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穆斯林的葬禮》以“玉”和“月”作為明線,兩代人的愛情悲劇作為暗線,講述一個美好毀滅的悲劇。很多人把《穆斯林的葬禮》稱為愛情的葬禮,并分析其悲劇原因。筆者認為,一方面,小說中被毀滅的事物至純至美,另一方面,根據(jù)黑格爾的悲劇理論,悲劇雙方都在不斷地爭取理想的效果,卻在爭取過程中發(fā)生沖突,進而造成毀滅。這些無以言說、無以辯解的理由才是《穆斯林的葬禮》悲劇張力之所在。本文從環(huán)境氛圍、“月”“玉”的意象,以及梁君璧和梁冰玉、梁君璧與韓新月的沖突關系三個方面論述這本書的悲劇張力。
談到悲劇,文學史或者哲學上有很多解釋方式。魯迅提出,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黑格爾認為,悲劇沖突源于倫理實體作用于悲劇人物,強調悲劇沖突的必然性和悲劇雙方的可諒解性。亞里士多德則把悲劇定義為,“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經(jīng)過‘裝飾’的語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別被用于劇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盵1]《穆斯林的葬禮》正是以韓子奇一家兩代人的命運起伏為線索,書寫“玉的長河、人生的長河、命運的長河、悲劇的長河”。[2]充滿悲劇的美感。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說,悲劇的效果在于通過“似于普通人卻比如今的人更好的‘好人’”行為的突轉、發(fā)現(xiàn)或苦難,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目的在于借引起憐憫和恐懼達到凈化。[3]在本文中,筆者從環(huán)境、意象以及人物間可諒解的沖突關系分析該小說的悲劇張力,進而闡釋出正是因為在小說中把潔凈安謐的氛圍、人物的精神文化理想摧毀得徹底,且通篇找尋不出悲劇沖突的出口,才強化悲劇無以言說的震撼效果,使讀者的心靈得到凈化。
二、環(huán)境氛圍的轉變
從環(huán)境氛圍看,小說中的意境潔凈、空靈。而霍達卻將這一潔凈空靈的意境,漸漸轉述為蕭瑟、孤寂。這一環(huán)境的漸變,正是澄澈美感的凄涼衰敗,這便使悲涼氛圍在展現(xiàn)出來的時候,更容易凸顯悲劇的張力,使悲劇的情感由外向內逐漸滲入人心。
小說對環(huán)境意蘊的描寫有很多處,大多是以博雅宅為背景。在小說中,除“序”之外,首先是對博雅宅全方位的描述,這便顯出其與眾不同、雅致寧靜的氣質。博雅宅坐落“不臨近鬧市,又不遠離大街,關上門與世隔絕,走出去四通八達,很適合動、靜自如的居住要求”的地理位置。[4]宅內雖有多處影壁,但第一道影壁,“無字無畫,像一片清澈的月光” 。[5]垂華門內,又一道影壁,由“本色黃楊木雕成……以浮雕手法刻著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蘇夜月、盧溝曉月、滄海涌月”。[6]從這一環(huán)境描繪可以看出整個故事發(fā)生的主要場景——博雅宅始終帶有月的寧靜神韻,它的雅致、清靜,恰合了其家庭不沾塵世,追求潔凈,虔誠的生活秉性。
此外,小說以兩代人的命運為兩條線索,在故事開端,雖暗藏沖突和矛盾,但整體的氛圍是潔凈、安謐的。按照書中的描繪,博雅宅上空始終有一個月亮的身影,新月出生的時候,正是天上新月出現(xiàn)之時,而天星出生的時候,也恰逢流星劃破天井,光燦燦落入院中,天星的降臨便仿佛是從天上采擷圣子一般。這些對新月和天星的暗示,使故事籠上一層神奇和圣潔的氛圍。新月讀了北大,第一次從北大回家,韓子奇便在十九路站接她,在雪景中,父女倆踏著滿街的凌瓊碎玉,攜著一股春風,朝家里走去。回家以后,“姑媽趕在新月到家之前,就把西廂房里的爐子點上了”“床上的被褥疊得整整齊齊,床欄桿和梳妝臺、桌子、椅子以及那鑲著照片的小鏡框,都擦得干干凈凈”“她要讓新月每次回家都感到溫暖”。[7]這是多么讓人羨慕安寧的家庭場面。這時候的博雅宅也仿佛因人物的善良、清潔顯得更圣潔、寧靜和璀璨。
然而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沖突越來越突出,場景描寫逐漸顯得蕭瑟。喜慶化為悲傷,安謐化為蕭瑟,互相扶持化為沖突、隔離。在潔凈氛圍中,安寧靜謐被摧毀得徹底。文中寫了梁冰玉的兩次回歸,第一次回歸,博雅宅內,君璧和姑媽一直辛苦維系的期盼和睦破碎了,博雅宅雖“故園仍在”,但“宅前的槐樹斷了,脊上的鴟吻殘了,門上的紅漆褪了”。[8]宅內也“沒有月亮,沒有星星,黑沉沉的天井中,只有窗紙透過來的一點黯淡燈光,海棠和石榴的枯枝把窗紙切成‘炸瓷’似的碎紋?!盵9]博雅宅的“博”和“雅”仍在,卻顯得凋敝、黯淡無光。梁冰玉的第二次回歸,博雅宅便呈現(xiàn)出第二代主人延續(xù)第一代飽受摧殘后的蕭瑟場景,一切物是人非。只剩下天星一家住在倒座南房里,在大門的旁邊,古老的青磚墻上,鑲著“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白玉標志。
