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武
俄烏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承受壓力最大的是歐洲。不僅戰(zhàn)火在自己的大地上燃燒,而且整個生活和工作的節(jié)奏都被戰(zhàn)爭所打亂。烏克蘭前線的鏖戰(zhàn),成千上萬流離失所的難民,急劇攀升的通貨膨脹,嚴峻的經濟形勢,使歐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zhàn)。由此而產生的三個巨大的不確定性逐漸浮出水面。
這個不確定性像一把利劍一樣懸在歐洲人的頭上。
戰(zhàn)爭朝哪個方向演變?到底會打多久?在這個問題上,歐洲人基本上失去了主導權。戰(zhàn)爭在自己的大陸上發(fā)生而自己又無法掌控事態(tài)的發(fā)展,這是歐洲目前最為悲哀的地方。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最近訪問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并前后會見了普京和澤林斯基兩位交戰(zhàn)的總統(tǒng)。他的印象是,只有普京才是決定戰(zhàn)爭何時終結之人。言下之意,戰(zhàn)爭的主動權仍然掌握在俄羅斯的手上。
但事實上普京目前似乎也失去了掌控戰(zhàn)爭節(jié)奏的主動權。基輔退兵之后,俄軍仍然無法突破烏軍在東部地區(qū)固若金湯的防線,更談不上成建制地殲滅烏軍有生力量。幾個星期以來,俄軍明顯地是在不斷尋找烏軍幾百公里防線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求撕開缺口,突破防線,然后迂回包抄烏軍,將烏軍精銳主力部隊殲滅在曠闊的烏東平原。
但蹊蹺的是,俄軍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始終無法撕開烏克蘭的防線。隨著北約各國武器裝備和彈藥源源不斷地補充到烏軍的前線部隊,俄軍的進攻將可能遭到更為猛烈的反擊和抵抗。
這是一場時間的競賽。如果俄軍在北約集團給烏軍提供的重型武器形成戰(zhàn)斗力之前還久攻不下,等待普京的將是他極不愿意看到的消耗戰(zhàn)。而把俄羅斯的國力徹底消耗在烏克蘭戰(zhàn)場,正是拜登政府的最新目標。
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德國的美軍基地拉姆斯泰因所說,美國和他的盟友們之所以全力以赴地支持烏克蘭抗俄,就是要“削弱俄羅斯,讓這個侵犯鄰國的慣犯從今往后再也無力騷擾鄰居”。奧斯汀的這個講話,無異于是要俄羅斯最終投降。這樣的表述與當年美國對納粹德國說的話如出一轍。
這樣一來,普京想何時結束戰(zhàn)爭并不一定是由他說了算的事情了,更何況澤林斯基在擊破了“俄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之后,士氣大振,揚言不全面收復包括克里米亞群島的領土決不罷休。
目前的烏克蘭和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強有力的共同體。一個要徹底奪回失去的國土,將“侵略者”趕出家園,一個要徹底擊垮俄羅斯,讓它永世不得翻身。
只是可憐的歐洲,準確地講是除東歐以外的歐洲,被緊緊地綁在戰(zhàn)車上,不僅不敢跳車,擔心壞了自己的“英名”,而且還得克服矜持和猶豫,“違心”地提升支持力度。
德國政府在烏克蘭政府、美國政府、反對黨和黨內對手的聯手壓力之下被迫接受“重武援烏”的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戰(zhàn)爭的進程和方向完全被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的互動所主導,堂堂的歐洲大國和歐盟至多就是一個被動的跟隨者。
俄烏戰(zhàn)爭是否會朝核沖突的方向發(fā)展,也讓歐洲人開始坐臥不安。
許多人開始擔心,如果俄軍久攻不下,甚至遭到烏克蘭的反攻,普京在被逼到絕境的情況下,他只有鋌而走險動用核武這條路可走。
這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開始劇烈困擾歐洲的知識精英。不久前,德國18名著名作家、導演、教授和其他意見領袖聯名發(fā)表了一份致德國總理朔爾茨的公開信,要求他“不忘初心”,堅守和回歸他自己原來小心謹慎的“援烏”政策。
