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文賓
原居于“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的拓跋鮮卑部,經(jīng)歷兩次南遷,不斷壯大,遷徙至盛樂時已然開始了對西晉文化的學(xué)習(xí)和借鑒。拓跋燾是北魏建立政權(quán)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28年間,拓跋部先后滅夏、北燕、北涼等國,東北南部至西北大部皆入北魏版圖,完成了北方統(tǒng)一大業(yè),南北朝對立的格局最終形成。北魏在征討的同時注重對漢文化的借鑒,用漢臣,尊崇道教??逃谔秸婢哪辏?43)的《嘎仙洞石室祝文》即是拓跋部在保留本族屬部分習(xí)俗的同時對漢文化借鑒運用的佐證之一。
《祝文》[1]源于“世祖真君四年(443,烏洛侯遣使)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靈,民多祈請。世祖遣中書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2]?!段簳ざY志》記載得更為詳細(xì):“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yuǎn)。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xiàn),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燾謹(jǐn)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思魞闯?,拓定四邊。沖人纂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饗于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ǖ燃燃溃瑪貥迥玖⒅灾蒙w而還?!盵3]
石刻《祝文》于1980年7月30日為時任呼倫貝爾盟文物站站長米文平先生發(fā)現(xiàn)[4],其內(nèi)容為:“維太平真君四年(443)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仆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啟辟之初,祐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yīng)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fēng),增構(gòu)崇堂。剋翦兇丑,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余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薦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饗!東作帥使念鑿?!盵5]
《魏書·禮志》所載《祝文》內(nèi)容與石刻《祝文》內(nèi)容略有差異,顯然石刻《祝文》的記述更為真實可靠?!段簳窞楸饼R魏收所編撰,或因地域所限,未能親眼看見“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6]之外的石刻《祝文》,而憑借文獻(xiàn)記載整理而成,文字差異,在所難免。
《祝文》刊刻于嘎仙洞西側(cè)石壁,刊刻方位的選擇與鮮卑族的信仰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西方對于拓跋鮮卑有著重要意義,“太祖登國元年(386),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設(shè)祭,告天成禮”[7]?!办胩熘Y用周典,以夏四月親祀于西郊,徽幟有加焉?!盵8]北魏平城時期西郊祭天是統(tǒng)治者的主要祭祀活動,祭祀禮儀顯然得益于“周典”。漢文化中的南郊祭祀雖并行于時,然遠(yuǎn)不能與被統(tǒng)治者規(guī)定的西郊“歲一祭”制度相抗衡。由“西向”到“西郊”,統(tǒng)治者多親臨祭祀,源于鮮卑族認(rèn)為西方是迎接神靈的方位。祭祀的相關(guān)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族,但對西方的崇敬其“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改”。
《魏書·序紀(jì)》載:“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jì)契而已,世事遠(yuǎn)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jì)錄焉。”[9]拓跋鮮卑原本生活于“大鮮卑山”,起初“不為文字”,“刻木紀(jì)契”可能只是記事的刻畫符號,而本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一直秉承“人相傳授”的習(xí)俗。對漢文化融合的第一個表現(xiàn)形式即為對文字的接受,《魏書·盧淵傳》載:“初,(盧)諶父志法鍾繇書,傳世累業(yè),世有能名。至邈以上,兼善草跡。淵習(xí)家法,代京宮殿多淵所題?!盵10]范陽盧氏“法鍾繇”,北魏宮殿匾額多出盧淵之手,顯然北魏皇族對漢字宮殿匾額十分贊賞。“(崔浩)少好文學(xué),博覽經(jīng)史……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盵11]族屬清和崔氏的崔浩,因“工書”為帝王賞識,“常置左右”。因工書而被帝王常置左右,足見鮮卑皇室對漢字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浩既工書,人多托寫《急就章》。從少至老,初不憚勞,所書蓋以百數(shù)……浩書體勢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寶其跡,多裁割綴連以為??盵12]。自漢代始,《急就章》作為蒙學(xué)課本一直沿用,在識字和書寫規(guī)范上都是不二選擇。以崔浩當(dāng)時的社會地位,所書范本為當(dāng)時包括皇族在內(nèi)的官宦子弟“裁割綴連以為模楷”也是極有可能的。
