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普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既有著無可替代的代數(shù)表達形式,又具備著更為直觀的幾何表達形式,而我們面對一些復雜的數(shù)形關系和復雜多變的幾何位置關系時,很難抽象出其本質(zhì),難以被感官直接感知,更難被理解和深化,而信息技術,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手段之一,它可以幫助我們探索規(guī)律啟發(fā)思路,為解決問題提供直觀,便于我們進一步解決問題,下面我們通過一道課本習題來談一談GeoGebra如何助力我們揭秘“真身”.
1 問題呈現(xiàn)
蘇教版選修2-1第33頁第11題:
準備一張圓形紙片,在圓內(nèi)任取不同于圓心的一點F,將紙片折起,使圓周過點F(如圖1),然后將紙片展開,就得到一條折痕,(為了看清楚,可把直線,畫出來),這樣繼續(xù)折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觀察這些折痕圍成的輪廓,它是什么曲線?
對于這個問題,跟學生交流的時候,由于操作中的條件限制,不是反映的很清楚,畢竟這個輪廓是要在大量的直線中形成的,而不去動手,又無法在頭腦中有這樣的想象,畢竟,這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如果我們連基本的輪廓都不清楚,更無法準確說明它是什么曲線了,其實這時候部分學生還認為,折痕圍成的軌跡是圖1中的線段CD的中點的軌跡,面對這些無法感知的困難,來看看GeoGebra(以下簡稱GGB)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2 感知結(jié)果
如圖2,在GGB中,我們進行下面的步驟:
步驟1首先點擊上方的工具欄中的第五個工具箱,在工具箱中選擇“圓(圓心和一點)”在繪圖區(qū)畫一個圓,在代數(shù)區(qū)顯示為圓c,默認以C為圓心,B為半徑.(也可以先用工具欄中的的第二個工具箱中的“描點”工具,在繪圖區(qū)畫出兩個點A,B,這時候在下面的指令區(qū)輸入:circle(A,B),即可得到以A為圓心,B為半徑的圓)
步驟2由于B點是控制圓的半徑的變量,我們可以選擇隱藏,只需要在代數(shù)區(qū)中點B前面的藍點點擊一下便可隱藏,然后再選用“描點”工具在圓內(nèi)畫一個定點F.
步驟3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原題中的翻折過程中的直線,就是圓上動點和定點F所成線段的中垂線,所以我們在圓上再取個動點,注意圓上的動點是這樣構(gòu)造的,點擊第二個工具箱的右下角的小箭頭,選擇其中的“對象上的點”,點擊繪圖區(qū)的圓周,即可得到圖中的點C.(此方法得到的點只能在圓周上移動,也可使用指令:描點(c).即可構(gòu)造圓c上的動點)
步驟4選擇第三個工具箱右下角的下拉箭頭選擇“線段”,再點擊繪圖區(qū)的點C和點F,構(gòu)造線段C.再選擇第四個工具箱中的“中垂線”,在繪圖區(qū)點擊線段(F,即可作出線段C的中垂線.
步驟5在繪圖區(qū)右鍵點擊中垂線,選擇“跟蹤”,這時候我們在圓上拖動點C,就會發(fā)現(xiàn)多條折痕包圍成了圖2中的形狀——橢圓,
人工折紙怎么也達不到的視覺感知,GGB完成了,而且過程操作簡單,清晰直觀,也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下結(jié)論,真正做到了“可見”.
3 結(jié)論證明
有了上面的結(jié)果,接下來我們可以大膽的將證明的方向指向橢圓,求軌跡的問題就轉(zhuǎn)化為證明橢圓就是我們所求軌跡,且圖中的A,F(xiàn)分別是橢圓的兩個焦點,下面給出證明過程,
證明首先,記圓心為A,半徑為r,定點為F,C為圓上的動點,由圖3知所求軌跡上的任一點應該是橢圓與每一條中垂線的切點.設切點為Q,且設E是線段(F的中垂線上的任一點,則EC= CF,所以EF+ EA= EC+ EA,由題意知E在橢圓外(或上),所以EF+ EA≥EC+ EA,當且僅當E在橢圓上時取等號,同時當A,E,C三點共線時EC+EA最小,且此時EC+ EA=r,即EF+ EA=r,則有此時的E即為此時的切點Q,綜上有QF+ QA=r,所以Q點的軌跡為以E,A為焦點的橢圓,
點評如果我們直接去證明所求軌跡是橢圓時,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知道了是一個怎樣的橢圓時,然后結(jié)合橢圓的定義,再來說明圖中呈現(xiàn)的橢圓即為所求,此處便豁然開朗了.
