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儒 黎桂曹 陸仕輝 許玥 范思敏
摘要:不寐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失眠,是指患者對總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不滿意,并影響其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是一種常見睡眠障礙性比較大的疾病。臨床上以心脾兩虛型多見,本病多由思濾過度,傷及心脾,陰血內耗,導致心神不寧而失眠[1],其辯證要點為:多夢易醒,心悸不寐,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弱。目前,西醫(yī)臨床上治療不寐失眠的主要藥物有苯二氮卓類藥物,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和具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藥物[2]。雖然它們具有一定的療效且成效快,但也有著比較大副作用,不同程度的藥物依賴性和戒斷反應,和后期的藥敏性減低?;诖?,本文對易罐療法辯證治療不寐37例的臨床觀察進行闡述,以更好的幫助不寐患者盡快康復。
關鍵詞:不寐;易罐療法
中醫(yī)學對不寐的治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易罐療法作為一種新型中醫(yī)特色療法,以其綠色,簡便,有效的獨特優(yōu)勢,無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和成癮性,倍受患者接受和推崇。筆者通過易罐療法辯證治療不寐(心脾兩虛證)的失眠,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現(xiàn)在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37例患者均為義診病人,其中男 16例,女21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1歲,病程最長16年,最短1個月。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
(1)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多夢、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yōu)勢觀念。
(3)對睡眠數(shù)量、質量的不滿引起明顯的苦惱或社會功能受損。
(4)至少每周發(fā)生3次,并至少已1個月。
(5)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fā)性失眠。
1.2.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5版)
(1)有典型的失眠癥狀:入睡困難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連續(xù)3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暈、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和多夢等癥狀。
(2)屬于心脾兩虛型患者:多夢易醒,心悸,氣短,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1.3. 失眠輕重程度分級標準
(1)輕度:偶發(fā),睡眠時常覺醒或睡而不穩(wěn),晨醒過早,但不影響工作或影響較小;PSQI得分在7~11分者;
(2)中度:每晚發(fā)生,睡眠不足4小時,但尚能堅持工作,伴一定癥狀(易怒、焦慮、疲乏等);PSQI得分在12~16分者;
(3)重度:每晚徹夜不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臨床癥狀表現(xiàn)突出,難以堅持工作;PSQI得分在17~21分者。
1.4.睡眠評定標準
1.4.1具有典型失眠癥狀,持續(xù)一個月以上,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于心脾兩虛型;
1.4.2.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分量化;
1.5排除病例標準
1.5.1.凡是全身性疾病,如疼痛、發(fā)熱、咳嗽、手術等,以及外界環(huán)境干擾因素引起者;
1.5.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
1.5.3.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5.4.軀體性疾病或嚴重精神疾病癥狀引起的繼發(fā)性失眠患者;
1.5.5.有酗酒或精神活性物質、藥物濫用和依賴者(含安眠藥物)。
1.5.6.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2.治療方法
2.1選取督脈、背部足太陽雙側膀胱經(jīng)(重吸兩側心俞、脾俞、膈俞)上肢手少陰心經(jīng)(重吸神門)、手厥陰心包經(jīng)(重吸內關)后吸附中脘、天樞、大橫、三陰交、陰陵泉、公孫、足三里患者擺好體位,完全暴露治療部位后開始進行易罐治療,循經(jīng)走罐(需加潤滑介質)。心脾兩虛型失眠屬虛證,以補法為主,力度輕,速度慢,每個部位均采用上述方法各提拉抹罐15~30下,每位患者共治療15~30min,以不起痧為度,以7天為一療程。
2.2注意事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操作者需要多與患者交流溝通,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暈罐現(xiàn)象。同時注意保暖,保護患者的隱私,治療后30min內囑患者勿洗冷水澡,以防外感患病;禁食生冷食物,防止影響療效。
3.療效結果
本組病例37例,痊愈1例,顯效2例,有效2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48% 。
4.小結與展望
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學習、工作等競爭壓力增大,該類失眠病證增多,西醫(yī)主要采用鎮(zhèn)靜抗焦慮及其他藥物,一般該類藥物的副作用問題比較大。而易罐是根據(jù)拔火罐的原理,但其使用時不必用火點燃及借助其他工具,它可以隨意吸附在身體及肩﹑肘等關節(jié),不影響患者正常運動。其用途廣泛,不受場合與活動性質的限制,無論是在休息時、做家務時、工作時、運動時,甚至是旅途時,均能使用。因此易罐療法作為一種新型中醫(yī)特色療法有著“綠色,有效,簡便”等優(yōu)勢,日漸受到人們的歡迎。
結果表明易罐療法辯證治療不寐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筆者在本次探究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因長期失眠不寐,或多或少都有些緊張,焦慮,多愁善感等各種情緒,在給患者走罐時,可以多跟患者交流,用語言疏導或者通過心理暗示增強治療,這樣患者才更有信心,增加療效。
目前本次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完善。失眠影響因素比較多,容易反復發(fā)作,其治療長期性有待進一步論證。另外由于操作者手法輕重,緩急不同,和缺少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組,其嚴謹性和科學性有待提高。綜上所言,今后需在臨床工作和實驗研究中強化其科學性及嚴謹性,同時重視和發(fā)揮易罐療法辯證治療不寐的實用性和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郭岳.益氣養(yǎng)血治療心脾兩虛不寐癥6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6);673-674.
[2]中醫(yī)中醫(y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導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y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16,3(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