拓跋鮮卑南遷以前“不為文字”,“人相傳授”的過程中可能注重“口語化”,四六句式的韻文顯然得益于傳統(tǒng)經(jīng)學(xué)(如“綿綿瓜瓞”出自《詩經(jīng)·大雅·綿》)。[13]立國之初,拓跋鮮卑意識到“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治之,為國之道,文武兼用……”[14],面對“自晉永嘉之后……禮樂文章掃地將盡”[15]的狀況,“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jīng)術(shù)為先,立太學(xué),置五經(jīng)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天興二年(399)春,增國子太學(xué)生員至三千”[16]。太祖時教學(xué)即以“經(jīng)術(shù)為先”,立“五經(jīng)博士”教授生徒,生徒多為世家大族、官宦子弟等。皇族亦重視經(jīng)學(xué)教育,《魏書·儒林傳》載:“(梁越)少而好學(xué),博綜經(jīng)傳,無所不通。性純和篤信,行無擇善。國初為《禮經(jīng)》博士。太祖以其謹(jǐn)厚,舉動可則,拜上大夫命授諸皇子經(jīng)書?!盵17]“(盧)丑以篤學(xué)博聞入授世祖經(jīng)?!盵18]太武帝于始光三年(426)“二月,起太學(xué)于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19]。足見拓跋鮮卑對經(jīng)學(xué)的重視?!蹲N摹返臄M定雖為祭祀衙署的職責(zé),馬背上得天下的拓跋鮮卑,對經(jīng)學(xué)的接受和應(yīng)用,確是其對漢文化融合后“文武兼用”的“為國之道”的真實寫照。
祝文中“太平真君”為太武帝拓跋燾第五個年號,此年號的由來與他被封為“泰平王”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泰常七年,422)夏四月甲戌,封皇子燾為泰平王,燾,字佛厘……初,帝素服寒食散,頻年動發(fā),不堪萬機,五月,詔皇太子臨朝聽政”[20]。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稱:“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實同字。”《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釋“泰”稱:“《論語》‘泰而不驕’,泰乃太假借,寬大而不驕也?!盵21]真君是對道教中有一定修為和名望者的尊稱,身為帝王的拓跋燾受當(dāng)時重臣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游說,對道教產(chǎn)生了一定的信任,“世祖將討赫連昌,太尉長孫嵩難之,世祖乃問幽征于謙之。謙之對曰:‘必克。陛下神武應(yīng)期,天經(jīng)下治,當(dāng)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盵22]??苤t之自稱受命于太上老君,親受經(jīng)卷輔佐太平真君,《魏書》中載:“泰常八年(423)十月戊戌有牧土上師李譜文(太上老君玄孫)來臨嵩岳……賜汝天中三真太文錄……凡六十余卷,號曰錄圖真經(jīng)。付汝奉持,輔佐北方泰平真君……”[23]拓跋鮮卑原居“幽都之北”,多信奉薩滿教,這在祭祀時“斬樺木立之,以置牲體而還”[24]可得印證。受崔浩、寇謙之等人的影響,太武帝對道教文化的吸收于此可見一斑。
北魏定都平城后,拓跋珪于“(天興元年,398)十有一月辛亥,詔尚書吏部郎中鄧淵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呂,協(xié)音樂;儀曹郎中董謐撰郊廟、社稷、朝覲、饗宴之儀;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崇造渾儀,考天象;吏部尚書崔玄伯總而裁之”[25]。拓跋珪天興元年(398)定都平城,即皇帝位,立壇兆告祭天地,祝曰:“皇帝臣珪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之靈?!盵26]天興元年(398)已出現(xiàn)“皇帝臣”字樣,石刻祝文中拓跋燾自稱“臣”,理應(yīng)是漢文化傳統(tǒng)“郊廟之儀”的形制使然。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片 選自線裝書局《漢魏六朝碑刻校注》
“薦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以祖考配祀的祭祀方式最早見于《周易》,《漢書·郊祀志》中亦有相關(guān)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漢文化祭祀中,以先祖配祀天地在皇族中已成為既定的禮儀制度。以游牧為業(yè)的拓跋部雖對此有承襲,然并非全然接受,而是保留著一定的民族情懷?!翱珊币沧鳌翱珊埂薄昂虾薄?,是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號?!段簳と淙鋫鳌吩唬骸啊珊埂q魏言皇帝也?!盵27]“‘可敦’也作‘可賀敦’‘可孫’‘洛尊’‘合屯’‘合敦’。古代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民族對可汗妻的稱呼,即皇后?!盵28]“先可寒”“先可敦”即已故的拓跋先祖。
在官制的設(shè)置上,力微以后至什翼犍繼位為代王以前,主要根據(jù)拓跋部落習(xí)慣和需要而設(shè)置官職,如四部大人、部落大人、某某將軍等。什翼犍建國二年(387),始置百官,官職多仿晉朝,“魏氏世君玄朔,遠(yuǎn)統(tǒng)□臣,掌事立司,各有號秩。及交好南夏,頗亦改創(chuàng)。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矣。余官雜號,多同于晉朝”[29]。并于“天興元年(398)十一月,詔吏部郎鄧淵典官制,立爵品”[30]。劉昭棣《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再考》 一文考證:“‘謁者仆射’,官名,秦朝始置,漢、北魏、北齊、隋、唐皆因之,宋以后廢。北魏時,謁者仆射除職掌引見臣下、傳達(dá)使命外,還掌朝靴賓饗及奉詔出使等職。”[31]若依行文的對仗,有學(xué)者考訂“庫六官”應(yīng)當(dāng)是人名,極有可能是北魏宗室成員,“謁者仆射”是其官職。[32]也有學(xué)者推斷,庫六官(族屬徒河烏桓)或為拓跋部遴選的此次祭祖的向?qū)藛T。[33]“中書侍郎為中書監(jiān)、令的副職。三國魏文帝黃初初年(220),中書即置監(jiān)、令,又置通事郎,掌起草詔書,位次黃門郎;蜀吳叫中書郎。晉改為中書侍郎,員額4名。南朝宋齊與北魏沿置,北魏初多由北方高門士人出任?!盵34]
古代帝王宗廟祭祀多以“牛羊豕”三牲告廟,《禮記·曲禮下》可為證,牛為一元大武,豕為剛鬣,羊為柔毛。祝文中“駿足”即馬,以之為祭祀犧牲在漢文化典籍中為數(shù)不多,漢武帝之前,秦人曾承襲游牧民族的一些習(xí)俗,以之為祭,源于馬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的地位相較于豕要高很多,《魏書·禮志一》中記載以馬為祭不在少數(shù),天興二年(399),建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獻(xiàn)明五位帝王宗廟于宮中,祭祀的犧牲即選用馬,且選用馬為祭的犧牲已然標(biāo)明了受祭者身份的與眾不同。游牧民族出身的拓跋鮮卑以馬、牛、羊告祭祖宗之廟,正是其與漢族祭祀文化相關(guān)儀制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此外,張晉發(fā)、孫景梅《“用駿足一元大武”新解》一文中認(rèn)為前人的句讀“用駿足、一元大武”有誤,應(yīng)為“用駿足、一元、大武”,結(jié)合周代典籍和現(xiàn)有的祭祀禮儀認(rèn)為,“駿足”為善舞的馬隊,“一元”和“大武”為舞蹈的樂章。[35]
