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強(qiáng)文
折柳送別的習(xí)俗最早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拔粑彝?,楊柳依依”,“楊柳”指的就是柳樹。因?yàn)椤傲焙汀傲簟敝C音,所以古人在分別時,總要在河邊的柳樹上折一段柳枝,送給即將遠(yuǎn)行的親人或好友。折柳送別的習(xí)俗在唐代非常盛行,所以很多唐詩中都有柳樹的身影。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青門柳》在表達(dá)送別之情的古詩中極具代表性。根據(jù)古詩的描述,長安城東邊的霸城門,因其顏色為青色,故稱青門。人們送行到青門的時候,都會折柳以表離別之情。此刻,柳樹的青色在詩人的筆下卻成了讓人傷心的顏色,因?yàn)榭吹剿鸵馕吨陀H人或者朋友分別了。說的是“幾人”離恨,其實(shí)是“幾多人”“不知多少人”的意思,其中就有詩人自己。折柳送別本是尋常之事,然而離別之人、離別之事竟然多到柳條被折得干干凈凈、無柳可折的地步,這憂傷之情就不同尋常了。全詩沒有一個“愁”字,離別之愁卻躍然紙上。
要是送別的地方?jīng)]有柳條可以折呢?那就摘花。戴叔倫曾在詩中寫過“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yuǎn)人”。深山送行的路上,沒有柳枝可以攀折,詩人便隨手折了桐花送給遠(yuǎn)行的友人。這就是唐代流行的關(guān)于送別的另一種風(fēng)俗——“攀花”。送的花可以是各種各樣的,比如蠟梅花、牡丹花、山茶花、桃花、杏花,甚至不知名的小野花,只要隨手能摘到,就可以送。
《江夏送張丞》這首詩是李白在流放時期寫的。題目里的“江夏”是現(xiàn)在的湖北武昌,“張丞”是李白的朋友,在李白危難時期伸出過援手。
詩中送別的場景可謂是綠草如茵、山花爛漫。但是面對離別,詩人“以樂景寫哀情”,美好的景色反倒更加襯托出了離別的哀傷。面對即將遠(yuǎn)行的友人,詩人就地取材,摘了一束山花送給他,表達(dá)自己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程如花般錦繡。送走友人之后,詩人難掩悲傷,在江邊轉(zhuǎn)過身來淚流滿面。
除了柳和花,古人送別的儀式中,還少不了歌。
《謝亭送別》中的“勞歌”,就是關(guān)于送別的歌。
詩人許渾在謝亭送別朋友。餞別宴上,聽罷一曲送別的歌,朋友的船就出發(fā)了。許渾不勝酒力,沉沉睡去。醒來之后,許渾并沒有說自己有多難過多悲傷,只是黯然惆悵,無言走下風(fēng)雨籠罩的謝亭。
離別的歌也不一定都是惆悵的。李白的《贈汪倫》中,踏歌送別就格外美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崩畎自谔一ㄌ队瓮娴娜兆永?,受到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臨別時,一群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赵谕魝惖膸ьI(lǐng)下,踏著節(jié)拍,邊走邊唱前來給李白送行,場面非常隆重。后兩句雖然夸張,但通過以水比情,表達(dá)了李白對汪倫真摯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