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耿超, 程 心, 張佩玲, 唐 甲, 張法明, 于桂清,康祖杰, 田書榮, 黃太福,
(1.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 湖南 石門 415319; 2.石門縣壺瓶山鎮(zhèn)中心學(xué)校, 湖南 石門 415319;3.湖南省林業(yè)科學(xué)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華吸鰍屬(Sinogastromyzon)隸屬爬鰍科(Balitoridae),舊名平鰭鰍科,是中國和越南特有的一類小型魚類,主要特征為:口前具吻溝和吻褶,吻褶間具2對小吻須;口角須2對,內(nèi)側(cè)口角須一般較短,部分物種內(nèi)側(cè)口角須乳突狀;唇多具乳突,上唇較發(fā)達,下唇乳突多不明顯。鰓裂較寬,擴展到頭的腹面;體背多具規(guī)則排列的黑斑,奇鰭多具黑色條紋;體短而平扁,體高明顯小于體寬[1-2]。
當前,該屬魚類已記載22種,中國記錄14種,分別為西昌華吸鰍(Sinogastromyzonsichangensis)、四川華吸鰍(Sinogastromyzonszechuanensis)、德澤華吸鰍(Sinogastromyzondezeensis)、下司華吸鰍(Sinogastromyzonhisashiensis)、伍氏華吸鰍(Sinogastromyzonwui)、南盤江華吸鰍(Sinogastromyzonnanpanjiangensis)、李仙江華吸鰍(Sinogastromyzonlixianjiangensis)、大口華吸鰍(Sinogastromyzonmacrostoma)、越南華吸鰍(Sinogastromyzontonkinensis)、多斑華吸鰍(Sinogastromyzonmultiocellum)、紅河華吸鰍(Sinogastromyzonchapaensis)、埔里華吸鰍(Sinogastromyzonpuliensis)、南臺華吸鰍(Sinogastromyzonnantaiensis)、大渡河華吸鰍(Sinogastromyzondaduheensis)[3]。在中國,華吸鰍屬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上游、珠江、南盤江、李仙江、元江、紅河支流南溪河和臺灣各水系[4],長江中游的湖南省目前僅記錄了下司華吸鰍[5]。
2021年7—8月,在對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標本室的魚類標本進行鑒定整理期間,發(fā)現(xiàn)未報道的湖南魚類新記錄種1種。基于形態(tài)比較和分子數(shù)據(jù)分析,將其鑒定為西昌華吸鰍。
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武陵山脈東北端,位于石門縣西北部,地理位置為110°29′—110°59′E,29°58′—30°09′N,處于神秘的北緯30°線上,總面積為66568hm2。本區(qū)地處云貴高原向東部低山丘陵的過渡地帶,區(qū)內(nèi)山脈多呈東西走向,地表起伏大,海拔最低處石家河220m,最高峰—壺瓶山主峰海拔2098.7m。本區(qū)屬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均氣溫9.2℃,年均降水量1898.5mm。區(qū)內(nèi)森林植被保存較完好,森林覆蓋率達90.5%。本區(qū)系洞庭湖區(qū)澧水第二大支流—渫水的上游區(qū)域,境內(nèi)各溪流均屬于渫水上源的江坪河和南坪河兩條水系,主要支流有北溪河、高橋河、金家河、龍池河、深溪河、水打溪及黃連河等。這些河流大多河床深切,碓石林立,峽谷幽深,水流湍急。
標本分別于2007年8月19日、2016年8月16日和2020年8月4日使用電捕器采集于渫水黃虎港河段,編號后取部分組織保存于95%的酒精中,其余部分保存于10%的福爾馬林中。形態(tài)測量使用數(shù)顯游標卡尺(精度0.01 mm)對全長(TL)、體長(BL)、體高(BD)、體寬(BW)、頭長(HL)、吻長(SNL)等25個可量性狀進行測量。
該批標本體較短,前段寬,甚平扁,后段漸側(cè)扁,背緣呈弓形隆起,腹面平坦,頭很低平。吻端圓鈍,邊緣薄;口下位,較寬,呈淺弧形。唇較薄,上唇具8~10個乳突,排成一排;下唇乳突不明顯;頜部具1對不甚明顯的扁平乳突;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下頜前緣稍外露,表面的溝和脊不明顯。胸鰭x~xi-12~15,腹鰭xi~viii-12~14,背鰭起點約在吻端至尾鰭基部的中點稍前,腹鰭起點顯著在背鰭起點之前,約在吻端至肛門的中點,末端遠不達肛門。吻褶間具2對小吻須,固定標本體背側(cè)深褐色,腹面淺黃色,橫跨背中線有5~8個黑色圓形斑塊,奇鰭均具由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偶鰭的背側(cè)面散布有淺灰色圓形花斑(見圖1)。標本形態(tài)測量結(jié)果見表1。