無論是民族祭祀特色與傳統(tǒng)“三牲”祭祀的結(jié)合,還是以“周典”為依據(jù)的樂舞,都與漢文化中的古代禮儀制度是分不開的。拓跋鮮卑立國之初,對漢文字、經(jīng)學(xué)的接受和“刻木紀(jì)契”“人相傳授”理應(yīng)并行于世,直至拓跋珪正式稱帝前,在官職的設(shè)置上仍保留以鳥名官的部落習(xí)俗?!蹲N摹房逃诒蔽禾秸婢哪辏?43),刊刻方位、配祀、祭祀用牲的選擇,無疑是漢族傳統(tǒng)祭祀禮儀與民族習(xí)俗融合的最好印證。
注釋:
[1]后文皆簡稱為《祝文》。
[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24.
[3]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38.
[4]米文平.鮮卑石室尋訪記[M].濟(jì)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40.
[5]米文平.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釋[C]//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1984:353.
[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24.
[7]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34.
[8]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34.
[9]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
[10]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050.
[11]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807.
[1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826—827.
[13]有學(xué)者認(rèn)為“光宅中原”源于《尚書》“光宅天下”;“于彼土田”出自《詩·魯頌·宮》“土田附庸”;“增構(gòu)崇堂”和《尚書》“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gòu)”有關(guān);“歸以謝施”中的“謝施”,出自《莊子·秋水》等,可資為鑒。
[14]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41.
[1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41.
[1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41.
[17]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43.
[18]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843.
[19]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71.
[20]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61.
[21]章太炎講授;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記錄;陸宗達(dá),章念馳顧問;王寧主持整理.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466.
[22]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53.
[23]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51.
[24]劉昭棣《嘎仙洞北魏書刻祝文再考》一文認(rèn)為:“一是這一祭祀儀式很可能與早期鮮卑社會中的葬式特點有關(guān)系。從這一祭祀儀式推測,早期鮮卑社會中,可能與東胡系其他諸部族一樣,是實行風(fēng)葬或樹葬的。二是這一祭祀儀式與我國古代北方各族中普遍信仰的薩滿教有關(guān)。”
[2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33.
[26]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734.
[27]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291.
[28]米文平.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考釋[C]//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1984:362.
[29]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971.
[30]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972.
[31]劉昭棣.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再考[C]//中國蒙古史學(xué)會.中國蒙古史學(xué)會論文選集,1983:173.
[32]羅新.民族起源的想象與再想象——以嘎仙洞的兩次發(fā)現(xiàn)為中心[C]//文史,2013(2):14.
[33]殷憲.北魏平城時期碑銘略述(一)[J].山西大同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1):52.
[34]俞鹿年.北魏職官制度考[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8:83.
[35]張晉發(fā),孫景梅.“用駿足一元大武”新解[J].北方文物,2009(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