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夏天到了,想起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一個故事。
在一個酷暑難耐的日子里,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見他照常在靜靜地打坐。白居易問:“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避暑消夏?”恒寂禪師靜靜地說:“這里不是很清涼嗎?”白居易聽聞頓生感觸,于是作詩一首《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這或為“心靜自然涼”的最早出處了。
“心靜”確實能夠“自然涼”,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心物一元,心身一體。我們的老祖宗似乎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所以留下了我們至今掛在嘴邊的“熱鬧”和“冷靜”兩個詞?!盁帷迸c“鬧”相關(guān),“冷”與“靜”相連。心里“鬧”起來,最容易加“熱”上火;反過來,心里“靜”下來,就能制“冷”降溫?,F(xiàn)代科學(xué)也告訴我們,人心躁動時,心跳加快,血流加速,體溫自然會升高;相反,心靜了,新陳代謝就慢了,身體產(chǎn)熱也就減少了。
如此看來,消暑度夏的最好辦法不是開電扇、吹空調(diào),更不是匆匆忙忙四處去避暑,而是一個“靜”字。不錯,滾滾紅塵,蕓蕓眾生,身靜下來已實屬不易,心靜下來就更難了。但難能即可貴,只要你讓心靜下來,就會有清涼。
細究起來,“心靜自然涼”不僅是一種清熱避暑的方法,更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難怪白居易說“為人心靜身即涼”。為人心靜,這個靜一是沉靜,二是清靜。面對充滿喧囂的世界,讓自己少一分浮躁,這是沉靜;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讓自己少一分欲望,這是清靜。有了這份沉靜,這份清靜,就有了心的清涼,就有了身的清涼。正如蘇軾有詩云:“樂哉無一事,何處不清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