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很多學生可能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視作文為“洪水猛獸”,不僅寫作時沒有愉悅感,寫作過程更是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痛苦。為了使學生能重拾寫作樂趣,能夠輕松地寫作,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引入“源頭活水”,降低寫作難度,從而提高寫作教學實效。
一、立足大量閱讀,積累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既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有效途徑。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閱讀量不足、語文基礎不夠扎實,寫作水平自然也就有限。因此,要使學生能在寫作上“破冰”,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建立“習作素材積累本”,使學生有針對性地積累與寫作相關的課內外閱讀材料,為以后的習作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時,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積累素材:一是關注文本的語言層面。在第一遍閱讀時,學生需要將文本中的好詞佳句與好的段落標記出來。為了加強印象,還可讓學生進行手抄,認真謄錄在素材本上。二是對文本細節(jié)的描寫,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時,語言、動作、表情、心理都屬于細節(jié)描寫,這些細節(jié)的描寫使人物更加生動,更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三是關注文本材料的使用。不同的人會根據(jù)特定的主題,運用不同的材料。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所使用的材料,以幫助學生對主題和材料的關系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課文《背影》中,主題是表達父愛,但作者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寫作素材,而是以“背影”為基準點,為我們展現(xiàn)了父親在車站買橘子的經(jīng)典場面。四是關注文本布局的特點。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結構框架是語言和細節(jié)的有效載體,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要注意文本的開頭、結尾、過渡、書寫順序和詳略等框架結構。
二、鼓勵觀察生活,記錄所得
通過閱讀積累的素材雖然很精彩,但這些素材都是別人的視角,別人的經(jīng)歷,都是間接的。這些間接素材雖然可以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使文章初看就是高質量文章,但是學生仍然需要另外一種類型的素材——直接素材。所謂“直接素材”,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的視角,學生的體驗為主的素材類型。直接素材的獲取途徑往往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學校生活,家庭生活還是社會生活,都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直接素材”。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記錄觀察所得,以此種方式積累生動鮮活的作文素材,全方位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教師給學生設計主題為“秋天的落葉”。從表面分析,這一作文題目非常容易,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不會寫這篇作文,因為學生不知道從哪些角度去寫秋天的落葉。并且對學生來說,盡管對落葉非常熟悉,可是到書面表達的時候,學生就不知道如何準確地描繪落葉的形態(tài)、顏色等。面對這一情況,如果直接引導學生參與作文訓練,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不妨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深入生活,近距離觀察樹葉的形態(tài)。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樹林中找到各種落葉,此類活動讓學生很感興趣,學生便會行動起來,各自找尋喜歡的樹葉。當學生將樹葉拿到教室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以及紋理,還可以讓學生聞一聞樹葉的味道,并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心得體會,此時的課堂氛圍非常濃烈。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展示了樹葉在一年四季的變化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認真觀察。在視頻播放后,教師要求學生以“秋天的樹葉”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學生便能很快地完成任務。
三、組織實踐,拓展習作空間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不喜歡寫作。除了缺乏素材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學生不喜歡傳統(tǒng)的作文訓練方式。因為傳統(tǒng)的作文訓練方式相對單一,當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文任務后,會給學生拆解相關的范文,讓學生明確作文的格式以及要求,然后學生就需要自己完成任務。整個過程沒有多少交流,也沒有多少樂趣,想達到靈感涌現(xiàn)更是難以實現(xiàn)。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喜歡寫作文。因此,教師不妨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班級中組織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以體驗的方式形成深刻的認知,以此助力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習作“我有一個想法”時,習作的要求是引導學生寫一些生活中出現(xiàn)的某些現(xiàn)象或問題,并提出自己的改進建議和辦法。針對這次習作,教師并不是直接引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而是向學生展示了一篇《保護蜻蜓》的例文,以此讓學生關注身邊的環(huán)保問題。而后,教師告訴學生,環(huán)保是社會熱點話題,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現(xiàn)在,我們可能會經(jīng)??吹揭恍┉h(huán)境污染現(xiàn)象,它可能已經(jīng)嚴重危害到我們的生活。此時此刻,你對環(huán)境污染的行為有怎樣的看法?對環(huán)保有怎樣的想法?你了解身邊有關的環(huán)境事例嗎?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組合成不同的調查小組,深入生活去搜集有關環(huán)保的相關資料,并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周圍人的環(huán)保理念,最后通過表演的方式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比如,學生扮演了一棵樹,這棵“樹”本來是茁壯成長的,結果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樹沒有辦法獲得水分和養(yǎng)料,瀕臨死亡,以此喚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
四、鼓勵真言表達,寫出實感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小學生寫出的作文往往可能不是出自其本心,而是被教師“要求”的,這會導致學生寫一些不符合本心的作文。這樣的作文對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事實上,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寫作時,必須要求學生寫真話。因為寫真話不僅可以端正學生的文風,還可以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最重要的是,通過寫真話可以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特點,寫出學生的心聲,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習慣。
例如,在教學習作“推薦一本書”時,其習作要求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身的閱讀經(jīng)驗以及單元學習體會,將自己認為值得推薦的好書介紹給其他同學。這樣一個習作題目可能看似沒有發(fā)揮空間,實則恰恰相反。因為很多學生在寫推薦理由時,并沒有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是參照范例,反而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例如,有的學生在閱讀了名著《西游記》后,因為喜歡這本書,喜歡唐僧師徒取經(jīng)路上的情節(jié)才會想推薦這本書給同學,但他寫出來的理由卻是《西游記》是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具備十足的閱讀價值。由此可見,教師不需要對推薦理由加以限定,只要學生發(fā)自內心喜歡一本書,就可以寫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綜上所述,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為了引入“源頭活水”,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獲取直接以及間接素材,還需要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寫出真情文字,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創(chuàng)作出富有個性的文章,讓學生的作文流光溢彩、沁人心脾。
余建萍(諸暨市暨陽街道大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