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縱觀史書,凡青史流芳、為人稱頌者,無不是頭腦清醒,循理依法,逢利必思害,遇福必慮禍。
《國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國的斗子文有很多政績,楚成王時常要給他一些賞賜。一到這時候,他就逃走,等楚成王不賞賜后再回來。
有人對他說:“人生誰不求富,你何必逃避呢?”
斗子文說:“從政是為了庇護老百姓,老百姓的財物空了,而我卻得到了富貴,這是用百姓的怨恨來自封,那不是找死嗎!我是在逃死,不是逃富?!?/p>
好一個“不是逃富是逃死”。所謂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大概指的就是斗子文這類人。
在生活中,有人認為,收禮離坐牢很遠,貪腐離死亡更遠。殊不知,不懂得“逃富”,不知自律,收受賄賂,等到黨紀國法找上門來,再想收手已經(jīng)晚了。可以說,不懂“逃富”的深意,貪欲膨脹,大肆斂財,無異于自尋死路。
柳宗元筆下有一種動物,名曰“蝜蝂”,對“財物”來者不拒,越背越多,身累而死。現(xiàn)實中的“蝜蝂”何其多也。其結果,正印證這樣一句話:“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p>
明代的嚴嵩,但求富貴,大肆斂財。其被治罪后,有人把他生平搜刮所得的稀世珍寶列出清單,名曰“天水冰山錄”,洋洋大觀,令人大開眼界。不知“逃富”者,大抵就像嚴嵩那樣,發(fā)財一時,遺臭萬年。
歷史證明,為官之清,首要的是“清醒”。面對商販送來的五百兩白金,高漢筠說“吾有正俸,此何用焉”;當家人提議大建宰相宅時,李義琰道“豈可尚營美宇,以速禍咎”;面對有人獻的紫團參,生病的王安石言“平生無紫團參,亦活到今日”。
自覺“逃富”,保持廉潔,乃為官應有的操守。這與我們黨提倡的“當官發(fā)財,當走兩道”,具有一致性。
古之為政提倡三種境界,即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見理明而不妄取。從一定意義上講,古人的“理明”,就對應今之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標準”。黨員干部只有一輩子守住底線,追求“高標準”,才能成為“逃富”之人,成為群眾贊譽的公仆。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