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中
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從東部的大吉嶺,中部的阿莫拉、奈尼塔、幻住庵,一直到西部的克什米爾,這一路走來,我看到了無有窮盡的天地之大美,極為震撼。原來,這個隱修傳統(tǒng)不僅僅是一個傳說,今天依然還存在,據(jù)說這種方式已經(jīng)存在五千多年了。山中的景致極其美好,面對青山微飔,云卷云舒,加之耳中鳥語,鼻際花香,日月山川,光色氤氳之間,蘊含無盡的天地大美,我被感動了。這個遠離人間的所在,飽含著生命修行、天人共在的最高奧秘。一旦時候到了,這些修行者就會返回到人間,把生命的大道告訴人類:你們不要忘了自然,不要忘了天地,不要忘了更高的、與人類的千秋萬代聯(lián)系在一起的永恒之事業(yè);你要尋找你是誰,你的真我究竟是誰,而不是活在世俗都市文明的物質(zhì)化結(jié)構(gòu)里面,永被圍困。
這些讓我大為震動,我本來是沒有準備書寫的,但后來確實被那種高處的大氣之靈韻所觸動,被眼前僧人的苦行所震動,就是這樣的傳統(tǒng),竟然能夠延續(xù)幾千年!彼時,我沒有帶電腦,沒有帶紙和筆,但是我想寫,便用我隨身帶著的手機的備忘錄來寫作,用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地錄入,前前后后敲了十五萬字左右。最后,形成了一本書,叫作《從大吉嶺到克什米爾》。
此或許是我個人探索之所得,甚至是獨得的發(fā)現(xiàn),因為目前還是無人來做與此相應的文字記載,印象中還沒有中國人記載過這里的事情,也沒有人說明這個道理——印度實在是太炎熱了!所以他們有了離開世俗文明,離開喧囂都市與物質(zhì)生活的強烈動機。
熱,意味著一個文化的特殊性,印度人喜歡赤腳,到了寺廟一定要脫鞋,其實原因很簡單,是太熱了。印度人特別喜歡在圣河沐浴,還是因為太熱了。所以,只要有流水的地方,可以在河中沐浴的地方,在印度皆變成了神圣的居所,因為天天可以一洗塵垢。
要知道,文明的發(fā)端是由它非常特殊的地理結(jié)構(gòu)決定的。宗教的發(fā)生有其氣候的原因。印度這個地方是一個苦熱之海。炎熱、惱人的世界,苦海般的人世生活,你怎么擺脫它?于是發(fā)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道路。他們要尋覓的生命的清涼究竟藏在哪里呢?那些有條件的人——婆羅門、剎帝利的仙家首先發(fā)現(xiàn)了它們,他們到山林中去避暑。那里斷絕了一切人間的娛樂活動,但人是需要快樂的,人是需要有意義的支持的。你不能說平凡肉身的存在本身就有意義,沒有這么容易,所以,必須發(fā)現(xiàn)一個更高的從自己生命里面找快樂的途徑,坐下來冥想,與天道打通,內(nèi)外打通,讓身心聯(lián)結(jié)為一體;上下打通,天人合一。于是,他們找到了非常重要的瑜伽道路。
然而,人在天地當中是何其渺小,因此,還要找到自己的生命力之根基,要在你生命的內(nèi)在,找到通往神圣者的道路,也就是通往最高存在的宇宙創(chuàng)造性之源頭,要去尋覓:那更高的“神我”在哪里。印度的圣人們找到了,從阿特曼通往梵,阿特曼就是自我,梵就是宇宙的源頭。從自我走向源頭,這條路走通了,就成成印度的“梵我一如”的文化精神(或者叫作不二論),這就是印度宗教的真正源頭,它們成為印度最重要的瑜伽文化與宗教文化,傳播到了全世界。
這些修行者非常慈悲,他們知道有條件走進山林地帶的人其實是不多的,能出家遠離世俗的人也是不多的,更多的人還在人世中苦苦奮斗、掙扎,苦苦找尋生命與生活的意義,找尋物質(zhì)界的成就,需要建功立業(yè)、生兒育女。那么,難道他們就此失去前往靈性世界的希望了嗎?他們的快樂在社會的文明結(jié)構(gòu)中被牢牢捆綁著,難道就沒有自由的盼望了嗎?不是的,對于修行者而言,就是要把最好的信息帶給他們。他們說,你們在人世所行的每一件事情當中皆隱藏著超越的道路,這就構(gòu)成他們非常重要的另外兩種瑜伽:一種叫作奉愛瑜伽,一種叫作行動瑜伽。而作為后者的行動瑜伽尤其重要,它指的是:一個人,只要你有職業(yè)生涯,只要你還能夠勞動,換言之,只要你能做事情,你都可以從你對事情本身的踐行中得覺悟,得自在,這叫作從“觀自在”到“思自在”,最后到“行自在”,這就是從出世間到入世間。于是構(gòu)建出一個非常穩(wěn)健而重要的人類社會化的樣態(tài),在文明世界里面的解脫之道。