一般隨著悲劇的發(fā)展,故事背景也會相應顯得更凄涼。然而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博雅宅始終和月色、雪景等場景交錯在一起,它是文明,亦是圣潔和澄凈的象征。它居于鬧市之中,卻有自己的一份寧靜,溫文爾雅卻又似乎與世無爭。然而它被摧毀了,也正因為它沾染了人的圣潔氣質,帶有澄澈和干凈的美感。這種圣潔和澄澈衰敗的情景,讓人心碎、凄然。悲劇的張力已經(jīng)從環(huán)境氛圍的籠罩中漸漸凸顯出來,不知不覺便深入人心,引人心碎,催人淚下。
三、“月”和“玉”的精神意象
從“月”的意象看,故事的悲劇不僅在于對外在圣潔、澄凈、安謐環(huán)境的摧毀,更在于對精神文化的摧毀。這一徹底摧毀,使悲劇張力由內向外地凸顯出來,使故事的悲劇形態(tài)從內部深處散發(fā)出來。
小說中,“月”的意象出現(xiàn)多次。對韓新月和楚雁潮而言,月是他們圣潔愛情的象征。從二人在未名湖相遇,月在湖畔升起,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愛情漸漸成為他們的信仰,是他們面對病魔的內在動力。和一般象征愛情的“月”的意象不同,小說中,月不僅代表他們純凈圣潔的愛情理想,更象征他們共同的精神追逐。在晚霞滿天、湖水幽靜的環(huán)境下,新月和楚雁潮討論《簡·愛》、拜倫和雨果。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中,《故事新編》是他們一直期盼的愛情結晶。他們對人的靈魂、尊嚴、新的生命力有共同的認知,對音樂、情感、文學、翻譯有共同的追求和熱愛,愛情對他們而言,已經(jīng)成為精神追求的重要載體。這時候,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理想不僅代表個人的愛情,更象征自由文化空間里的精神純粹,他們所爭取和維持的是精神領域的唯美戀愛,亦是精神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自由空間。
除此之外,“玉”也是故事發(fā)展的重要線索。在《穆斯林的葬禮》中,玉是貫穿故事的重要線索,特別是在上一代人的命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小說中,“玉”不再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更是精神文化與藝術美的象征。對韓子奇而言,他看重的不是玉,而是玉的歷史長河,是沉淀在玉中古老的歷史分量。他愛玉如命,愛的不是財富,而是玉的文化沉淀和藝術價值。對他的師傅梁亦清而言,他亦愛玉,和韓子奇不同,他看見的是玉的藝術工藝。他常常沉浸在琢玉的世界,與其說他愛玉,不如說他更愛對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他期望的不是玉換來的財富,而是玉本身的精致、完美藝術的展現(xiàn)。對師徒二人而言,“玉”是他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對“玉”的呵護,正體現(xiàn)他們愛玉的精神純粹。
從魯迅的悲劇觀看,“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但悲壯滑稽,都有破壞性,雖然所破壞的方面各不同?!盵10]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月”落和“玉”碎正象征對人類精神層面最美好的東西的破壞,毀滅了黑格爾所說的“塵世間個別人物行動上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神性的東西”。[11]體現(xiàn)了“原始悲劇中‘神性’的主旨”,這一“神性”的破壞使小說更具有悲劇感染力。
四、人物之間的沖突關系
《穆斯林的葬禮》被很多人稱為愛情的葬禮。兩代人的愛情結局也是小說悲劇最直接的表現(xiàn)。在這兩代人的愛情故事中,韓子奇作為人物關系的中心,梁君璧和梁冰玉,梁君璧與韓新月之間的關系沖突是小說的暗線。這一沖突的結果是兩代人的愛情悲劇,可是誰都不是這愛情葬禮的絕對制造者。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悲劇漩渦中的每個人都是被掌控的犧牲者。
黑格爾認為,倫理性因素在“神性本質的方面”和“具體的方面”都對人物動作提供引起動作的內容,以達到理想實現(xiàn)的目的。然而,一切外化為實際客觀的存在都要服從個別具體化的原則。于是倫理因素想達到的目標,再由概念化轉向具體化的過程中,由每個人物發(fā)出動作想要實現(xiàn)時,由于個別人物在具體情況下理解不同,便導致了人物關系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沖突雙方都有自己的辯護理由?!赌滤沽值脑岫Y》中的人物關系對立,正是矛盾雙方從各自“神性”的理想出發(fā),由于各自所受文化的熏陶不同,導致各自理解不同,沖突便成為必然。
