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以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化底蘊,以“XX身邊的文學蹤跡”為題,XX可以是探尋、小議,寫一篇文章。
▲【文題解讀】
南京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文化積淀深厚,歷代名人輩出,是世界文學之都。無論是六朝古都,還是當代風流,南京都是一片深耕厚植的文學沃土。亭臺樓閣、碑刻游記處處彰顯六朝遺韻。秦淮河、臺城柳、白鷺洲、夫子廟、烏衣巷……早已成為南京城的文學地標;《桃花詩》《桃花扇》《儒林外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已成為南京城的文學名片;王獻之、李白、孔尚任、吳敬梓、曹雪芹、朱自清、余光中……也成為南京城的文學名人。
以“XX身邊的文學蹤跡”為題,XX可以是探尋、小議,寫一篇文章,旨在引領考生關注時代生活,關注自己身邊的文學沃土。全面審題,扣住“身邊”“文學蹤跡”,注意區(qū)別“文學”和“文化”: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屬于語言藝術。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chuàng)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可以“探尋”寫一篇記敘文,展示“探尋”的過程;也可以“小議”寫一篇議論文。寫記敘文注意從身邊發(fā)掘文學因子,可以參觀南京某處人文景觀,探尋身邊的文學蹤跡;可以從歷史遺跡中探尋文學人物的故事和精神;也可以從身邊的文學蹤跡中感悟成長歷程。寫議論文注意提煉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列舉六朝古都相關的文學典故、文人軼事和風骨,充分證明“身邊的文學蹤跡無處不在”“身邊的文學蹤跡伴我成長”“身邊的文學蹤跡彰顯六朝風流”等觀點。
▲【教師下水示范】
探尋身邊的文學蹤跡
張國安
身邊的文學蹤跡何處尋?
身邊的文學蹤跡,可以在石頭城墻上探尋?!吧絿蕠茉庠?,潮打空城寂寞回?!蹦且荒?,我還在省城師范學校讀書。周末,我和小荷文學社的幾個好友同去南京水西門外的“鬼臉城”采風。那里是一處古城墻,遭歲月烽火洗禮,飽經滄桑、千瘡百孔、齜牙咧嘴,一如鬼臉,故稱鬼臉城。我立在破殘不堪的城墻前,夕陽將城墻的倒影拉得很長很長,一直拉到遠處的水池里,猶如鬼臉照鏡一般。這一切觸動了我的心弦,于是我寫下了詩歌《鬼臉城懷古》:
左氏春秋那只狼毫筆/化作一只禿尾巴狼/在蒿草更深處/舔著血淋淋的傷//面盆里的水/清了百年/濁了百年/投映你夕陽影里的青冢/青面獠牙/風化的垛口/齜牙咧嘴/你苦澀的笑容/一支滴血的鐵鏃/洞穿你的面龐//你矗立不動/似不朽的豐碑/恍惚中/你又走進戰(zhàn)鼓聲聲/旌旗獵獵的烽煙/每一塊磚石都激動得發(fā)抖/在秋天的風里/站成一座東方的造型……
就在這里,埋下了詩歌的種子,我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身邊的文學蹤跡,可以在秦淮河里探尋。“細柳夾岸生,桃花渡口紅”,秦淮河水光瀲滟,默默流淌千年,早已成為一條文學的河流,道不完江南的文采風流,《桃葉歌》《桃花扇》更是唱不盡才子佳人的愛情傳說。從東晉的王獻之和桃葉,到南明的侯方域和李香君……多少溫婉和風骨都在默默流淌,令人感嘆。正如南京詩人紅燭在《桃花扇》中寫的:
這把祖?zhèn)鞯纳茸?注定屬于秦淮河的/秦淮河的桃花/開得比別處要鮮艷一些/你咳在扇面上的血跡/是額外的一朵/風是沒有骨頭的/而你搖動的扇子/使風有了骨頭……
在這里,朱自清和俞平伯相邀泛舟河上,留下的同題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成為文壇佳話;在這里,諸榮會先生寫下《秦淮河從我窗前流過》成為我心中的文學之源;在這里,文學的母親河灌溉我的文學土地,形成我的文學支流。
身邊的文學蹤跡,可以在六朝煙水氣中探尋。我曾在網紅打卡地——天空之鏡偶遇幾位老人。攀談中,我得知他們年輕時同在夫子廟做過三輪車夫。他們自那時開始,無論為生活奔波多么辛苦,都要抽出時間結伴而游,感受六朝煙水氣。他們經常在老城南喝啤酒,吃地道南京菜,喝茶、吃瓜子。歲月悠悠,一晃就是一輩子。這一次,他們幾位老兄弟說說笑笑,相約來到這里喝茶聊天,看看落日。不經意間,我聽見其中一位老人說道:“家常茶中話家常,夕陽影里看夕陽?!边@一幕不禁讓我想起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描述。
蕭金鉉道:“慎卿兄,我們還到雨花臺崗兒上走走。”杜慎卿道:“這最有趣。”于是大家藉草而坐。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的,挑著兩個空桶,停歇在山上。其中一個拍著另一個的肩頭說:“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倍派髑湫Φ溃骸罢婺瞬藗蚓票6加辛療熕畾?,一點也不差!”
是呀,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縱使跨越千年風雨,也仍然走不出風雅的氛圍,就連尋常百姓的言談舉止,不經意間也會流露出六朝人文氣息。
原來,文學的蹤跡就藏在我們身邊,需要一顆敏感的心靈和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
/寫作啟示/
對于人生而言,你看過的每一處風景、讀過的每一本書、寫過的每一段話、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有用。對于寫作來說,亦是如此。第一眼看到這道中考作文題,我的眼前一亮,心中一動。身為早年在文學之都——南京求學的人,那滄桑的古城墻、悠悠的秦淮河和浸染六朝人文氣息的南京人紛紛從舊時光中向我走來。我的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xiàn)出曾經讀過的書、遇見的人和寫下的文字。胸中一股身為“文都人”的自豪之情奔涌而出,更是令我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