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士鵬
《善權(quán)記》里寫道:“宜興山水甲于東南,而善卷洞及大小洞尤號勝絕。”千萬年的滄海桑田,千萬年的水滴石穿,最終成全了其瑰麗秀美的喀斯特地貌。那份原始的寧靜,至今還浸潤著人們的身心。
仙佛道場,尋隱士不遇
你若乘著三月的春風(fēng)而來,會在善卷洞入口巖石上看到銀縷梅。它在恐龍時代就定居于此,用一年年的花開花落與天上的云卷云舒相互唱和。據(jù)導(dǎo)游介紹,它是江蘇省內(nèi)唯一的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hù)物種,也是我國第一批公布的重點(diǎn)一級保護(hù)野生植物。善卷洞內(nèi)只有7棵成株,論起珍稀程度甚至能比肩大熊貓。或許人類的先祖也是在某個春天突然聞到了它的花香,于是停止了遷徙,在善卷洞旁生起人間煙火。
風(fēng)來時,它的枝條輕輕搖曳,似是在以滄海桑田為計(jì)時單位的長眠中,突然聽見了溶洞深處傳來的熟悉而陌生、千萬年前的回響,心潮澎湃,于是在不知道多少個春天后,再次盛開出花朵,慶祝生命的葳蕤繁盛、連綿不絕。遠(yuǎn)遠(yuǎn)看上去,就像善卷洞揮舞著紅色的手帕,向穿越寒冬、遠(yuǎn)道而來的游人表達(dá)熱烈的歡迎。
善卷洞分為上中下三層,入口在中洞處。與銀縷梅相比,洞口名為“砥柱峰”的鐘乳石筍才三萬年的壽命,應(yīng)是正值青年,還在以每三四十年一厘米的速度生長,在燈光的渲染下流光溢彩、不可方物。
中洞的大廳被稱為獅象大場,不知是不是洞中曾有真佛頓悟,于是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前來論道,留下兩尊坐騎在洞外守衛(wèi),不知不覺間化作了巨石。又或許,它們在獅駝嶺鬧事后,被菩薩留在此處關(guān)禁閉。雖然身居地下,它們的威儀并未折損,鬢發(fā)飄揚(yáng),仰天而吼,隱隱的,似乎能聽見勢大力沉的呼號,如悶雷般滾動。
事實(shí)上,善卷洞和《西游記》真有一段緣分。電視劇《西游記》中黃風(fēng)怪的洞府黃風(fēng)洞就是以上洞為原型。仙、神、妖寄居過的地方,自然有云霧繚繞,無風(fēng)而動,所以它又被稱作云霧大場。我想,唐僧被綁住的時候,一定在不停地默念經(jīng)文,所以一些幸運(yùn)的石頭得了造化,變得活靈活現(xiàn)。你看,這溶洞里有烏龍吐水,有金雞獨(dú)立,有熊貓臥小居,亦有荷花憐倒影。這些精靈從石中脫胎而出后,日夜不停地嬉鬧,歡聲笑語在地下氤氳不散,沿著石縫涓涓流下,匯成了水潭。正是因?yàn)檫@份熱鬧,上洞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3℃,冬暖夏涼,所以又被喚作暖洞。這是善卷洞熱情好客性格的展露,讓游客戀戀不舍,不愿踏上歸途。
上洞很大,七十米長,三十米寬,三十米高,只要你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你腦海中幻生出的萬物都能在溶洞里找到最相似的形狀。自然以鬼斧神工的手法塑造出的山石本是沒有名字的,只是前來欣賞的人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不斷達(dá)成共識,千奇百怪的石頭才有了漸漸固定的名字。我更愿意撇開導(dǎo)游的講解,親自去捕捉它們的形狀,用自己的審美去勾勒它們的輪廓,讓溶洞里的奇觀成為豐盛心靈的投影。
這時,我突然理解了善卷洞為何吸引了眾多詩人的揮毫。清代的楊玉銜寫道:“云變幻、龍戲空高,尾墜吹天蝀。大壑秋槎一縱。怪銀河無月,珠闇驪擁。乳泉凝凍。詩心洗、石氣荒荒搖動。蓬山待夢?!边@份探索的樂趣,靈光驟然一閃的驚喜,獨(dú)屬于私人發(fā)現(xiàn)與注解的滿足感,不正是詩人與畫家最奢侈的幸福嗎?據(jù)說,徐霞客作為中國喀斯特地貌研究的鼻祖,他的啟蒙就來自于宜興的張公洞與善卷洞。
下洞很黑,它積攢著人間和上中兩層都無法消化的夜色,封存在地下后被釀得愈發(fā)醇厚。石壁上刻著洞府、福壽二字,或許是誰曾在此隱居吧?那些人形的山石會不會就是隱士們留給塵世最后的剪影?
