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是我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工具,這一目標定位準確地闡明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也就是學習數學是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推動社會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生活化意識,數學教學也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問題依靠數學來解決的教學原則。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應試教育影響小學數學教學
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以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個性加特長、情商加智商的高素質人才。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的評價主要還是以學生的分數為準,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只追求人的片面發(fā)展,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力度不夠,學生學習興趣不濃
小學數學教師習慣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為主的教學模式,感覺這種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秩序穩(wěn)定,學生不會“亂動”,比較聽話,教師不加思考地按照備課的內容完成授課任務,感覺比較輕松,但沒考慮學生在聽課中的情感,也沒考慮學生獲取知識方法的多樣性和主動性,更沒考慮到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三)數學教學脫離生活實際
學生使用的課本不可能照顧到全國所有地域學生的情況,有些內容背離生活實際,但由于教材編寫者的“權威”性,教師不敢質疑,只能照本宣科,學生不敢質疑,違背了學習數學的目的。例如,在小學數學中有這樣的一道應用題:“麻大娘在家用鍋烤餅子,先把一面烤了10分鐘,然后取出來,在面板上放了3分鐘,再把另一面放在鍋里烤了8分鐘,烤餅烤熟了,請計算麻大娘烤餅總共用了多長時間?”這是一道違背生活常識的試題,嚴重的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割裂開來,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不符。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提高認識,更新數學教育理念
在現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讓學生背誦一些數學概念,考試能有個高分就算“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殊不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因為現代社會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智商+情商、人腦+電腦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而小學階段是學校教育中的啟蒙教育階段,6~12歲的學生正是智商、情商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數學興趣的培養(yǎng)比數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情商所包含的學習習慣、與人交往的習慣、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的培養(yǎng)比考個高分更重要。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及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提高認識,更新教育理念,轉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落實素質教育。
(二)堅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
傳統(tǒng)教育“以分數為本”,現代教育“以人為本”。因此,我們要堅持“生本原則”,讓小學數學課堂為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每個學生的個性、智商、情商、思維等千差萬別,需要教師認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會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個性得到張揚,進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三)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知識灌輸的模式,開啟新的師生互助、互動的教學模式。新的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現代教學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摒棄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教師轉變自己的角色,做學生的朋友,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做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讓學生主動發(fā)現數學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尋求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培養(yǎng)數學情感,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四)小學數學和學生生活應緊密聯系
數學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小學生學習數學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把數學教學和學生生活分割開來,成為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這就違背了數學教學的原則,忘記了數學教學的宗旨,不利于數學三維目標的落實。如學習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之后,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哪些建筑架構是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建造的。給學生布置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的課后作業(yè),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張丹.小學數學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4.
作者簡介:劉穎洮(1990—),女,漢族,甘肅臨洮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