這跟我們中國的儒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印度文化里面能夠跟中國的文化、世界的文化直接溝通的真義所在,它不是出世間的、超越性的、山林隱修式的——這些當然很好,但不能幫助更多的人——而是行動瑜伽之道。行動瑜伽的精神借助幾位重要的印度人物傳播到了全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印度的圣雄甘地。
甘地首先是一位行動瑜伽士,是一位修行者。然而生活在世界之中,人類的社會,文明世界里的紛繁雜事,讓人覺得生活是復雜的、黑暗的,在這樣的世界里面如何修行?寧可去山洞里、懸崖上。甘地也確實曾在山中道院修行,今天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中就有甘地道院。但是,甘地說:“人不是只能在山林里修行的,不是唯山林修行才可稱之為‘修行,你從紅塵的世界到了深山之中,倘若內(nèi)心依然填塞著各種聲音、各種色彩與世界的喧囂,你又如何能修行?但是,我雖身在紅塵……卻如在深山之中,我是帶著喜馬拉雅山的山洞,帶著高處無邊的清涼在人世間行走、做事。只要無私,我的精神就在凈化,只要我行動著,用更純凈的念頭在祝福這個世界,我在行動的當下,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修行的真實道場?!?/p>
行動瑜伽士讓我們非常尊敬,這種行動瑜伽的精神跟我們中國的儒家精神一脈相通。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中國人一定懂得:任何一種外來的文化,若要轉(zhuǎn)化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資源,就一定要在我們自己的文化里找到通路與依靠,唯有這樣,才是長遠之道。這也是佛教進入中國后,在五六百年的時間里,從出世間的變?yōu)榱巳胧篱g,變?yōu)槎U宗,變?yōu)闊o處不是圣道場的原因。其要旨,就是中國的文化精神使然。
中國在佛教進來以前,就有非常成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有非常高深的精神界的大師,他們一批一批涌現(xiàn),一個個頂天立地。從東漢到隋唐,把印度佛教轉(zhuǎn)化為了中國佛教,中、印兩個國家第一流的僧人一起合作,完成了這一偉大的文化事業(yè)。其中,尤其是中國的僧人,無論是華嚴宗、凈土宗還是禪宗皆是如此,也包括了發(fā)端于我們浙江的天臺宗。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第一流僧家,不世豪杰在禪門!
只有接入中國的文化,才能成為接通源頭之活水。到了宋代,許多佛經(jīng)由中文寫成。你在今天的印度,其實是找不到梵文的佛經(jīng)的,這當然有很多外部的原因。而中國卻保留了最多的佛教經(jīng)典,印度的朋友若是想學習佛教,某種意義上也得學習漢語,來了解他們曾經(jīng)的佛教歷史與佛教文化。
近代以來,天下大事迭代更新,印度人因為特殊的原因,跟西方的文明交匯在了一起,擁有了語言上的最大便利,英語世界打開了。于是,印度的文明逐漸地進入了西方的精英階層視野里,惠及西方的普羅大眾。西方世界的整個社會,從最底層的普通人群,到最高的王室貴族,都有了了解印度文明的深邃和博大的機會,因為語言的便利。當然,首先也免不了會有種種宗教上的對撞,但后來的印度大師層出不窮,東學西漸,一一出現(xiàn)在西方人面前,他們就是開啟全球化文明新紀元的最重要的人物。其中,我們千萬不能忘記的一個人,他就是將印度近代的瑜伽傳播至全世界的第一人——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1863年出生于加爾各答,漢語界意譯為“辨喜”。辨喜尊者1893年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彼時他還是一位苦行的僧人,從喜馬拉雅山的山中回到了塵世上,那一年他剛好三十歲,是一個一無所有的托缽僧。1893年9月11日,他出現(xiàn)在了美國的芝加哥,那里正在召開一次世界性的宗教議會,是同時召開的世界博覽會的一個分會場。
