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介良
[摘 要]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讓學生的錯誤變成教學資源。文章以“組合圖形面積”中的典型錯解教學為例,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tài)度。
[關鍵詞]組合圖形面積;典型錯誤;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0-0026-03
學生的錯誤本身沒有價值,師生從錯誤中汲取的經(jīng)驗教訓才是其價值所在。在新授課之前,教師要預估學生可能犯下的錯誤,及早采取預防措施,盡量減少錯誤的發(fā)生率;調(diào)整策略,讓學生的錯誤全部曝光,并讓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認真反省,汲取教訓。
一、課前錯例分析
在學校舉辦的教研活動中,筆者教學的是“組合圖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一個教學難點,但課時又相對少。教材的編排是先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再通過例4(墻面面積的計算)引導學生將組合圖形分解成基本圖形,然后展示兩種算法(兩種算法均為裁剪法,添補法出現(xiàn)在練習中),借此傳遞算法多樣性和算法的優(yōu)化。
如果教學目標僅僅是將組合圖形切割或者添補成一個規(guī)則圖形,就淺薄和短視了。因為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有很多方法,不能讓學生拘泥于一種模式,要為學生精心準備素材,體現(xiàn)多樣的分割方法,思維訓練要有序展開、分層推進,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分割也是有講究、有分寸的,要根據(jù)題干條件合理分割,分割的原則是最后需要單獨計算面積的區(qū)塊最少。
例如,求圖1的圖形面積。
【錯解】(5+10)×(4.5+6)÷2 =78.75(cm?)。
【原因分析】學生簡單地將兩個梯形合并成一個梯形,遺漏了中間的“公共底邊”,其實兩個梯形的斜腰并不在一條直線上。造成這種錯覺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很多學生只關心上底、下底和高,而忽視梯形的斜腰。例如,圖2也會被學生誤認為是梯形,于是(2+7)×5÷2=22.5 (cm?)這樣的錯誤算式就出現(xiàn)了。對此,教師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組合圖形的觀察能力,通過眼力將其準確完美地“分割”到位。
圖1中的兩個梯形組合所得不是一個新的梯形,但學生卻在尋找捷徑的心理暗示下,以為其組合成了新的規(guī)則圖形(大梯形),想利用公式一次性搞定,結果卻是走了冤枉路。教師如果教學時一味強調(diào)圖形面積求法的技巧性和靈活性,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因此,教師教學時不能急功近利,要引導學生從基礎的分析入手——先判斷組合圖形是否具備可轉化性。
二、教學前測與預設
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前,筆者對學生做了一次前測。
1.預習目標:(1)能自述什么是組合圖形;(2)初步談談怎么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2.自學指導:
(1)課本第92、93頁提供的組合圖形有何獨特之處,又有哪些一般組合圖形的共性?我認為組合圖形是 _________________。
(2)嘗試解答課本第93頁的“練一練”中的習題,不會的做上記號。
(3)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有何細節(jié)?你還有其他問題嗎?
前測結果顯示,對于“什么是組合圖形”這一問題,由于生活中的實例較多,所以學生回答起來沒什么難度;對于“計算面積時的細節(jié)”和“還有什么問題”,47.6%的學生在意計算,25.6% 的學生在意公式,都沒有切中要害,16.6%的學生則注意是分割還是添補,有2名學生提出應該先求出圖中未知的條件,僅有1名學生在意分割的準確性和整體性。經(jīng)過訪談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只會計算已經(jīng)畫好分割線的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后,學生的算法呈現(xiàn)多樣化,但是并沒有尋求最優(yōu)解的意識。這是因為筆者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從眾多方法中選擇合適的開展教學,然后進行“三步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相加(或減)。因此,課后筆者不由得思考:為什么不將錯誤收集起來集體研究?為什么要逃避眼前的分歧?解決問題追求的不僅是答案的正誤,重要的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辨。
鑒于以上原因,筆者重新設計了教學:收集學生的錯誤資源,并公之于眾,集體討論,將錯誤當成典型的反面教材,以作警示。
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蘊含的教學價值視而不見。學生犯錯必然是教師的教學存在盲區(qū),如果教師一直按照基本模式出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路徑依賴,一旦遇到變式問題,就會執(zhí)拗地使用老方法,不知道根據(jù)各圖之間的關聯(lián)從已知的必要條件推出未知的必要條件,分割時不知道優(yōu)化,不知道嘗試不同的分割方式,找不到最優(yōu)的分割方式……這些短板想靠習題訓練補齊幾乎不可能,因為題型千變?nèi)f化,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依,唯一的辦法就是抓住一個錯例深入挖掘和持續(xù)進行矯正訓練。
三、教學實施及策略
