謝盼盼 吳新校 鄔建 張玲玲 吳磊
摘要: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是一種特異性表達于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少突膠質細胞上的髓鞘糖蛋白,表達于CNS髓鞘最外層,由218個氨基酸組成,是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之一。在髓鞘所有的成分中,MOG的表達量很低,僅占不到0.05%。研究顯示,MOG大多數在髓鞘外產生及合成,因此不推薦直接檢測腦脊液(CSF)中的MOG抗體。然而,目前沒有對MOG-Ab血清陰性病例中CSF的相關報道,但有研究顯示,MOG-Ab與CSF之間存在一些聯系,因此在CSF中對MOG-Ab進行檢測可能可以提高提高診斷敏感性。現報道一例腦梗死樣表現的MOG抗體血清陰性,腦脊液陽性相關的視神經炎疾病,為臨床對該類疾病的診治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0--02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35歲,因“突發(fā)行走不穩(wěn)伴口齒不清7天”于2021年12月22日入院。入院前7日,患者行走時突發(fā)行走不穩(wěn),自述行走時無方向感,容易撞到東西,伴口齒含糊。此后患者并未及時就診,至4日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遂至(當地醫(yī)院)就診,查頭顱CT未見明顯出血,故考慮腦梗死,予拜阿司匹林腸溶片200mg qd,阿托伐他汀鈣片40mg qn以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wěn)定斑塊及補液。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頸部CTA提示未見明顯異常。心超結果顯示左室舒張功能減退,右側頸動脈軟斑,住院后患者情緒低落,經心理科會診,考慮抑郁狀態(tài),子西酞普蘭片10mg qd以抗抑郁治療。今患者為求進一步明確病因,來我院門診就診,以“腦梗死”收住入院。查體:神志清,精神軟,構音障礙,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3mm 雙眼對光反射靈敏,眼球活動正常;四肢肌力V級,雙側巴氏征陰性。洼田飲水試驗1級。NIHSS評分2分。
患者入院后第二天出現右眼視力下降,能看見指數,左側下肢肌力4級,考慮患者腦梗死癥狀較前加重,治療方案改為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抗,阿托代他汀鈣片調脂穩(wěn)斑。查磁共振(頭部)提示(MRA-TOF) :頭顱MRA未見明顯異常。胼胝體壓部、左枕葉、右側海馬及腦干多發(fā)彌散高信號影,提示后循環(huán)多發(fā)梗死。入院第三天出現右眼視力僅有光感,左側下肢肌力4級,考慮患者腦梗死癥狀較前加重,考慮患者病灶與頭顱影像學不符,立即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160mm H2O,并外送中樞神經脫髓鞘抗體4項。心臟B超檢查提示:心臟大小形態(tài)結構功能血流未見明顯異常。右心聲學造影:陽性(微量)。胸部CT提示:左肺下葉小增殖灶。
入院第四天患者除右眼視力僅有光感外,還出現呃逆及吞咽困難癥狀,左側下肢肌力4級。于入院第六天腦脊液外送抗體檢測,結果為MOG-IgG抗體1:100,考慮患者MOG相關性視神經炎,予患者甲強龍針1g ivgtt qd抗炎治療。入院第九天,甲強龍針1g ivgtt qd抗炎治療三天后癥狀未見好轉,建議患者丙種球蛋白治療,并復查血清MOG抗體。入院第十天,丙球治療1天后癥狀持續(xù)加重,考慮患者腦脊液MOG-IgG抗體滴度明顯升高,患者血清MOG-IgG抗體可能比腦脊液滴度更高,建議患者血漿置換,查視神經增強磁共振提示:右側視神經邊緣及左側視束稍腫脹。胼胝體壓部、左側枕葉、右側海馬、雙側大腦腳、橋腦及右側小腦多發(fā)新近梗死。
入院第十二天,患者血漿置換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外送報告提示血清MOG-IgG抗體提示陰性,并建議再次復查血清MOG-IgG抗體,同時繼續(xù)血漿置換,患者血漿置換3次后癥狀較前好轉,右眼視力可恢復指數,四肢肌力正常,吞咽困難及呃逆癥狀較前好轉。入院第十五天,外送血清MOG-IgG抗體提示陰性,并再次復查血清MOG-IgG抗體提示陰性。后繼續(xù)予丙種球蛋白35g ivgtt qd抗炎治療,目前患者病情穩(wěn)定出院,出院隨訪患者右眼視力較前明顯好轉。
討論