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受世俗文化的熏陶,梁君璧終生為維護自己的家庭與婚姻而掙扎。而沖突的另一方,梁冰玉和韓新月則是受過知識熏陶的女性知識分子,這母女兩人終其一生追求的都是個人獨立和純粹的愛情理想。兩類不同的女性因為親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又因為命運的捉弄、互相嫉妒,產(chǎn)生沖突,形成悲劇。
梁君璧和梁冰玉之間的沖突是傳統(tǒng)婚姻觀與純粹精神自由的愛情觀產(chǎn)生沖突的結果。在小說中,梁君璧是傳統(tǒng)文化的捍衛(wèi)者,她逐漸變得專斷,甚至冷酷無情。然而這種專斷、冷酷無情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作為長女,她從小堅韌、果敢、堅強,為奇珍齋和整個家族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在她的觀念中,女性就應該結婚過日子,追求家庭和睦。所以她不理解韓子奇對“玉”的熱愛,更不會原諒梁冰玉“自由的精神愛情”。因此,在梁冰玉第一次回歸的時候,梁君璧面對丈夫和妹妹的背叛,幾乎喪失了理智。為了整個家族,為了維持整個家庭的完整,她拆散丈夫和妹妹,留下妹妹的女兒新月。實際上,從親情的角度說,梁冰玉的離開,也讓做姐姐的梁君璧有所不忍。而梁冰玉作為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認為女性應該自由、獨立地去經(jīng)歷人生,經(jīng)歷愛情。在北大獨立自由的文化熏陶下,她認為她的姐姐是目光短淺的傳統(tǒng)女性。不能理解梁君璧為家庭所做的一切抉擇。于是在最后面臨抉擇時,她早就認為自己和這個傳統(tǒng)家庭格格不入,選擇放下新月,就此離開。總而言之,與其說這一悲劇結局的發(fā)生是兩姐妹維護各自愛情沖突的結果,不如說是傳統(tǒng)婚姻觀念與新式女性追求精神自由的愛情觀作用于不同的人而產(chǎn)生行為沖突的結果。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都有自己充足的理由。
同樣的,下一代愛情的悲劇雖然也是因梁君璧直接干預造成的,但導致韓新月直接死亡,并不是梁君璧的本意。對梁君璧而言,愛情的“神性”理想,應該符合她尊重的道德標準,婚姻雙方能過上好日子。而對韓新月來說,愛情則應該建立在互相愛慕,有共同精神理想的基礎上,是最崇高的人性理想。如果梁君璧對新月懷有上一輩恩怨遺留下來的本能排斥和嫉妒。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她對新月亦懷有一份疼愛,正因如此,在新月發(fā)病之時,她才會和姑媽一樣受到“驚嚇”。新月身體漸好,她才會感受到屋里的安寧。新月離去,她仍然會細心地為她禱告。于是,新月的愛情悲劇雖然是梁君璧造成的,但是梁君璧也是悲劇中的一員,她遭遇了兩個至親之人的背叛,還需要維護好這個家族的顏面,保持家庭的完整,這種被深深傷害后的人格扭曲使她不自覺地傷害到新月。正因如此,最后,她又一次失去一切,將自己推向獨自凄涼的境地。在這場悲劇中,新月、梁君璧都是受害者。
從以上的論述看,不管是上一代的愛情悲劇,還是這一代的愛情悲劇,都是愛情的“神性”理想在不同的文化氛圍影響下作用于不同人,產(chǎn)生的不同的悲劇沖突。沖突的雙方都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并未刻意地損害對方,卻在無意中造成最大的損害。于是悲劇沖突亦找不到責怪的對象。所有人都期待事物向最完美的地方發(fā)展,然而所有人的動作行為之間的沖突卻造成了毀滅。這種無以言說的悲劇,才真正容易引起讀者內心深處無以言說的憐憫和震撼。
總之,所有主要角色都在爭取關系沖突的和解,卻恰恰是他們的行為導致了毀滅。這種悲劇中無以言說的悲哀,增加了悲劇的張力,震撼人心。讀者對美好事物向往的感情被本能地、極大地激發(fā)出來,產(chǎn)生憐憫,得到凈化。
參考文獻:
[1][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詩學[M].陳中梅,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4][5][6][7][8][9]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
[10]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1][德]黑格爾,著.美學(第三卷·下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作者簡介:邵靜, 女,碩士研究生,武昌首義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當代文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