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
爭強好勝是人的一種本能,而適時適度示弱則是人的一種本事。示弱不軟弱,成就真正的強者和贏家。
人該不該示弱,可不可以示弱?很多人的想法和看法是不一樣的?,F(xiàn)實中,示弱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人一般都不愿、不甘和不善于示弱。有的把示弱等同于“無能”“膽怯”“沒用”,甚至看成“缺鈣”“軟骨”“窩囊”;有的把示弱與做人的尊嚴和面子掛鉤,覺得示弱會失尊嚴、丟面子,被人說閑話、瞧不起,甚至被人欺負。
應該說,不示弱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們通常用“毫不示弱”來形容一個人的勇敢。人都是要面子的,誰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短處、弱點顯示出來。然而,學會適時適度地示弱,既是一種需要、一種本事,也是一種氣度。
人在兩種情形下是可以也應該甚至必須示弱的:一種是自身力量還沒有強大到可以示強;另一種是避人鋒芒、迂人銳氣,讓自己轉(zhuǎn)危為安、化險為夷。古往今來,這兩種情形下示弱的例子不勝枚舉。廉頗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勇猛善戰(zhàn)。藺相如原是一介門客,后因澠池之會功勞卓著被封為上卿,且位列廉頗之上。廉頗不服,屢屢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面對強勢的廉頗,藺相如忍辱負重,“每朝時,常稱病,不與廉頗爭列”,望見廉頗,“引車避匿”。藺相如的示弱,成就了后來傳為美談的“將相和”。還有孫臏用“減灶法”擊敗龐涓的故事。魏、趙曾聯(lián)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帶兵救韓國。田忌采用孫臏計策,誘敵深入。魏國大將龐涓揮師在齊軍后面追了三天,見齊軍第一天造十萬灶,第二天五萬灶,第三天三萬灶,隨后做出錯誤判斷,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日夜兼程追趕齊軍,結(jié)果遭遇埋伏,兵敗自刎。再有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在那劍拔弩張、暗藏殺機的場合,劉邦聰明示弱,畢恭畢敬,結(jié)果逃過一劫,并最終戰(zhàn)勝了項羽。這些故事都很好地詮釋了示弱的智慧和謀略。
示弱,并非軟弱,而是權(quán)宜變通之計。示弱者不顯山不露水、不惹事不生非,在很多人的眼里,不具備挑戰(zhàn)性、威脅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示弱是韜光養(yǎng)晦、養(yǎng)精蓄銳的好策略。如果說,面對壓力不低頭、不屈服是有個性的話,那么適時適度示弱,則是聰明的選擇。
人可以示弱,但不可以軟弱。軟弱者仰人鼻息而行事、寄人籬下而茍且,沒志氣、無骨氣,沒底氣、不硬氣,是真正的懦夫。軟弱是無能的親兄弟,是懦弱的雙胞胎。軟弱的人往往“爛泥扶不上墻”,扛不住事、擔不起責,立不住、走不遠、飛不高。人軟弱才真正會被看不上、瞧不起。
示弱常有真英雄?!疤煜履崛跤谒詮娬吣軇佟!睆娬呤救?、贏者示弱,方能立于不敗之地。示弱不軟弱,方能成就真正的強者和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