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體介導的特發(fā)性炎性脫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IIDDs),稱之為MOG抗體介導的IIDDs(簡稱為“MOG抗體病”[1])。MOG 抗體病是一組獨立疾病,其在免疫病理上不同于經典的,由于多發(fā)性硬化( MS )和AQP4- IgG陽性引起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 NMOSD )。近幾年髓鞘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MOG)抗體在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中的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已有研究證實其與視神經炎、脊髓炎、腦干腦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樣癥狀密切相關。
MOG是一種分布于髓鞘表面的糖蛋白,由位于6號染色體的p21.3-p22 MOG基因編碼。研究顯示,MOG參與髓鞘黏附,可以維持髓鞘結構完整性,是多種病原體的潛在結合位點[2]。目前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歐美國家報道中MOG抗體病多見于白種人,少見于非洲加勒比人。其中以女性多見,男∶女約1∶2.8,發(fā)病年齡從4-60歲不等,中位年齡在31歲。然而在亞洲人群中,目前尚缺乏對該病流行病學的統計[3]。
MOG抗體病的目前確切發(fā)病機制不明,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某些嗜神經病毒感染機體導致了血-腦屏障被破壞,MOG抗原漏入外周,激活CD4+T細胞,對MOG特異性B細胞募集和激活增加,產生大量MOG-IgG,最終引起了髓鞘損傷[4]。
MOG抗體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以為(1)視神經損傷為主,由于MOG抗體病的最常見的損害部位是視神經,故表現為視神經炎(optic neuritis,ON),常表現為中心視力下降,伴球后疼痛或眼球運動時疼痛。尤其是雙側同時受累的 ON 是MOG抗體病最常見的臨床發(fā)作形式,患者常有雙眼交替、單眼反復、雙眼同時發(fā)作,且往往有嚴重的視力障礙。以上癥狀均呈現了不同于 MS-ON 的發(fā)作形式。
腦干受累也是MOG抗體病的臨床表現之一,據統計,腦干受累見于30%的MOG抗體病患者??梢员憩F為頑固性呃逆或嘔吐、眼震、核間性眼肌麻痹、共濟失調,嚴重時出現呼吸功能衰竭。除此之外,也可累及顱神經,表現為動眼神經麻痹或復視、周圍性面癱、聽力下降、眩暈、構音困難、吞咽困難。
另外,大腦半球受累也是MOG抗體病的臨床表現之一,患者可表現為頭痛、疲乏、精神運動遲緩、定向力障礙、意識水平下降或嗜睡、偏身感覺減退、假性腦脊膜炎或畏光。
小腦受累也是MOG抗體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表現為共濟失調。據統計,一些也有患者僅在MRI影像上發(fā)現亞臨床病灶而無臨床表現。輔助檢查—MRI:視神經受累的MRI表現為眶內視神經增粗腫脹,T2WI上見病灶處高信號,釓增強可見沿視神經縱向延伸的強化,病灶可超過視神經全長一半,常雙側受累,并可累及視交叉[5]。
在MOG抗體病患者中,約65.9%MRI可見脊髓損害,其中超過70%的患者病灶顯示了超過3個椎體節(jié)段的病灶,這被稱之為長節(jié)段橫貫性脊髓炎(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LETM);另但在不足30%的患者MRI顯示病灶小于3個節(jié)段,即非長節(jié)段橫慣性脊髓炎(non‐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transverse myelitis,NETM)[6]。
研究顯示,MOG抗體病的病灶既可位于脊髓中心,也可位于外周[7]。脊髓圓錐受累是該病病灶的特征性表現之一。50%的患者頭顱MRI可見T2WI上高信號的脫髓鞘病灶,成斑片狀彌漫分布,邊緣不清,部分病灶有中心強化。大腦半球處病灶可表現為大片狀,有類似ADEM樣改變;胼胝體病灶常見,可見斑片狀病灶沿胼胝體長軸多灶性分布,邊界不清,病灶之間相互融合;也可見于側腦室周圍,額葉、頂葉、顳葉、枕葉深部白質及放射冠,皮層下U形纖維及灰白質交界處和丘腦、基底核等深部核團。幕下病灶可累及大腦腳、橋腦(包括橋腦被蓋)、延髓(包括延髓極后區(qū))、小腦半球及小腦腳。病灶累及四腦室周圍,可特征性累及雙側小腦中腳。腦脊液中白細胞可不同程度升高蛋白偶有升高,但很少 >1000 mg/L,部分患者急性期蛋白增高明顯者可出現一過性頭痛表現。
糖和氯化物正常。MOG抗體陽性,MOG‐IgG的滴度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腦脊液與血清中白蛋白的商值(腦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即QAlb)的升高可以反映血腦屏障結構上的破壞或腦脊液的減少。目前的診斷標準為,有單相或復發(fā)性急性視神經炎、脊髓炎、腦干炎、腦干腦炎或腦炎,或這些綜合征的任何組合即可視為患病。此外,MRI或電生理(孤立性視神經炎患者中的視覺誘發(fā)電位)結果與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相一致;通過使用全長人類 MOG 作為靶抗原的基于細胞的測定法檢測到的 MOG-IgG 血清陽性,也可說明患者已經患病。