表1 西昌華吸鰍和近似種的形態(tài)比較Tab.1 Comparison with 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Sinogastromyzon hisashiensis and Beaufortia szechuanensis形態(tài)特征壺瓶山標本西昌華吸鰍(Sinogastromyzon sichangensis)[6]四川華吸鰍(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3]下司華吸鰍(Sinogastromyzon hisashiensis)[4]四川爬巖鰍(Beaufortiaszechuanensis)[1]肛門是否被腹鰭所覆蓋否否是是否上唇乳突8~108~1011~158~10—體長/體高6.82~7.905.30~7.707.70~7.805.30~7.705.80~8.20體長/頭長4.22~4.874.20~5.004.70~5.104.20~5.005.00~6.00頭長/頭高2.12~2.392.10~2.401.90~2.102.10~2.401.00~2.00頭長/吻長1.74~2.131.70~2.101.60~1.901.40~1.901.70~2.00體色固定標本體色灰黃色,背脊上有5~8個褐色的團狀斑塊,體側(cè)和偶鰭的肉質(zhì)鰭柄上均有褐色斑紋固定標本體色灰黃色,背脊上有5~8個褐色的團狀斑塊,體側(cè)和偶鰭的肉質(zhì)鰭柄上均有褐色斑紋固定標本體色黃褐色,背脊上有8~10個褐色的團狀斑塊,體側(cè)和偶鰭上均有褐色小斑塊固定標本體色黑褐色,背脊上有10~15個黑色的團狀斑塊,除尾鰭外均有多條由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固定標本體色棕褐色,各鰭均似所在身體部分的顏色背鰭iii-8iii-8iii-8iii-8iii-7胸鰭x~xi-12~15x~xi-12~15x~viii-15xii~xiii-12~14i-25~27腹鰭xi~viii-12~14vi~viii-12~14vi~viii-14~15vi~viii-12~16i-17~20臀鰭ii-5ii-5ii-5ii-5ii-5側(cè)線鱗/個71~7871~7861~6361~6398~106背鰭前鱗/個222220~24——
構(gòu)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顯示,壺瓶山標本嵌入到西昌華吸鰍的支系中,與下司華吸鰍和四川華吸鰍構(gòu)成姊妹群,而與四川爬巖鰍相隔較遠,且具較高支持率(見圖2)。遺傳距離分析表明,壺瓶山標本與西昌華吸鰍的遺傳距離最小,為0.057;與下司華吸鰍和四川華吸鰍均超過了0.07。
注: Hupingshan-壺瓶山保護區(qū)采集的標本;進化樹使用的序列來自文獻[7-10]。
(1) 西昌華吸鰍(S.szechuanensis)是CHANG H W[6]1944年發(fā)表在Sinensia上的魚類新種,模式產(chǎn)地為四川西昌太河場[11]。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采集的華吸鰍屬標本與四川省記錄的西昌華吸鰍在形態(tài)方面相似,體長與體高、頭長、尾柄長等比例特征都基本吻合,分子數(shù)據(jù)也表明壺瓶山標本與西昌華吸鰍的親緣關(guān)系最近,因此將壺瓶山標本鑒定為西昌華吸鰍。然而,與模式產(chǎn)地的標本相比,壺瓶山標本體型較小,體長/體高略微超過。同時,遺傳距離分析表明兩個類群的差異較大。這種差異是地理種群隔離的原因還是形成了新亞種乃至新種,有待進一步從形態(tài)計量、內(nèi)部解剖、基因組、核型、微觀電鏡等方面進行研究。
(2) 已有調(diào)查記載,西昌華吸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內(nèi),包括長江干流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礱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和烏江水系等[2,11-12],但湖南省未見記載[12],故本次在壺瓶山發(fā)現(xiàn)該魚屬湖南省新紀錄。在地理分布上,該鰍應(yīng)屬西南區(qū)川西亞區(qū)[13],此次發(fā)現(xiàn)極大地擴大了該爬鰍的分布范圍,表明其分布已東擴至華東區(qū)的湖南西北部,成為目前該魚最東的分布點[14]。
(3) 西昌華吸鰍在壺瓶山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于渫水黃虎港河段,其分布區(qū)域比較狹窄,種群數(shù)量少,極為珍惜,值得加強保護?;诜N群現(xiàn)狀,建議一方面開展種群生態(tài)學(xué)與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科學(xué)研究,摸清資源現(xiàn)狀,評估其種群繁衍及生存能力[15];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河道巡查,嚴厲打擊網(wǎng)魚、電魚、毒魚等非法行為,保護該魚的生存環(huán)境,使其健康穩(wěn)定地棲息繁衍[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