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勒·凡爾納
29世紀的人對于各種奇觀已經司空見慣,以致再出現(xiàn)任何新的奇觀,他們都習以為常。畢竟對他們來說,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要是能將當下和過去做個對比,那他們才會對人類如今取得的進步有更好的理解吧。若是這樣,當他們再看現(xiàn)如今那些人口超過千萬的城鎮(zhèn),寬達90米的街道、四季恒溫且高達300米的房屋、四通八達的空中交通線,必定會覺得更加美妙。
想一想1000多年前的景象——由馬匹牽引、架在輪子上的車廂在泥濘的街道上緩緩駛過——這還是當時上層人士才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再想想過去的鐵路,現(xiàn)在的人們就會更加贊嘆如今可以在氣動管道里以160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旅行。假如29世紀的人沒有忘記電報這回事,他們會對電話和傳真有更高的評價。
熱能,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電力,3000多年前就為人所知;蒸汽,1100多年前就存在。不僅如此,早在1000多年前,人們就知道化學能和機械能可以相互轉化。不可思議的是,直接用一種能量來制造出其他能量,或者無需其他能量就能復制出某種能量的方法,直到公元2792年,才被著名的科學家奧斯瓦爾德·尼爾破解了。
尼爾的發(fā)現(xiàn)催生了許多其他發(fā)現(xiàn),由此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發(fā)明家,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就是約瑟夫·杰克遜。正是因為杰克遜,人們才擁有了一批神奇的裝置——新型蓄能器。這些裝置有的會吸收太陽光中蘊含的太陽能;有的會吸收并儲存我們星球中的電能;有的可以利用來自任何源頭的能量,比如瀑布、溪流、風等。他還發(fā)明了換能器,能從蓄能器中提取太陽能。我們只要在按鈕上輕輕一按,就可以把能量以任何想要的形式返還到外部空間。
蓄能器和換能器的發(fā)明,標志著一個真正進步的時代的到來。它們向人類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能源。它們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通過把夏季儲存的多余熱量返還到大氣中,冬日不再嚴寒,由此帶來了農業(yè)革命;通過為空中航運提供動力,極大地促進了運輸業(yè)發(fā)展;通過它們產生源源不斷的電能,不再需要電池和發(fā)電機;通過它們制造光明,工業(yè)所需的能量也有了可靠的來源。
所有這些奇跡都是蓄能器和換能器創(chuàng)造的。如今它們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奇跡,那就是253號大街上的環(huán)球紀事報大廈,前不久剛剛投入使用。如果《曼哈頓紀事報》的創(chuàng)辦人喬治·華盛頓·史密斯在今日復生,得知這棟由黃金與大理石建造的殿堂屬于他隔了30代的子孫弗里茨·拿破侖·史密斯,不知會有什么感想?
史密斯的報社代代相傳,有時被家族之外的人買去,但很快又被他們重新買回。200年前,報紙更名為《環(huán)球紀事報》。不幸的是,它未能保持與這個了不起的名字相稱的高水準。那些競爭對手的刊物四面圍攻,讓它長年瀕于破產。20年前,弗里茨·拿破侖·史密斯只花了點小錢就買下了它,并且開創(chuàng)了電話報業(yè)務。
如今,人人都對弗里茨·拿破侖·史密斯的這套系統(tǒng)相當熟悉,這得益于過去100年中電話技術的巨大發(fā)展?!董h(huán)球紀事報》不用紙張印刷,而是每天早上播報給訂閱者聽——訂閱者直接和記者、政治家或是科學家進行交談,從而得知每日的新聞。不僅如此,每個訂閱者還擁有一部留聲機,如果他沒有及時收聽,就可以用留聲機把新聞收藏起來,等到有空時再聽。對于那些偶爾買份報紙的人,他們只需付出一點點錢,就能了解當天所有的新聞,世界各地有無數(shù)的留聲機任他們挑選收聽。
弗里茨·拿破侖·史密斯在技術上的革新激發(fā)了這份老報的活力。短短幾年,《環(huán)球紀事報》的訂閱數(shù)量就增長到了8500萬,史密斯的財富也隨之增多,已經高達100億美元。巨額的財富增長,讓他有實力建造起他的新聞帝國。
這是一棟氣勢磅礴的大廈,四面均寬達1000米,漂亮的旗幟在樓頂上傲然飄揚。
史密斯先生成了報業(yè)領域的國王。沒錯,他確實是位無冕之王。來自各國的大使和高官們搶著擠到他面前,懇求他的建議,請求他那無所不能的宣傳機構伸出援手。再看看他贊助的那些科學家、藝術家和雇傭的發(fā)明家,簡直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
不過,這位王者的負擔太沉重了。他成天連軸轉,從來沒有節(jié)假日。這要是放在過去,毫無疑問,他早就被壓垮了。幸運的是,隨著保健科技的發(fā)展,他的身體也比之前更強健。雖然營養(yǎng)氣體尚未發(fā)現(xiàn),但如今人們攝入的食物都是科學合成的;人們吸入的空氣都已經被凈化,那些有害的微生物早已被清除?,F(xiàn)在的人們活得更久,而且不會得各種各樣的疾病。
即便如此,史密斯的生活方式仍然令人震驚,他的工作強度簡直無法想象,他那副鐵身板的承受能力已到了極限。讓我們去看看他的一天,跟隨他參加那些花樣繁多的活動吧。
哪天?具體哪天沒多大關系,反正每天都一樣。那就隨機挑一天好了——2889年的9月25日。
這天早上,史密斯先生醒來時心情十分糟糕,因為他的太太在8天前去了法國。自從他們10年前結婚以來,史密斯太太還是頭一次離家這么久——她頻繁造訪歐洲,可通常每次只待個兩三天就夠了。
史密斯先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通他的有聲傳真機,線路那頭連著他在巴黎的豪宅。
傳真機是這一時代科技發(fā)展取得的又一項偉大成果。傳送話語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通過線纜連接的光敏鏡面?zhèn)魉蛨D像是最近才出現(xiàn)的。這確實是項可喜的發(fā)明,史密斯先生今早在它的幫助下,才能把自己的太太看得一清二楚,哪怕他們之間相隔萬里。
見到太太后,史密斯先生的心情愉快了許多,他從床上一躍而起,走進了機械穿衣裝置。
兩分鐘后,機器已經將打扮整齊的史密斯先生送到了辦公室門口。首先,他走進小說作者大廳,上方有一片巨大的透明穹頂。在一個角落里有部電話,《環(huán)球紀事報》的100名作者每天通過電話,輪流向公眾講述100部連載小說。有些作者正在排隊,等候自己播報的時刻。
史密斯先生對其中一名作者稱贊道:“親愛的阿基巴德,棒極了!”