1.正視錯誤,學會“留白”
例如,對于圖3,學生嘗試分解組合圖形,先提出了橫切法和縱切法(如圖4和圖5);接下來,學生想到斜切法(如圖6),這種錯誤分法令人猝不及防。
“到底對不對?大家集體商討?!惫P者沒有急著否定斜切法。
教室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有學生小聲嘀咕:“這個好像不是梯形?!薄皩?,這不是梯形!”支持的人漸漸多起來。筆者笑著問:“誰來具體說一說?”學生:“我覺得分割得出的圖形算不上一個標準的梯形?!惫P者繼續(xù)說:“乍一看像一個梯形,但真相并非如此,被分出的不是一個基本圖形,所以這種分法不合理?!?/p>
按慣例,筆者會不由分說馬上推翻學生錯誤的想法,但這次則留白,讓學生慢慢去觀察對比。這個錯誤分法中確實存在合理因素,圖6的右邊部分貌似具有梯形的部分特征。對此進行辨析和充分討論后,學生對梯形特征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晰。
教師總是企圖將錯誤的分割法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刻意回避,生怕這種帶有“歪理”的切割法會干擾學生的思維,影響教學秩序。殊不知,越是隱藏這種錯誤帶來的危害就越大,學生思維中潛伏的錯誤因子會不定期爆發(fā),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威脅著其正常思維的發(fā)展,不如及早暴露及早解決。將錯誤推翻后,學生就會吸取教訓,彌補思維缺陷。
2.容納錯誤,讓學生各抒己見
針對學生得出的圖4、圖5和圖6,筆者追問:“還有別的分法嗎?”一位學生畫出了圖7。這早在筆者預料之中?!暗降讓Σ粚Γ俊焙芸?,就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破綻:“下面的圖形面積算不出來?!笔芩奶崾荆袑W生幡然醒悟。“看來,這個圖形不是一個常見圖形,它的面積沒有公式可依,這種分法不當。”他思忖一會兒,說:“再加一條線(如圖8),可以補救?!边@回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筆者繼續(xù)追問:“這樣分成了三個三角形,你們有異議嗎?”有學生覺得煩瑣?!叭绻軌蚍指畛蓛蓚€,就沒必要分成三個自找麻煩了?!惫P者又問:“分割時要遵循什么規(guī)則?”學生開始議論紛紛:“分割成的每個圖形要有公式可依。分割得出的區(qū)塊越少越好?!?/p>
學習中的困難和錯誤,有時正是智慧之光,教師既要寬待學生的錯誤,又要去剖析、補救和修正,在絲絲入扣的分析后,總結出“要根據(jù)條件盡量選擇簡單的方法”的解題策略。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思想方法。同時,在集體商討的過程中,學生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自我反思,不斷改進方法,完善認知。最后,通過交流,學生學會了批判性地看待問題。
3.剖析錯誤,變廢為寶
在學生修正錯誤后,筆者又問:“還有別的分法嗎?”學生畫出圖9。 “這樣分,簡單?!痹S多學生都認同這個方法。因為這種分法很有迷惑性,所以筆者讓學生反思?!安粚?,簡單是簡單,但是無法計算面積?!惫?,有學生看出漏洞。“為什么?”“這樣分出的三角形的底就是一個無法推知的未知量?!薄叭绱艘粊?,三角形的面積有求解的可能嗎?”“沒有?!惫P者繼續(xù)追問:“梯形的面積有可能推算出來嗎?”“不能,因為上底也成了一個永遠無法知道的未知量。”這時,其他學生也醒悟了:“是的,這樣就出現(xiàn)許多未知量,這種分法應該排除?!惫P者繼續(xù)追問:“那么,分割圖形時還應滿足什么要求?”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所有的必要條件必須能夠算出來?!薄皥D形的底、高要知道。”……“很好,看來能夠分成規(guī)則圖形還不夠,光簡單也不夠,還要可操作?!惫P者總結道。
對于這個意料之中的錯誤,教師讓學生自己發(fā)掘,學生的思維能得到發(fā)散,就會想到更深層次的要求。這種錯誤帶來了三方面的積極效果:糾正錯誤——學生發(fā)現(xiàn)分法的確簡單,但是不具備操作性;學法指導——在分析錯誤的過程中,利用互評讓學生不僅認識到錯誤,還找出錯因;培養(yǎng)學習習慣——在辨析的過程中,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觀點,不斷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總之,錯誤總是與成長相伴左右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寬容,不能畏懼,而應順著錯誤資源不斷深挖徹查,讓學生為了查找錯因和修正錯誤而不斷深入探究。
[ 參 考 文 獻 ]
[1] 張倩.聚焦轉化? 發(fā)展思維:“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21(Z1):106-108.
[2] 王世彥.怎么做能使不規(guī)則圖形面積的計算更靈活[J].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2020(12):53.
[3] 王明濱.關注兒童“數(shù)學現(xiàn)實”,構建“以生為本”的數(shù)學課堂:以北師大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0(31):9-11.
[4] 程進生.因“預”而“立”:“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幫扶手記[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20(18):39-40.
[5] 李麗.深挖探究素材? 推進深度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實錄(一)[J].小學教學設計,2021(29):27-29.
[6] 尤佳.“簡單組合圖形和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J].小學數(shù)學教育,2021(Z4):102-104.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