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不結婚和嫁錯人,哪一個更可怕?”
網友們紛紛留言,說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想象中不同的是,不結婚好像沒有預想中的那么瀟灑,而后悔嫁錯人的人,又羨慕那些圍城外的人。
其實,婚姻并沒有那么可怕,關鍵是要遇到對的人。曾經要一個人去解決的問題,現(xiàn)在可以兩個人一起面對;曾經只能獨自體會的快樂,如今可以和另一半一起分享。對于婚姻,越來越多的人都不愿意將就。
前段時間發(fā)布的《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202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8.67歲。而在2010年,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是24.89歲。10年的時間里,中國平均初婚年齡推后了近4歲。
有人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何止晚婚,有的甚至都不愿意結婚了。讓人忍不住發(fā)問:“這屆年輕人究竟怎么了?”
其實,許多年輕人口中的“我目前不決定結婚”,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在我還沒弄明白之前,我不會輕易結婚”。
那些嘴上說著“智者不入愛河”的年輕人,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更清醒、更篤定。
網上有人曾問過一個問題:年輕人不結婚是不負責任嗎?
下面有個回答直戳人心:與其說年輕人不負責任,不如說他們太想負責了。
我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不會輕易將就,更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
比起老一輩結婚看重門當戶對,他們更看重三觀和精神上的共鳴。
之前有一項針對90后的調查:你認為婚姻中什么最重要?
調查結果讓人意外,三觀遠遠超越了性格外表、經濟條件、學歷水平,穩(wěn)居第一。
綜藝《90婚介所》,是一檔面向年輕人的交友節(jié)目,由著名的《非誠勿擾》主持人孟非主持。
節(jié)目里一共設置了四個房間,分別是:過去、未來、興趣與價值觀。
這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價值觀房”。
年輕人會用聊天的方式,來確認對方究竟是不是那個“對的人”。
比如,他們會討論“在你心中誰更重要”的問題:“如果你男朋友說不喜歡貓,你會為了他放棄養(yǎng)貓嗎?”
還有關于孩子的生養(yǎng)問題:“婚后到底要不要孩子?什么時候要?生了誰帶?”
年輕人之所以這么小心翼翼,就是怕一步踏錯,耽誤了自己和對方,也辜負了婚姻。
如果草率進入婚姻,婚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問題,婚后都有可能成為讓婚姻分崩離析的炸彈。
結婚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深思熟慮后的選擇。
巴菲特說過:“你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么人結婚。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損失不僅僅是金錢上的?!?/p>
選擇什么樣的人結婚,等于選擇了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同樣,婚姻也是需要經營的,它需要兩個人以成熟的心智、理性的頭腦、赤誠的真心一起守護,年復一年。
對婚姻有全面、充分的認知,才是對自己、對婚姻更好地負責。
如果留心觀察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離婚似乎成了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但其實,和年輕一輩相比,上一輩的人往往不輕易離婚。
因此有人感慨:“上一輩的人什么東西壞了都會想要修,現(xiàn)在則是什么壞了都想著換。”
難道老一輩的愛情比年輕人更堅定、更動人嗎?或許只是因為老一輩在面對缺點時更懂得“容忍”。
作家畢淑敏說過:“婚姻是需要忍耐的,長久的持續(xù)的充滿定力的忍耐?!叭棠鸵粋€任性的姑娘成長為干練的妻子,忍耐一個辦事不牢的小伙子成為堅如磐石的漢子,忍耐孩子在啼哭和不斷摔跤中長大。忍耐彼此的白發(fā)和倦怠,忍耐性格的摩擦和裂變,忍耐孤獨與風寒?!?/p>
很多過來人都會說,婚姻拼到最后就是一個“忍”字,但這并不意味著婚姻需要無底線的包容。
微博上曾有個討論:你從父母的婚姻中學到了什么?
點贊最高的回答引用了電影《春潮》中的一句臺詞:“不想嫁爸爸那樣的男人,不想做媽媽那樣的女人,不想生自己這樣的孩子?!?/p>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孩子對親密關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來源于父母。
如果父母的關系很糟糕,孩子對親密關系就會生出抵觸心理,沒有自信可以去經營好一段關系。
前幾天,和朋友們聚餐時談論起關于“催婚”的話題。很多人都被家里人催得“頭大”,尤其是朋友曉敏已過30,但至今也沒談過戀愛。
面對父母的強勢催婚,她很無奈地說:“我對婚姻有種很深的恐懼感。我爸出軌,我媽經常和他吵架。他們還會在我面前講對方的壞話,甚至有時候會逼我站隊,要我一起幫著罵??删退氵@樣,我媽還說是為了我,才不去離婚。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們還要催我結婚?;橐龅囊饬x,有人用了一輩子還沒理清,卻還想讓下一輩‘重蹈覆轍。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相濡以沫的愛情,但我不相信自己能遇到?!?/p>
愛與被愛原本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可沒有見過愛的孩子,對愛會有本能的恐懼。而那些在愛的浸潤中長大的孩子,會懂得如何去愛自己,也懂得如何去愛別人。
楊絳在《我們的錢瑗》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她和錢鍾書帶女兒去飯店吃飯,女兒看到鄰桌的一對父母在吵架,很感慨地說:“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因為她見過好的感情是什么樣的,從而擁有了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確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因為你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所以我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p>
相愛的父母,才能養(yǎng)出對愛有底氣、有向往的孩子。那些在父母相愛氛圍中教育出的孩子,也會用愛來回饋生活。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關于“幸?!钡难葜v。演講者是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的教授,他們花了76年跟蹤研究724個人,發(fā)現(xiàn)幸福的人生最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良好的人際關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那些50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最滿意的人,80歲時最健康。
羅永浩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自己的婚姻生活:“我有很多中年婚姻不太好的朋友,他們真的完全沒有排解渠道,就只能抓著朋友喝酒。但我很清楚,抓著朋友喝酒解決不了回家以后的孤獨,回去到天亮還是睜著眼睛。我不一樣,我到家我有老婆。只要聞著她身上的味,比如頭發(fā)上的味,我就幾乎感覺到我在吸入一個治療性的藥劑,就好像‘吸貓一樣?!?/p>
人生難闖,婚姻不易,但好的伴侶,可以彼此療愈。
《人世間》中,鄭娟和周秉昆就是如此。兩人初見之時,是鄭娟最落魄的時候。未婚夫死了、母親年紀大了,家里還有一個失明的弟弟,而自己因為被強暴,未婚先孕。在她最無助的時候,是周秉昆伸手抓住了她,將她從泥濘中拽了出來。后來,周秉昆攤上了事兒,是鄭娟挺身而出,為周秉昆撐起了一個家。他們不僅在患難時不離不棄,也能在日常的相處中體會到對方微妙的心思。
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當周父帶著一大家子走親訪友地拜年時,一臉驕傲地強調了大兒子和女兒都是北大學生。身為家里最小的兒子,周秉昆聽到這句話一臉落寞。其他人都沒有留意,只有鄭娟立刻覺察到了他心里不是滋味,緊緊地握住了他的手,給予他無聲的支持。
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說過:“婚姻回應了一種普世的恐懼:一個孤獨的人大聲呼喊,卻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人在那兒。它給予了人們一個有關陪伴、理解和安全感的希望:會有一個人關心你。”
這可能就是婚姻最大的意義。
或許很多人經歷過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或許我們也時常感到孤立無援。
生活雖然沒有那么多驚喜,但和相愛的人在一起,便能治愈所有的落寞和憂傷,給予彼此關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