到這里,路就斷了,一條地下河如通天河般橫于前方。巖壁上的彩燈在水中輝映,船行洞中,有種誤入水晶宮的錯覺。船上沒有槳,一小伙兒腳踩船頭,用力拽動石壁上的藤條,船便倏地一蕩,劃入了地下仙境中。
桃源勝景,悟梁?;?/p>
石壁壓在頭頂,沁著清涼,觸手可得。俯身而望,不知其深,不知其遠(yuǎn),不知其真,不知其幻。當(dāng)你以為要陷入這大地之下的夢境時,一盞盞彩燈巧笑倩兮,在石壁上對著你美目流轉(zhuǎn)。在出口的崖壁上,刻著“豁然開朗”四個字,回想這昏暗的水路,倒真像《桃花源記》里的描寫。據(jù)說這是梁代書法家陶弘景題刻,不知道他是不是就是那位隱士?
洞口有一道瀑布,穿過兩壁的青苔,把天空的潔白源源不斷地送到眼前,嘩嘩的水聲,如孩童的笑聲般天真清脆。
出洞后,在紫砂藏品陳列館,自己動手,用陶泥制作陶藝品作為紀(jì)念品。這里的紫砂苑最多可容納500人同時玩陶,也是世界最大的陶吧。朋友心靈手巧,竟捏出了一只蝴蝶。
蝴蝶正是善卷洞的地理標(biāo)志和文化標(biāo)識。雖然它在習(xí)性、棲息地上與溶洞形同陌路,但它是古代梁祝文化的核心意象,而善卷洞正是國內(nèi)關(guān)于梁祝故事記載最早、遺跡最多的地方。這里有祝英臺讀書的“碧鮮庵”,有刻著“晉祝英臺琴劍之?!钡哪贡?,有“英臺閣”,還有“蝶亭”。宋人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時便賦詩贊道:“萬古英臺面,云泉響佩環(huán)。練衣歸洞府,香雨落人間。蝶舞凝山魂,花開想玉顏……”每年三月,桃李爭春的時節(jié),無數(shù)蝴蝶云集此處,在樓臺與人相會。
遠(yuǎn)處有小提琴的淺吟,一曲悠長的《梁?!穭澠瞥筷嘏c暮色,襯托霞光深處的纏綿與繾綣。
明代童珮有一首詩:“小洞玉淙淙,琳瑯石幾重。花枝自流出,芒郤覓無蹤。怪氣時沖壁,泉聲或亂鐘。人言風(fēng)雨日,咫尺有蛟龍?!痹诋?dāng)?shù)赜幸粋髡f,原始氏族社會有位賢人,名善卷,有大才。舜想請他來治理天下,善卷答道:“余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這和莊周的“曳尾于涂”頗有些相似。善卷之后便來到宜興的這座洞中隱居,洞因此得名。他沒有留下傳承,但每個行經(jīng)于此的人身上都會被落下一些水滴,那是鐘乳石的恩澤,也是善卷對千萬年后的人們的贈予。對美的向往和投奔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熠熠生輝。
清代徐恪曾感嘆道:“何年五丁斧,劈此靈異跡?!睙o法飛升成仙的人,在大地之下,也能邂逅奇幻迷離的絕美風(fēng)景。沿著西游的浪漫想象,在洞中靜觀日月長,最后化作一只蝴蝶醉臥煙花三月。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