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華
我剛好十五歲,在生產(chǎn)隊干農(nóng)活的第一年。
暑假里,正趕上“雙搶”后社員們上秦家橋交公糧(賣征購任務糧),我那時正在長個子,又瘦,像根青竹竿,也和大人一道去賣早稻。因為父親去世早,這時候干農(nóng)活,我家里也沒有像樣的農(nóng)具。由于匆忙,我也不知道應從別人家里借兩個尼龍袋裝稻谷,再用上土地架(以前農(nóng)村挑土地的工具)挑——如果那樣做,就輕便多了。挑稻谷我只好用大稻籮,雖然只三斗稻、重45斤左右,但不稱手,特吃力。從家到秦家橋糧站七華里,有一段山路,更是上坎,難度可想而知。路途中,我換肩不行,剛學挑擔子,只會用右肩挑。大熱天穿的衣服少,只是短衫短褲,肩膀被擔子拉脫、磨破是必然的。偶爾緩慢地換過左肩,脖子下面肩膀上的那一塊皮膚就此留下了痕跡,至今還有所謂的“烏龜墩”。為什么會這樣呢?后來才聽老人說:挑重擔,肩膀上有熱汗,大熱天不能馬上用手摸。但我不知道,途中歇息時,因為肩膀上的皮膚被扁擔磨破了,汗又淌上去,有點疼痛,用手輕輕摸了幾下,就出現(xiàn)了這種狀況。
那時候天氣炎熱,在正常情況下,一日三次的挑(清晨、晌午、下午),一直到賣糧任務完成,特殊情況除外。譬如稻子最初在生產(chǎn)隊的場子上曬得不是很干,而后又被挑到了糧站,驗質(zhì)員老孫是個四十多歲、皮膚較黑的中年人,他用竹簽往稻子里一插,再麻利地用嘴嚼幾個稻粒,發(fā)現(xiàn)不合格,需要曬就麻煩了!該批次的稻要曬好,合格,全生產(chǎn)隊的稻谷才能一起交上去。
有一次,我們生產(chǎn)隊上午送去的稻子不干,大家就在糧站的水泥場子上把稻谷攤曬著。剛過半個小時,萬里無云的天空,轉眼間就烏云翻滾,這天氣真搗蛋,說變就變!馬上要下雨了,一時間,大家七手八腳,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搶收,終于在雨前把稻谷收起來。暴雨下了四十分鐘,漸漸停了,這時天空驟現(xiàn)一道彩虹,太陽出來了,不一會兒就曬干了糧站的水泥場子。大家把曬稻的地方掃掃干凈,迎著太陽,又紛紛把稻谷重新曬干裝進稻籮里,驗質(zhì)員老孫驗收合格后,才重新歸倉。如此這般折騰,別的社員早就回去吃中飯了,我們生產(chǎn)隊的社員們走得最遲,個個饑渴難忍。領導組成員商議一下,給每個人買了一個麻餅充饑,又在附近人家搞些開水喝,我們幾個十五六歲的小社員,和大人們一道結伴返回。
一晃四十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人們再也不用肩膀挑重擔交公糧了。但在當年,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了工分,取得了收入,這一點怎能不讓我自豪?
責任編輯: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