這封公開信是對朔爾茨的支持,也是對他的反對者的批判和反擊,目的是阻止德國政府的“援烏”政策被激進的烏克蘭支持者的道德說教所綁架。公開信的作者們與其說是在力挺朔爾茨,還不如說是痛批不惜一切代價“援烏抗俄”的觀點,試圖扭轉社會和輿論界的關注熱點,點明普京“鋌而走險動用核武”的風險。
公開信認為,政治家對人的生命價值的責任應該是普世性的而不是狹隘的地方和區(qū)域性的。換句話來講,公開信的作者們認為,對烏克蘭人民的同情固然可欽可佩,但這種對烏克蘭人民的責任感和道德義務不應取代和淡化政治家對全人類的安全和命運的責任感。
信中暗示道,如果為了一味支持烏克蘭抗戰(zhàn)到底而冒戰(zhàn)爭升級,傷及更多歐洲人的生命乃至世界和平的風險,那就是政治家的不負責任。明顯地,這批德國知識分子堅定地認為,為了烏克蘭的利益而犧牲整個歐洲和世界和平的利益是一種道德上的短視和政治上的膽小。
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fā),公開信要求德國政府不要繼續(xù)給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不要火上澆油,不要給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提供一個動用核武的借口,不要為他毀滅歐洲和世界和平創(chuàng)造條件和前提,而是加大外交斡旋力度,通過談判來達成和平。
公開信好像說出了許多德國人和歐洲人的心里話。公開信發(fā)表不到一天,連署人數達10萬之多。然而,對信中“普世和平”高于“烏克蘭利益”的觀點持批評態(tài)度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是綠黨和自由民主黨的議員們直呼“公知”的道德水平下降到了令人“羞愧”的地步。
這場正在猛烈發(fā)酵的“路線之爭”折射出了一個現象, 歐洲人都意識到“核戰(zhàn)”離歐洲并不遙遠。事實上,要讓俄羅斯動用核武之前在軍事上臣服西方是天方夜譚,這一點是許多德國退休將領的共識。
然而,俄羅斯的“核門檻”在哪里,這可能只有普京才知道?,F在尚不清楚,俄羅斯發(fā)動這場“特別軍事行動”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像他所說的那樣是為了“解放苦難深重”的烏東人民,將烏克蘭“去納粹化”和“去軍事化”,他沒有必要將戰(zhàn)火擴大到烏克蘭以外的地區(qū),除非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阻斷北約國家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然而,如果普京的終極目標遠遠超出“解放說俄語的烏東老百姓”并阻擋北約東擴進入烏克蘭的話,那么核戰(zhàn)的風險將是非?,F實的一件事情。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經幾次提到,俄羅斯的終極目標就是要終結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試想一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還不到2萬億美元的國家如何能終止一個擁有20萬億美元GDP的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
答案是清楚的:只有核戰(zhàn)爭才能讓俄羅斯達到這個目標,因為只有在核武器領域,俄羅斯才擁有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雙方都擁有超過16000枚的核彈頭,而且俄羅斯部署到位隨時可發(fā)射的核彈頭超出美國一千多枚。
如果相信拉夫羅夫說的是真話的話,我們有可能正在見證一場殘酷的世界核戰(zhàn)爭的序幕。俄烏的地面戰(zhàn)爭或許只是這場世界大戰(zhàn)的開端。普京不可能繼續(xù)容忍在俄羅斯士兵流血的同時,美國卻身在河邊不濕鞋,隔岸觀火,一邊給烏克蘭提供武器,一邊“欣賞”俄羅斯被勇敢的烏克蘭抵抗力量一步一步消耗掉的大劇。
如何讓美國也下水,應該是普京正在絞盡腦汁琢磨的事情。他可以在某一天以北約國家軍援烏克蘭過度構成直接參戰(zhàn)為由發(fā)動攻擊,這個被攻擊的國家有可能是最為反俄的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有可能是擁有美國最大海外空軍軍事基地的德國。更也可能是跟美國最緊,支持烏克蘭抗戰(zhàn)最積極,恨俄羅斯恨得最深的波蘭。
