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連紅
作文評語,是寫給學生看的,但絕不僅僅是讓學生一看了之的。除“評價作文優(yōu)劣”的功能外,作文評語更應指向“能否促進兒童發(fā)展”。從“能否促進兒童發(fā)展”這一視角重新審視當今小學作文評語現狀,我們不難發(fā)現其在溝通師生情感、改進教學策略、提升作文水準等諸多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筆者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習作為例,嘗試探究小學作文評語兒童化的實施策略,讓作文評語綻放它無限的活力與精彩。
傳統意義上的作文評語,之所以無法做到與兒童平等溝通,是因為我們無法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作文,總是生硬地對待兒童作文中的優(yōu)劣,無情地忽視了兒童在作文中表達出的感受。
以《習作:我的樂園》為例?!霸诹曌髦袑懬宄穲@的樣子”是這一課教與學的基礎目標。有老師在教學時引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名篇,尤其是“不必說碧綠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個段落,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發(fā)現作者魯迅的寫法——先概括后具體,進而延伸出“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等一系列介紹“我的樂園”的方法。也有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出“環(huán)境描寫”的方法——抓住特點,安排順序,并讓學生試著用這樣的方法去介紹自己的樂園。
有學生寫出了這樣的片段:一走進書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廊,書店被這條長廊分成了左右兩個部分。左邊分門別類地展示著一些熱賣、暢銷的圖書以及海報,右邊的展臺上布置著玩具、文具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每次看書感覺累的時候,我就喜歡來到這里兜兜逛逛,疲勞的感覺很快就會煙消云散啦!
由此,再將“能否在習作中寫清楚樂園的樣子”作為評價的切入口,或者說成評價的“標準”似乎更確切一些。面對這樣的學生作文,我們給出的評語難免讓師生關系陷入尷尬境地。畢竟,除了比較清晰的“從左到右”的介紹順序外,這名同學在描寫書店環(huán)境、樣子時,抓住特點了嗎?是不是不清晰!
可站在“兒童”這一角度去思考,站在作文評語的“N”種功能這一角度去考量,我們不妨給出這樣的評價,或許會更睿智,更有效——老師知道“書店”這個地方肯定是你喜愛的,因為你在習作中時不時地表達出你在書店時那種愉悅的感受。可你知道嗎,你可以在習作中和書店里的東西說說悄悄話,說話的時候可要看清楚對方的特點喲。這樣去做的話,這些事物才更愿意和你做朋友呢!
用“評語”滋養(yǎng)“情感”,這份情感可以是欣賞,可以是包容,可以是激勵,甚至可以是善意的批評……如果我們的作文評語,能更好地與統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的“單元要素”相契合,那么我們評語的溝通性就更強,能更好地打動學生的心靈。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于以“教”定“評”,作文評語始終是“后期行動者”。為什么我們總是“被動”地給學生作文寫評語呢?為什么不能嘗試以“評”定“教”,將作文評語作為“先期行動者”,從而影響和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呢?筆者以《習作:我的動物朋友》為例,予以闡釋。
該文章作為一篇狀物散文,最重要的評價標準是能否寫出動物的特點,也就是說,能否寫出這一動物有別于其他動物的形貌與神韻。倘若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先有學生作文,再有教師評語,盡管這樣的評語對學生提高習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實效明顯是大打折扣的。
眾所周知,向他人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往往從外形開始??蓪W生由于觀察能力的欠缺、寫作經驗的不足,導致他們無法抓住動物的特點去寫外形,筆下不免會出現“大眾貓”“大眾狗”……諸如“小貓有一身光滑柔軟的毛。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像兩顆發(fā)光的寶石一樣炯炯有神。一條毛茸茸的小尾巴,摸起來可舒服了”這樣的片段,在他們的作文中時常出現。
與其“事后諸葛亮”——將精力更多地花在作文評語中指出學生的不足上,不如逆向思維,以“評”定“教”,針對學生“無法抓住特點寫動物外形”這一實際情況,不妨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做適當的調整。譬如先出示周而復作品《貓》中的“它一身的白毛像雪似的……傲傲地動著”這一段落,讓學生在粗讀中明白這只貓最大的特點是“黑白相間”,進而在細讀中知曉作者依次寫了“毛:雪白+黑色”“臉:半白+半黑”“尾巴:全黑”“牙齒和胡須:白色”這些具體部位的特點,從而真正明白作者是運用“抓住一點寫”這一方法來表現貓“黑白相間”這一外形特點的。
后面的“初試身手”環(huán)節(jié)中,先出示三張小狗圖,讓學生試著運用“抓住一點寫”這一妙招,選擇一只小狗寫外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教師撰寫的評語,既有對內容的評價,也有對方法的評價,甚至有對學生表達目的的評價,評價的層次更豐富,評價更有針對性,自然這樣的評語更具實效性。
以“評”促“改”的基礎,就是源于作文評語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早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有“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這樣的表述。筆者覺得,評語在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地修改作文上應該發(fā)揮更大的功用,而四年級下冊《習作:我學會了 》可以作為印證。
這一課的語文要素培養(yǎng)目標之一就是“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很多老師立足“成長源于生活”的思考,注重啟發(fā)引導學生把親身經歷挖掘出來,于是學生作文中出現了這樣的片段——我先把碗筷放進了廚房,放到了鍋上面,和鍋一起洗了起來。我先往鍋里放了些水,又將碗和筷子放了進去。我的手猛地抓起一只碗,左擦擦,右擦擦。我發(fā)現:原來洗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p>
面對這樣的片段,終結性的作文評語顯然不合時宜,畢竟學生習作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商榷的。別的不說,類似“流水賬”式的敘述,在很多學生的作文中仍是很常見的。假如教師在評語中這樣引導學生去思考,去修改,或許會收獲很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洗碗”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克服的?再有,“洗碗”過程中有哪些有趣的經歷?心情有哪些變化呢?帶著這些問題,你愿意再修改一下自己的習作嗎?
以“評”促“改”,不是將學生的作文全盤否定,而是基于文本特點,圍繞語文要素,切合表達主題,對學生作文中可以修改的地方,以“作文評語”這一形式與他們友好地溝通,在尊重他們的前提下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長久下去,評語自然更具延展性,從一個教與學的活動,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教與學的活動,經歷一路,收獲一路。
作文評語,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目前呈現出的“評價作文優(yōu)劣”單一功能,是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的。今后,倘若在撰寫評語時,我們能從“兒童”角度去思考其應該發(fā)揮的多重功能,或許這樣的作文評語更能彰顯教師的教學智慧,也更能融洽師生關系。那時從中真正受益的是那一個個作文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充滿活力的兒童。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獅山實驗小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