芝加哥的宗教議會距今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參與會議最了不得的據(jù)說有兩位人物,皆屬震古爍今的大圣者。其中一個是佛教西傳并且逐漸世界化的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大體只局限在東方的國家,而沒有成功傳至西方。那么,佛教世界化的第一人是誰呢?他就是斯里蘭卡的一位高僧,叫作達摩波羅。
達摩波羅天資雄拔,一身浩然正氣,他當時有重振佛陀之正見、重振佛教精神之雄心,他也來過中國,在李提摩太的介紹之下,跟中國的楊文會先生見過面。是這位年輕的僧人使佛教傳向了全球,并在佛陀的誕生之地藍毗尼、證悟之地菩提伽耶、首次說法之地鹿野苑和涅槃之地拘尸那羅,建立了斯里蘭卡僧人的寺廟。
長達一千年的時間,印度佛教的活動幾乎停止了。今天能前往參訪的所謂“佛教圣地”,都得益于這位名叫達摩波羅的僧人。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在印度,只有底層的民眾才喜歡佛教,因為他們希望眾生平等,而貴族階層、精英階層沒有把佛教作為他們的信仰。達摩波羅令佛教重新崛起,居功甚偉。但當時最厲害的人還不是他,而是我們現(xiàn)在要講的另一個人——辨喜。
辨喜尊者常年在喜馬拉雅山的山中苦修,也在印度的各個隱修地漫游,有時在懸崖上,有時在森林中,有時就在一個巖洞里,可以容納一個人在里面打坐即可。天不知、地不覺、人不曉,在整個文明世界之外的這一位高人在做他個人的事情,他在冥想,他在打坐,他在溝通身心,他也在溝通天人。辨喜,就是這樣一位苦行僧人。
我曾在阿莫拉的山上參觀過一個石頭洞,今天它已經(jīng)很有名了。石洞的銘文寫道:1890年的9月,辨喜尊者在此洞曾有三天三夜進入了極深沉的禪定與狂喜當中,生命進入一種極其美好的狀態(tài),最高的三摩地在他身上回蕩著,這是勝王瑜伽的最高境界。用我們凡人的眼光來看,這其實挺危險的,但尊者正在享受著,他想:我可以離開人間了。他想擺脫這副軀體。但就在這一剎那,他回想起了自己的同胞,想起了印度的貧困,想起民眾的愚昧與迷信,那種落后,那種骯臟……“我就這樣走了嗎?”他又想到了西方人在物質(zhì)生活的成就,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還有他們的自大——生命將淪為虛空,徹底耗費,了無意義?!半y道真的就這樣走了嗎?”他倏然有所悟:物質(zhì)的成就可以幫助到精神,精神的成就也可以幫助到物質(zhì),這不正是東西方世界攜手的大好機會嗎?
“我要讓印度的貧困得以消解,讓印度人的精神與靈性文化解救西方人的空虛,讓西方人的物質(zhì)成就襄助印度人在物質(zhì)上的匱乏,帶來現(xiàn)代的科學文明與物質(zhì)?!庇谑?,尊者回到了正常的意識狀態(tài),回歸人類的身體。
尊者回到了身體的正常狀態(tài),行走在印度大地不同的角落,最后在印度的南部知曉了1893年要美國在召開一次世界性宗教議會的消息。就這樣,一名原本沒有參會資格,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的苦行僧人,就給自己取了個名字——“辨喜”,走上了美國的講臺,也走上了世界的前臺。
1893年9月11日下午五點鐘左右,所有人都想結(jié)束這個會議了,因為開了一天的會,皆十分疲倦。結(jié)果,這位僧人講了幾分鐘的話,臺下的每一個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立刻沉浸在一種精神的狂喜當中。此人究竟說了一些什么,讓臺下諸君這么喜歡,這么激動,而且之后的十六天,只要他一上臺發(fā)言,都會激起與會者同樣的強烈反應。于是,美國的媒體世界也隨之沸騰了,關于這位奇怪的僧人,彼時,誰都叫不準他的名字——他叫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西方人念不準確。他的名字就以各種各樣稀奇的樣式出現(xiàn)在了各大報紙上,轉(zhuǎn)瞬之間進入整個歐洲與西方文明世界,甚至震動了當時在俄羅斯沉思人類命運的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他把辨喜的一些話寫進了自己的日記當中。
