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琴
筆者曾參與一所完全中學的內涵發(fā)展項目,審視該校在青年教師培養(yǎng)方面的一系列主張和實踐,發(fā)現他們抓住了“揚長”和“補短”這對看似矛盾的問題,以辯證的立場進行了有重點、有層次、有方向的探索,恰好跟兩個著名的理論——“木桶理論”“長板理論”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不妨借用這兩個理論來一起重新認識青年教師培養(yǎng)繞不開的“揚長”“補短”之辯證法。
“木桶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其核心內容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其最短的板塊。這個理論形象地說明了絕大多數組織都要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不容否認,學校這樣的組織,其人才組成也可以用“木桶理論”來解釋。雖然教師入職有一定標準,但從能力、責任心、實踐經驗等方面看,總有長板,也總有短板。甚至,在一些人眼里,青年教師群體本身就構成其所在學校組織形態(tài)上的“長”或“短”。充分利用也好,抓緊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要求也罷,“短板”二字,令多少教師內心惶惶,又令多少校長寢食不寧?
好在,這些年人們開始不那么唯“木桶理論”是瞻,另一個理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悄然興起,甚至逐漸有取代前者影響力的趨勢,那就是“長板理論”。
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更認可“長板理論”:當把桶傾斜,你會發(fā)現能裝多少水,決定于最長的那塊板(即核心競爭力)。而當你有了一塊長板,圍繞它展開布局,就能賺到利潤;還可以用合作、購買等方式,配齊其他短板(不必自己補)。雖然說企業(yè)界的情況和學校有很大差異,但是,把每位教師作為核心競爭力,發(fā)揮其長處,并將所有的“長板”連接在一起,使辦學發(fā)揮出最佳效益,也是值得現代學校管理者汲取的理念。
筆者關注到,浦東不少學校,就是充分認識到青年教師身上的長處,充分發(fā)掘和培育他們的“長板”,通過創(chuàng)建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等方式,形成互幫互學的良性循環(huán)網絡,為青年教師提供廣闊的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的空間。這樣的“揚長”會讓年輕人充滿自信,也讓學校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揚長”的同時,該選擇“避短”還是“補短”?筆者覺得,需要進一步發(fā)揮辯證法的作用。有些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逼著年輕教師花很大氣力去補,成效不大,反傷其信心,不如就先“避短”,領導和老教師甚至要勇于“護短”一陣子。但是,一些共性的問題,有條件解決,只要努力、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就能解決,那就得動腦筋、想辦法,逼年輕人一起開展“補短”工程,如撰寫科研論文,如共讀經典。事實證明,壓了擔子,搭了臺子,輔以專家的指導、師傅的扶助,這些年輕人會表現出令人欣慰的成長勢頭,長處更長,短處不短,豈不兩全?
“木桶理論”要時常拿出來講一講,讓年輕人看到自己的短處,提示他們不要安于現狀。但管理者恐怕要時常念叨的,應該是“長板理論”,不斷盤點青年教師具體的長處,用其長,展其能,秀其才。兩種看似水火不容的理論其實也有各自合理之處,關鍵看管理者能否用對、用實、用在恰當之處。
其實,無論短板、長板,其來處,總是那郁郁蔥蔥的樹木、叢林,祝愿更多青年教師在充滿生命關懷的各自的校園里開心工作、健康成長,一如那氤氳著生機的一帶秀林,靜美、自在、從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