4 嘗試探索
探索1原題中的F為圓內(nèi)異于圓心的一點,如果F就在圓心,按照同樣的折法,折痕圍成一個怎樣的輪廓呢?我們來看下GGB給我們呈現(xiàn)的結(jié)果:
從圖4中可以清晰地發(fā)現(xiàn),所求軌跡是以原來的圓心為圓心,r/2為半徑的圓,這里的證明相對簡單、清晰,此處就不再給出證明過程,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P點位置的變化,題中的輪廓也發(fā)生了變化,而當F點的位置移到圓上的時候,由于無法圍成一個輪廓,此處不再討論,
探索2原題中的定點F如果位于圓外時,按照同樣的折法,折痕圍成一個怎樣的輪廓呢?按照題設的條件,GGB展示結(jié)果如圖5:
從圖5不難看出,結(jié)果呈現(xiàn)的是以F,A為焦點的雙曲線,如果是以題中的折痕形成的輪廓來看,是圓內(nèi)部的上述雙曲線的一支,下面我們來證明為什么此時的雙曲線即為所求的輪廓(靠近焦點A的那一支).
證明如圖6,首先,記圓心為A,半徑為r,定點為F,C為圓上的動點,由圖知所求軌跡上的任一點應該是雙曲線與每一條中垂線的切點,設切點為Q,且設E是線段CF中垂線上的任一點,則EC= EF,所以EF - EA= E(: - EA,由題意知E在雙曲線外(或上),所以EF - EA≤EC - EA,當且僅當E在雙曲線上時取等號,同時當A,E,C三點共線時,EC - EA最大,且此時EC - EA=r,即EF - EA=r,則此時的E即為切點Q,綜上有QF - QA=r,所以g點的軌跡為以E,A為焦點的雙曲線的一支(靠近A點).
點評上述證明過程是類比前面證明橢圓的過程,通過中垂線的性質(zhì),構(gòu)造出到兩定點的距離之差,進而利用雙曲線的定義驗證所觀察的結(jié)論,這些問題解決的前提是GGB給我們提供的直觀感知,
探索3蘇教版選修2-1第14題:
將一張長方形紙片ABCD的一只角斜折,使點D總是落在對邊AB上,然后展開紙片,得到一條折痕,(為了看清楚,可把直線,畫出來),這樣繼續(xù)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觀察這些折痕圍成的輪廓,它是什么曲線?
和上面一樣,我們先通過GGB來觀察折痕所圍成的輪廓,由圖7知,輪廓是以D為焦點,AB為準線的拋物線,同樣,我們來驗證結(jié)論的正確性,
如圖8,過E作線段AB的垂線,交線段ED的中垂線于點F,顯然FD= FE,則點F在以D為焦點,AB為準線的拋物線上;另一方面,在中垂線上任取異于點F的G點,記G到AB的距離為d,則有GD= GE>d,所以G點不在拋物線上,而折痕與拋物線只有一個交點,即為F.綜上可知,這些折痕圍成的輪廓是以D為焦點,AB為準線的拋物線,
點評借助于GGB,我們看到了形的特征,進而我們又在“數(shù)”上給與了驗證,讓我們從中又感受了數(shù)形結(jié)合的數(shù)學思想.
5 技術釋疑
在問題提出中提到有學生認為折痕是由線段CF的中點形成的軌跡,通過上面的圖形驗證以及結(jié)論證明,我們知道文首問題的最終軌跡并非來自于中點,那么又會產(chǎn)生新的疑問:隨著C點的移動,線段CF中點的軌跡是什么呢?
圖9和圖10僅僅選取了點F在圓內(nèi)和圓外的兩種形式,可以看到隨著C點的移動,CF中點最終形成的軌跡都是AF的中點為圓心,初始圓半徑的一半為半徑的圓,只是F點的位置決定了圓的位置,這里的證明比較容易,只需要取AF的中點和E相連,再連接A(,這里就不再進行證明,
點評在這樣的探索中我們不僅真正地了解了折痕圍成的輪廓,還認識了中點的軌跡,讓我們很清晰地辨識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6 結(jié)束語
當然我們還可以借助于GGB進行更多的探索,如果把文中的圓換成橢圓,或者換成雙曲線,或者換成拋物線,折痕又是什么呢?在數(shù)學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可見”,它們無法被感知,無法被呈現(xiàn),而GGB正是發(fā)揮了它們的可視化優(yōu)勢,揭秘“真身”,揭示本質(zhì),突破數(shù)學因高度抽象概括的特性而帶來的“難以意會、無法言傳”之障礙,為我們的數(shù)學學習以及探索提供了極大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