盟友被攻擊了之后,美國不得不參戰(zhàn),否則它無臉見人。然而,俄羅斯武裝力量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的表現表明,俄軍在常規(guī)武器戰(zhàn)場上可能根本不是北約部隊的對手。一個小小的烏克蘭就能把俄軍拖得精疲力竭,更不用說北約30個成員國的合成戰(zhàn)斗力了。
如果美國政府的戰(zhàn)略就是要利用烏克蘭把俄羅斯徹底拖垮的話,普京唯一符合邏輯的反應必然是有效利用手中的一切手段,尤其是核武器,將美國徹底擊垮,乃至同歸于盡也在所不惜,更何況俄羅斯在受到美歐史無前例的經濟、金融和科技制裁后也實在是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相對于俄羅斯來講,美國會失去的更多。幾十枚洲際核導彈打到美國,2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會灰飛煙滅,就算美國幸存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以牙還牙將俄羅斯的經濟核心徹底摧毀,美國的損失也是俄羅斯的10倍,更何況美國人的心理承受力應該比俄羅斯人的心理承受力低千百倍。
除了“9·11”恐襲,美國還從來沒有遭受過外部武裝力量的軍事攻擊,兩架“人肉恐怖主義飛機”就讓這個出兵過無數國家的超級大國如“驚弓之鳥”。20多年過去了,美國人面對外部攻擊的脆弱心理絲毫沒有得到明顯的緩解。一旦美國本土遭到俄羅斯核武器的襲擊,美國人心理上出現崩潰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俄羅斯與美國不同,它的西部領土毫無屏障可言,歷史上立陶宛波蘭王朝、法國的拿破侖和德國的希特勒等都曾經長驅直入過俄羅斯的疆土。俄羅斯歷史上既擴張成性,自己也沒少遭受外部入侵,算是在心理上比較能“耐侵”的民族了。
本來就沒美國先進和繁榮的俄羅斯工業(yè)體系和城市文明即使被美國的核彈打得稀爛,普京這個命中注定要和美國死磕的梟雄也會覺得值得。以俄羅斯的廢墟來換取美國的毀滅, 這可能是普京最后選擇的道路。
為什么這么說?普京的“速戰(zhàn)速決”方案遇挫后,頓巴斯地區(qū)的戰(zhàn)事似乎也不如他想象的那樣順利,更何況現在整個西方世界在美國的領導下已經動員起來,要全力以赴支持烏克蘭打贏這場戰(zhàn)爭。以“和平協定”結束這場戰(zhàn)爭已經不是西方的首選。
沒有了“和平協定”,就意味著戰(zhàn)敗者就是戰(zhàn)犯。普京如果打不贏這場戰(zhàn)爭,他注定就是一個“戰(zhàn)犯”。美國對待“戰(zhàn)犯”的態(tài)度和方法世人皆知。
烏東如果還久攻不下,烏軍在得到美歐提供的更精良裝備后必然如虎添翼,讓普京陷入“騎虎難下”乃至戰(zhàn)敗的局面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在“戰(zhàn)犯”的命運和“美國霸權終結者”之間做出選擇,這個決定對普京來講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但無論普京如何選擇,對歐洲來講都是難以接受的事情。一個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普京,必將意味著北約的徹底破產,美國威信掃地,歐洲的安全格局基本被俄羅斯主導。
如果普京被逼到絕境,走上“核武之路”,歐洲即使不是美俄洲際導彈對射的主要目標, 但美國在歐洲擁有大量的軍事基地,首先讓它們癱瘓掉必然是俄羅斯第一輪打擊的主要對象。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變成一片火海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歐洲的痛苦之處在于,她已經無力左右戰(zhàn)爭的發(fā)展,她既無法回避,也無法消除核戰(zhàn)的不確定性。她沒有社會基礎奮起反抗美國的“戰(zhàn)爭政策”;她也沒有勇氣說服烏克蘭做出“妥協投降”。所以,命運的不確定性會永遠伴隨著歐洲,直至美俄終極較量的結果顯現。