于是辨喜尊者在美國待了三年半,講了三年半。這三年半的時間里,人們發(fā)現(xiàn)尊者的話語確實富有巨大的能量,有大智慧、大愛與大慈悲,于是敏感的美國人就記錄下了他的話語,形成了他最重要的四大瑜伽:行動瑜伽、奉愛瑜伽、智慧瑜伽和勝王瑜伽,還留下了很重要的一部《千島語錄》,還有很多吠檀多哲學的講話,譬如對《奧義書》《梵經(jīng)》與《薄伽梵歌》的闡釋。
印度的思想與真理,就這樣源源不斷地從一個人的生命流淌到了不同的人心里面,尤其是西方精英階層的心里。印度的那些人們尚不熟悉的名字開始被廣泛傳播,甚至在威廉·詹姆斯這樣的哈佛大哲的名著《宗教經(jīng)驗之種種》《實用主義》等書中出現(xiàn)辨喜尊者的話。而辯喜的話都是被“如是我聞”的方式記下來的,他本人寫的書很少,只存有少量的書信、詩歌與翻譯。
印度最偉大的哲學和中國的古典哲學一脈相通,二者同出而異名,并且在一件事情的完成當中得以深度的合一。一件事情,一個行動,既是心的運動,也是物的運作。既是心的,也是物的,這其中隱藏著太多的奧妙了。物在轉(zhuǎn),心不動,不行;心在動,物未移,也不行。因此,每一個人在人間的行動當中,都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意識。
萬事萬物并非雜亂無序的,心和物有各自的秩序?!爸刃颉币辉~,在最早的梵文里叫“Rta”,“Rta”就是節(jié)奏、節(jié)律。如同音樂,而心或物皆在宇宙的大音樂之中,萬物各就其位,踏著節(jié)奏而行,不容錯亂。而唯有心,是最危險的,它可能會脫離整個宇宙的音樂。
人世間的心念行動是怎么起,怎么落,怎么動,怎么靜,它是有規(guī)則的,按照規(guī)則行事,就得到自由,違逆規(guī)則,就會被捆綁。世界的物理有結(jié)構(gòu),人世間的社會也有結(jié)構(gòu)與規(guī)則,所以要懂規(guī)則,懂物理,懂人情,懂文化,懂生命,懂整個存在。當你能做到為人處世依照規(guī)律而行,你就會越走越自在,越走越輕松,越走越安全,從而找到自己的救贖之“道”。
在喜馬拉雅山中,許多僧人都在修行,而他們不僅僅是打坐、冥想、體悟天道,還要用做事來訓練自己的心性——每一個人做事情都需要學會如何用心投入,若非如此,就失去了重要的瑜伽練習的機會。我當時正在阿莫拉的羅摩克利希納道院中訪學,住在那里的一號草舍中,雖然與城市相比略顯簡陋,但是有熱水,有衛(wèi)生間,背靠茂密的森林,景致清幽。
這時我留意到了一件事,居然有人天天要出來掃地、掃落葉。你要知道,在森林里面掃地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更不用說那里幾乎天天刮風。喜馬拉雅山上高處的風一旦吹響,便滿是金戈鐵馬的殺伐之音,唯一可以與它相媲美的,可能只有八月十五的錢塘江大潮。因此,在這樣的高處,在密密麻麻的森林里面,在一個天天刮大風的所在,掃落葉、掃地就成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而且,這些僧人天天掃地,只要時間一到,必定如此,我才知道掃地乃是他們的行動瑜伽了。
那么,要怎么掃呢?怎么掃才是正確之道?在山風中掃地,必然是這樣的局面:這里還沒有掃完,剛才掃過的地方又全是落葉了,掃來掃去,最后還是落葉滿地,你又執(zhí)著其中,只好一遍遍地再掃,對不對?這就如同人世間的悲苦,很煩惱。其實,是你想把這里掃干凈的這個念頭太深入了!唯一的出路,是像克利希納開解過的阿周那一樣去做事情,不求盡善盡美,但求盡職盡責。我眼看著僧人是怎么掃的,他只管往前掃,至于剛才掃過的地方有沒有再落滿樹葉,這已與他無關,因為這不是他的事情了。就這樣,他一路掃,一路前行,掃完以后,就把掃帚放回去,當天的功課結(jié)束。
什么是自在?首先要“觀自在”,然后是“思自在”,最后才能“行自在”,這樣行于人世間,將充滿光明,充滿喜樂與智慧,因為你始終活在了神圣者的懷抱之中,世界的虛幻已然被你徹底摧毀,你已然回到實在的中心,用莊子的話來說,即“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