MOG抗體病的治療主要包括,急性期治療可以使用大劑量甲潑尼龍[15-20mg/(kg·d),連續(xù)應用3-5d為1療程]沖擊、大劑量丙種球蛋白[400mg/(kg·d),連續(xù)應用3-5d為1療程]、血漿置換或免疫吸附等療法。臨床常用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或使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在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失敗后,可以考慮使用血漿置換或免疫吸附療法。緩解期治療有利于減少疾病復發(fā),減輕殘疾程度。國外報道推薦使用口服甲氨喋呤[(10-15mg/(m2·周)]或硫唑嘌呤[(1-5mg/(kg·d)][7]。甲氨喋呤有利于延長緩解期,降低復發(fā)率,且毒副反應少,建議首選甲氨喋呤治療。若上述治療仍不能控制復發(fā)時,可考慮應用利妥昔單抗、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治療。據統計,目前該病的預后為應用甲潑尼龍沖擊治療的患者中有50%可以完全緩解,44.3%部分緩解,僅約5.7%治療無效。大部分患者急性期治療后預后較好[8]。使用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時,應注意治療相關不良反應。
目前,在對MOG抗體病患者的檢查中,在CSF中檢測MOG-Ab可能是一個新的方案。Mariotto教授團隊研究表明,當血清抗體陰性但臨床高度懷疑時,行CSF的MOG-Ab檢測可能會提供有用的線索[9]。同時Atsuko Yanagida團隊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對2名MOG-IgG血清陰性腦脊液陽性患者進行了觀察,其中一名患者患有單側腦皮質腦炎,另一例患有ADEM樣綜合征,兩例患者均顯示了鞘內MOG-IgG合成率高。這項研究具有追溯性和基于2名患者的局限性。一名患者接受了低劑量強的松治療,這可能會影響血清抗體滴度。盡管如此,
既往研究表明,在MOG抗體病患者的CSF中,IL-6和CXCL13與抗體生成相關。另外,在動物實驗中也有結論表明,MOG抗體、CSF細胞以及CSF中的IL-6和CXCL13的濃度均在發(fā)病時均增加[10]。因此,包括我們的患者在內的這些類似病例患者,在潛在的血清陰性病例中,腦脊液應該檢查MOG抗體。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調查在腦脊液中專門檢測到的MOG抗體是否與一組特定的癥狀或綜合征相關,作為具有MOG自身免疫性的臨床譜系[11]。
隨著認識的深入,MOG抗體相關疾?。∕OG-Ig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正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疾病譜。MOGAD目前被認為是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其臨床表型包括視神經炎、脊髓炎、腦膜腦炎、腦干腦炎及其他特殊類型,如MOGAD炎性脫髓鞘假瘤表現等。MOG-IgG可能是MOGAD的致病性抗體,目前國際推薦細胞法(cell-based assay)作為MOG-IgG的檢測方法,血清是首選的檢測樣品,腦脊液檢測僅提供補充信息[12]。目前血清MOG-Ab檢測仍是確診MOG-Ab相關疾病的金標準。但是,對CSF中MOG-Ab的評估可提高實驗室檢測敏感性,為MOG/AQP4-Ab血清陰性但高度懷疑為NMOSD或其他相關的炎癥性疾病的診斷提供幫助,有助于早期合理治療。而臨床中有極少數病人可出現血清MOG-IgG抗體陰性,而腦脊液MOG-IgG抗體陽性。因此建議考慮患者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時,建議血清與腦脊液同時送檢,可提高疾病診斷率[13]。
本病例中患者腦梗死樣表現發(fā)病,在當地及我院查頭顱MRI均提示腦梗死,后患者右眼視力逐漸下降,考慮不排除中樞神經脫髓鞘疾病,予腰椎穿刺并外送中樞神經脫髓鞘抗體4項,結果提示血清中MOG抗體陰性,腦脊液中MOG抗體陽性,后復查3次血清均提示MOG抗體陰性,查視神經MRI提示右側視神經邊緣及左側視束稍腫脹。頭顱MRI提示胼胝體壓部、左側枕葉、右側海馬、雙側大腦腳、橋腦及右側小腦多發(fā)高信號。臨床診斷符合MOG相關性視神經炎,予患者大劑量激素,血漿置換及丙種球蛋白對癥治療后患者病情好轉出院。
參考文獻:
[1] Salama S, Khan M, Pardo S, Izbudak I, Levy M. MOG antibody-associated encephalomyelitis/encephalitis. Mult Scler. 2019;25(11):1427-1433.
[2] Wynford-Thomas R, Jacob A, Tomassini V. Neurological update: MOG antibody disease. J Neurol. 2019;266(5):1280-1286.