俄烏戰(zhàn)爭的直接后果就是歐洲和俄羅斯徹底“脫鉤”?!懊撱^”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已經可以在歐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力度上可見一斑。可以說,自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1682年以來建立起來的俄歐關系基本毀于一旦,甚至于音樂和文化交流的關系也沒能逃出這次制裁的“溢出效應”。
現在俄歐關系唯一還存在的紐帶是能源供給關系,但估計也維持不了多久。徹底斷絕同俄羅斯的能源關系已是歐盟的既定方針,歐洲正在馬不停蹄地加大步伐將俄羅斯從歐洲能源供應商里面踢出去。
德國經濟部長最近宣布,德國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度已經從戰(zhàn)前的33%降到12%;天然氣從55%降到了20%。他盤算,今年與俄羅斯“石油脫鉤”對德國來講已不是什么大問題,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普京對烏克蘭發(fā)動的“特別軍事行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俄羅斯對歐洲和西方的“最后告別”。這個300多年來始終在歐洲和亞洲之間搖擺不定的斯拉夫民族終于在兩者之間做出了選擇:下定決心經營歐亞大陸經濟體,成為一個真正的亞洲國家。
俄羅斯掉頭向東,是美國的損失,更是歐洲的損失,但正是它們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加速了俄羅斯的亞洲化。如果俄羅斯最終如愿以償地奪取了敖德薩大區(qū)和周邊領土,那么歐亞大陸的邊界就向西推進到了未來俄羅斯與摩爾瓦多接壤的黑海西部,如何和這樣一個原本是歐洲的新亞洲國家俄羅斯相處,無數的不確定性在等待著歐洲。
無論這場俄烏戰(zhàn)爭以何種方式結束——俄羅斯戰(zhàn)敗投降、烏克蘭戰(zhàn)敗割讓國土或者俄羅斯與美國在核較量中“同歸于盡”共同喪失大國實力——歐洲都無法回避她同美國的關系。
俄烏戰(zhàn)爭把歐洲是“美國小伙伴”關系的實質暴露無遺。多少年來鼓吹的“戰(zhàn)略自主”在俄羅斯的坦克和導彈面前如同一張廢紙。但戰(zhàn)爭結束后怎么辦?進一步強化跨大西洋關系從而把歐洲的安全繼續(xù)寄托與美國人,這個恐怕是目前大多數歐洲人的選擇。
但萬一美國出事了怎么辦?即使美國最終取得了戰(zhàn)勝俄羅斯的勝利也并不意味著歐洲可以在美國的保護下“高枕無憂”。萬一特朗普回來了怎么辦?萬一美國在俄羅斯“核威脅”下被迫確保美國利益和犧牲歐洲利益怎么辦?被華盛頓拋棄和輕視過數次的歐洲對這個安全軟肋說帶來的不確定性應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未來同中國的關系如何發(fā)展,對歐洲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這次俄烏戰(zhàn)爭把歐中關系也帶入了低谷,使本來稍有起色的中歐關系再次陷入困境。
天真的歐洲領導人包括德國政治家們以為學舌美國,隨便以經濟制裁相威脅便能讓北京遠離俄羅斯,結果一腳踢到了北京的鐵板之上。
然而,北京似乎并沒有把門關死。中國外交部朝鮮問題特使劉曉明這幾周突然密集拜訪美國和歐洲各國首都似乎并不只是為解決朝鮮問題而來。在俄烏之戰(zhàn)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來歐洲談遠在天邊的朝鮮問題顯得有些不合常理。
不排斥北京正在進行穿梭外交,試圖在解決烏克蘭危機上探索出一條自己的新路子。畢竟美俄走向“核較量”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如果這場俄烏戰(zhàn)爭控制不住而演變成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那就意味著世界上迄今為止的三次世界大戰(zhàn)的策源地都是歐洲。俗話說“事不過三”,歐洲真應該好好反思一下,為什么歐洲人控制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能力如此這般。如果不好好反思,歐洲將會永遠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tài)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