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有一個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超級階梯
都江堰市地處青藏高原與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從高空俯瞰,一座清晰的“臺階”沿近南北方向延伸,將兩側(cè)分為兩個迥然相異的世界。
“臺階”以西是群山的世界,兩大冰分據(jù)南北。北部是龍門山,地形起伏較大且高低懸殊,其中,光光山最高海拔4582米,為都江堰市最高點;南部屬于邛崍山東支,其中海拔2434米的趙公山最引人注目,筆直陡峻的山體一字排開,形成一堵“密不透風”的山墻。
“臺階”以東是平原的世界,最低海拔不足600米。從高山到平原,沿途急劇變化的地形好似一道巨型屏障,擋住了水的去路。每逢夏秋季節(jié),遠道而來的暖濕氣流沿著成都平原向西推進,迎面撞上“超級階梯”而被迫爬升,形成頻繁的降雨,這便是著名的華西雨屏帶。
豐沛的降雨在群山之中匯聚成溪,縱橫交錯、彎曲擺蕩,加上地形高低懸殊,或切割出峽谷,或跌落成瀑,或流入湖泊,最終大大小小的河流匯入岷江。
岷江洶涌澎湃,裹挾著沙土碎石沖出山口,進入平原在山前不斷擺蕩。河流中的沙石則呈扇狀沉積下來,經(jīng)年累月,居然沖積出一片廣袤的沃土。
特殊的地理位置讓都江堰成了一座分隔兩個世界的“超級階梯”。但是,從階梯奔流而下的岷江卻在平原上肆虐泛濫,成了人們的“大麻煩”。
超級工程
在多雨的季節(jié),水量暴增的岷江在沖出山口之后猶如脫韁的野馬,常常漫過堤岸、肆意橫流。但沖出山口的岷江水并沒有順直穿過整個平原地帶,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壘山,于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流淌,從而造成了成都平原東旱西澇的現(xiàn)象。
“收服”這條狂躁大江的,是都江堰。
??岷江海拔比成都城高二百七十多米,這條“地上懸江”喜怒無?!獣r而洪澇,“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時而大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秦國李冰父子治蜀期間,征發(fā)民工修建了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于是,“澤國赤盆”變成了“天府之國”。
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座分水堤壩,名為“金剛堤”,它將岷江分為近西一側(cè)的外江和靠近玉壘山一側(cè)的內(nèi)江,堤壩的頂端名為魚嘴。魚嘴可以根據(jù)河水的流量按固定比例實現(xiàn)分流。在豐水期,岷江徑流量大,流經(jīng)魚嘴的江水有六成的水量進入外江,四成進入內(nèi)江;而在枯水期則恰恰相反。這便是“四六分水”,設(shè)計可謂精巧絕妙。此外,魚嘴還具有排沙的功能,以洪水期為例,大量的水流進入外江,同時也帶走了大部分沙石,而進入內(nèi)江的沙石則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來處理。
在金剛堤的末端有一段名為“飛沙堰”的低矮堰體,這段堰體僅比河床高出約兩米。在一般情況下,它屬于內(nèi)江堤岸的一部分,當洪水來臨時,內(nèi)江水位迅速抬升,高過堰體的水流便會溢出至外江。與此同時,內(nèi)江中的沙石也會在河流彎道環(huán)流的作用下,沿著堰體排泄出去,故而得名“飛沙堰”。
工程的第三部分則是一道位于玉壘山山脊上的缺口,內(nèi)江水經(jīng)此缺口,流向廣袤的成都平原,而且該缺口細長如瓶頸,可像水龍頭般控制進水量,人們贊其為“寶瓶口”。
就這樣,魚嘴、飛沙堰、寶瓶口,外加其他輔助設(shè)施便組成了這座宏偉的超級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因何偉大
但是如果僅止于此,都江堰水利工程也許算不上偉大,它的特別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選址。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李二郎總結(jié)前人的治水經(jīng)驗,又探查了周圍地貌,并勘測了岷江,最終將工程位置選在了岷江穿越山地與平原交界的一點。
其二,持續(xù)千年的維修。都江堰并非一項一勞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積會改變河道的形態(tài),從而影響工程整體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每逢冬春之時,岷江水位下降,人們需淘除沙石直到適當深度。同時,飛沙堰、金剛堤等其他結(jié)構(gòu),也需在此期間完成加固和修復(fù)。一年一度的工程維護,人稱“歲修”,這也正是都江堰歷經(jīng)兩千兩百多年,依然能夠發(fā)揮作用的奧妙所在。
其三,放射狀灌溉系統(tǒng)。經(jīng)寶瓶口流出的內(nèi)江水,為成都平原提供了可靠水源。為了將水源的價值發(fā)揮到極致,歷朝歷代的人們又將內(nèi)江一分為二,二分為四,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四條干渠在平原地帶發(fā)散開來,再由干渠細分為更多、更小的河道和水渠。它們流經(jīng)田野,穿過城鎮(zhèn),縱橫交錯,密如蛛網(wǎng),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放射狀灌溉系統(tǒng),其灌溉面積在兩宋時期便達到1300平方千米。所以說,都江堰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它不光化解了“洪水猛獸”,甚至還變水害為灌溉之利,成為惠澤萬民的利民工程。
都江堰建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不過,有了它,就一勞永逸?卻也不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舊中國一片凋敝,都江堰維修失時,又屢遭地震、洪水侵襲,渠首殘破不堪。灌區(qū)農(nóng)田一片澤國,民不聊生。直到1949年年底,都江堰才看到重生的希望。
沿“寶瓶口”對岸的“觀瀾亭”向南不過百余米即是伏龍觀,后人在這里祭祀李冰。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曾是“歲修工程臨時督修處”所在地。正是一年一度“歲修”,才讓“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的佳話延續(xù)至今。給都江堰定期“體檢、治病”成為毫不含糊的大事。爽利如川人,更在1997年頒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率先為一座水利工程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尤其近十年,整個灌區(qū)用于工程維護、續(xù)建改造的資金有數(shù)十億元,又有現(xiàn)代科技‘加持,都江堰的身子骨越來越壯實了。”四川省李冰研究會副會長王國平如是說,“2008年汶川大地震,好些人為都江堰揪心——它處在全省十個極重災(zāi)區(qū)之一啊??蓻]想到,除了魚嘴輕微受損,竟沒得大礙!”
今天的都江堰,刻印歷史的滄桑,更充滿發(fā)展的活力。不但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更用不斷延展的水網(wǎng)、快速“長大”的灌區(qū),闡釋著古老遺存“活在當下”的生命價值。
截至目前,都江堰灌區(qū)面積超過2.3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成都平原的1.2倍??梢哉f,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水旱頻仍的成都平原才從此沃野無垠,崛起為中華大地上的經(jīng)濟中心之一。如今,都江堰早已名揚天下,它跨越兩千年,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世界水利發(fā)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這就是都江堰,跨越兩千年的工程奇跡。
綜合自《光明日報》(2022年06月09日 01版)、《環(huán)球少年地理》(2021年9月刊)等
編輯 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