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士州
“大鯢”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生疏,要是提到它的別名—“娃娃魚”,你應(yīng)該就熟悉了吧。因為它的叫聲如同嬰兒的哭聲,所以人們俗稱它為“娃娃魚”。目前大鯢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之一,它在地球上已經(jīng)生活了約1.7億年,曾與恐龍生活于同一時代,被認為是“活化石”。
大鯢個頭較大,體形看起來像魚,但它不是魚,而是一種兩棲動物。它的軀干粗壯扁平,身長約2米。體重一般在20~25千克,頭大,且扁平而寬闊。大鯢的體色會隨著棲息環(huán)境的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不過背部由于經(jīng)常裸露的原因,顏色相對較深并有不規(guī)則的斑點,背面大多呈棕褐色,腹部色淡。大鯢四肢較短,前肢有4指,善于爬行,后肢的5趾間有蹼,便于水里游行,它的尾巴又扁又短。
大鯢的呼吸方式有些特殊,剛出生時由于沒有肺,所以只能用嘴兩邊的鰓呼吸,如同魚兒一樣,只能在水里生活。等它們漸漸長大后,身體有了肺,就可以用肺呼吸了,這樣它們就可以到陸地上生活了。雖然大鯢有腮也有肺,在水陸環(huán)境都可以生活,但它們成年后在水里活動時間較短,因為在水里時間久了它們會感覺悶得難受。所以它們大多時間會游到陸地上,這樣便于呼吸新鮮空氣。
別以為大鯢長大后就可以完全用肺呼吸了,其實大鯢的肺部功能并不完善,它們還要借助皮膚的輔助作用,因為它們皮膚的微血管也能吸收一定的氧氣。大鯢喜愛干凈的場所,往往棲息在河流、深潭、巖洞石穴中。大鯢在我國長江中上游一帶地區(qū)分布較廣。
大鯢白天喜歡藏匿在水質(zhì)較清的洞穴內(nèi),它們把長長的身體匍匐在巖石空隙里,身子幾乎一動不動,這樣既便于休息又便于捕食和避敵,一旦遇到驚擾,它們便立即縮回身子或者向深水里游去。
夜幕降臨的時候,大鯢開始出來活動了,它們離開巢穴時,四肢總是緊貼腹部,完全依靠著腹部往前游行,顯得小心翼翼。別看它們看上去動作遲緩,然而在捕食的時候卻異常兇猛。它們常常守候在流水口處,活潑的流水往往吸引著小魚小蝦前來嬉戲,這時候,大鯢會突然躥上前來將小魚小蝦帶水一口吞下,小魚小蝦在胃里慢慢消化,水則會從嘴里吐出來。
大鯢的胃口很大,一頓往往要吃很多,魚蝦、青蛙、螃蟹、蛇、蚯蚓等都是它們的食物,甚至躲在草叢中的飛鳥和老鼠也成了它們的口中之食。別看它們看起來呆頭呆腦的,但捕捉食物時很聰明。它們知道山溪石縫中經(jīng)常有石蟹出沒,為了引誘石蟹出洞,大鯢將自己的尾巴悄悄地伸進洞里,尾巴會分泌出一種腥味,石蟹聞到腥味就會用螯來鉗,這時,它們順勢將石蟹拉出洞口,一口將其吞進肚里。
大多數(shù)兩棲動物都有冬眠的習(xí)慣,當然大鯢也不例外。正常情況下,到了秋天它們的食量開始大減,到了冬天就不吃東西了,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到來時,它們才漸漸蘇醒過來。大鯢的耐饑餓能力特別強,即使長時間不吃食物,它們的體重也不會下降。
由于將近半年的時間不吃不喝,大鯢體內(nèi)的營養(yǎng)成分幾乎消耗殆盡。一旦結(jié)束了休眠期,它們必須開始大量地補充能量。春日的夜里,它們幾乎在不停地捕捉食物,不管是水里還是陸地上都是它們捕食的場所。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它們統(tǒng)統(tǒng)填進肚子。
在水里捕捉食物是大鯢的拿手本領(lǐng),那到了陸上它們身體笨拙怎么辦?不急,它們自有辦法。天上的小鳥它們一樣能夠捕捉到。春季氣候干燥,大鯢在河邊喝足了水,然后爬到小鳥棲息的樹旁靜靜等候。它們把自己偽裝成一塊朽木,張開大嘴,嘴里裝滿了水,為了等候獵物,有時候幾個小時一動不動。
從遠處飛來的小鳥,飛倦了會棲息在“樹上”,當小鳥忽然發(fā)現(xiàn)一泓“清泉”時,便迫不及待地飛落下去張嘴就喝,這時,聰明的大鯢將嘴里的水慢慢下咽,看到水快沒了,小鳥干脆把頭伸到大鯢的嘴里喝水,這時大鯢猛地把嘴閉上,小鳥便成了送上門的美餐。
近年來,由于長江水污染嚴重,而大鯢又非常依賴水環(huán)境,并且大鯢的遷徙能力是動物之中比較差的,所以,野生的大鯢已經(jīng)成為瀕危動物。目前大鯢已成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