[3] Lana-Peixoto MA, Talim N. 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and Anti-MOG Syndromes. Biomedicines. 2019;7(2):42. Published 2019 Jun 12.
[4] Denève M, Biotti D, Patsoura S, et al. MRI features of demyelinati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nti-MOG antibodies in adults. J Neuroradiol. 2019;46(5):312-318.
[5] Borisow N, Mori M, Kuwabara S, Scheel M, Paul 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MO Spectrum Disorder and MOG-Encephalomyelitis. Front Neurol. 2018;9:888. Published 2018 Oct 23.
[6] Juryńczyk M, Jacob A, Fujihara K, Palace J.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Pract Neurol. 2019;19(3):187-195. doi:10.1136/practneurol-2017-001787
[7] Ramanathan S, Dale RC, Brilot F. Anti-MOG antibody: The history, clinical phenotype, and pathogenicity of a serum biomarker for demyelination. Autoimmun Rev. 2016;15(4):307-324.
[8] Hacohen Y, Banwell B.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MOG-Ab-Associated Demyelination in Children. 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 2019;21(1):2. Published 2019 Jan 22.
[9] Johns TG,Bernard CC.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J].J Neurochem,1999,72(1):1-9.
[10] Tajfirouz DA, Bhatti MT, Chen JJ.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MOG-IgG-Associated Optic Neuritis.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19;19(12):100. Published 2019 Nov 26.
[11] Rosenthal JF, Hoffman BM, Tyor WR. CNS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orders: MS, NMOSD and MOG antibody associated disease. J Investig Med. 2020;68(2):321-330.
[12]Jarius S, Paul F, Aktas O, et al. MOG-Enzephalomyelitis: Internationale Empfehlungen zu Diagnose und Antik?rpertestung [MOG encephalomyelitis: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 on diagnosis and antibody testing]. Nervenarzt. 2018;89(12):1388-1399.
[13]Tian F, Liu X, Yang C, Wang B, Song Z, Zhang Y. MOG antibody-positive cerebral cortical encephalitis: Two case repor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Int J Dev Neurosci. 2021;81(4):342-351.
[3]Mariotto S, Gajofatto A, Batzu L, Delogu R, Sechi G, Leoni S, Pirastru MI, Bonetti B, Zanoni M, Alberti D, Schanda K, Monaco S, Reindl M, Ferrari S.Relevance of antibodies to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in CSF of seronegative cases.Neurology. 2019 Nov 12;93(20):e1867-e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