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懷岸
我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寫小說,到現(xiàn)在差不多三十年了,寫過兩三百萬字小說習作,讀過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也看過不少大部頭的文學理論著作。很遺憾,不僅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我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風格,在理論上我也不是誰的固定擁躉,不管是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還是后現(xiàn)代主義,不管是結構主義或者解構主義,這些理論我都接受,但我很難從一而終地去實踐它們。對于各種文學理論或曰寫作技巧,我覺得自己還像一個在森林里玩耍的孩子,掛在樹枝上的每一種果子,我都想聞聞它們的氣味,嘗一嘗它們的口感。
這么說不等于我沒有自己的小說創(chuàng)作觀,寫作幾十年,我對小說創(chuàng)作當然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說出來肯定會讓行家笑掉大牙,但我還是固執(zhí)地認為,小說是一門手藝活。一個作家寫一個小說跟一個木匠打一口箱子,或者一個泥瓦匠砌一堵墻,從本質上來說是沒有區(qū)別的。只有活兒干得好不好,做出來的東西漂不漂亮、實不實用。一口箱子是裝東西的,一堵墻是用來擋風或擋人的,考察它們的好壞是箱子裝了重物抬起來散不散架,大風一吹墻會不會坍塌,除了結實之外,毫無疑問,人們對于一口箱子或一堵墻同樣具備審美需求。
這個需求就跟小說在本質上趨同了。
一個好木匠或泥瓦匠可能是藝術家,也可能不是,但好的小說家必定先是很牛掰的匠人,然后才是優(yōu)秀或偉大的文學家。小說創(chuàng)作說到底就是拿生活(也可以說是社會或心理)素材進行提煉、組合、加工、升華,然后成型一個作品。一個好的作家必定具有組合、加工素材的本能,然后才是升華到什么思想高度或哲學深度的能力。拋開升華層面不說,那是優(yōu)秀的作品必具備的品質,單從素材的組合和加工來說,我年輕時認為,現(xiàn)在也還是這樣認為:小說寫的不能太像小說,更不能不像小說。這點跟匠人來說也很相似,無非是要做出樣式新穎、獨特、與眾不同的東西。
我的意思是一個小說寫成什么樣子,它像不像小說,能不能被評論家歸類,我覺得這個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它得是小說。這樣說,給人的感覺好像我在亂扯一通,對小說既沒有概念,也沒有標準。其實那句“小說不能太像小說,更不能不像小說”就是我對小說的概念,至于小說好壞的標準,幾十年來我的認識也沒多大提高,記得二十年前我寫過一篇《沒什么說的》的創(chuàng)作談,說過我所喜歡的是那些簡單、透明、有穿透力,而且還得富有意味的小說。所謂的意味,拆開來就是意義和味道,通俗地說就是有不僅有嚼頭,還得讓人閱后有思索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