史密斯先生接著說:“你最新的一段故事,顯示出你十分精準的洞察力。你對鄉(xiāng)土風情的描繪相當精彩。保持下去!多虧了你,從昨天開始,我們增加了5000名訂閱者。”
“約翰·拉斯特先生,”他又沖著一個新來的作者說,“我對你的作品可不怎么滿意。你的故事讀起來不那么真實可信。為什么?你的故事喜歡直奔結局。你描寫主角們的動機和行為的時候,就沒考慮過要對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道德品格進行剖析。你一定要記住,我們的感情比什么都要復雜得多。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動的角色,你就必須逐一研究這些人物,要寫出那些轉瞬即逝的念頭。你只需要借助催眠,電子或者人工催眠都行,它會賦予你雙重視角,去感受那些人物細微的內心活動。什么?你已經試過了?那就是你做得還不夠!”
史密斯先生繼續(xù)巡視,進入了記者大廳。1500名記者各就各位,面對著同樣數(shù)量的電話機,正向訂閱者播送在夜間搜集到的全球新聞。每個記者的電話機旁都有一套交換機組,可以連上任何一條遠程圖像傳送線路。如此一來,訂閱者不僅能聽到新聞,還能看到圖像。描繪過去的事件時,相關的特寫照片也會隨著聲音一同發(fā)過去,而且不會出現(xiàn)圖文不符的情況。
和小說一樣,記者報道的新聞也會由一個巧妙的系統(tǒng)進行自動分類,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發(fā)給訂閱者。訂閱者也可以自由選擇他們特別關注的內容來聽,不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關注,而且可以忽略掉來自編輯的推薦。
史密斯先生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天文學部門,這個部門還處于初始階段,但未來會在新聞業(yè)內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喀什,有什么新聞?”
“我們收到了來自水星、金星和火星的傳真電報?!?/p>
“火星的消息有趣嗎?”
“相當有意思,中央帝國發(fā)生了一場革命?!?/p>
“木星呢?”史密斯先生問道。
“還沒有消息。我們還無法完全理解它們的信號,也許我們的信號并未發(fā)送到木星上?!?/p>
“這可不妙!”史密斯先生大叫著匆匆離去,心情不悅地朝著科學編輯廳走去。
在那里,30位科學家正全神貫注地在電子計算機前工作。史密斯先生的到來猶如投下了一顆炸彈。
“啊,先生們,我聽說木星還沒有消息?庫利,你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花了20年時間,可還是……”
“確實如此,”庫利低聲回答,“盡管我們已經擁有2.8千米口徑的望遠鏡,但是我們的光學技術仍然還有不少缺陷?!?/p>
“聽到了吧?皮爾,”史密斯先生打斷了庫利,轉向第二位科學家,“光學技術缺陷!光學技術是你的專長?!?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3/07/09/qkimagesetgsetgs202207etgs20220703-1-l.jpg"/>
史密斯先生再度朝庫利發(fā)話:“不過,木星不行,那我們在月球上有沒有什么收獲呢?”
“月球的情況也差不多?!?/p>
“這回你可不能怪光學技術了吧?我們跟火星的通信渠道都已經完全建好了,而月球離我們比火星要近不知多少倍。我猜,這次你又會用望遠鏡當借口了?!?/p>
“不不不,這里的麻煩在居民身上?!?/p>
“正是如此?!逼柛胶偷馈?/p>
“那么,也就是說,月球上肯定無人居???”史密斯先生問道。
“至少,”庫利答道,“在朝著我們的這一面上沒有。至于背面,誰知道呢?”
“啊,背面!那你覺得呢?”史密斯先生若有所思地說,“把月亮給翻個面嘛?!?/p>
“啊,這可是個好點子!”那兩位科學家立刻喊道。
兩位科學家的神態(tài)如此自信,似乎毫不懷疑這件事能夠成功。
而史密斯先生已經要進入下一個問題了,他一天的巡視工作才剛剛開始呢……
(未完待續(xù))
閱讀延伸
儒勒·凡爾納,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他的作品中許多大膽的猜想和預言都令人驚嘆。
故事中,29世紀末的科學家發(fā)明了新型蓄能器和換能器,它們向人類提供了幾乎無窮無盡的能源。凡爾納在故事中做出種種了不起的科學預見:視頻通話、互聯(lián)網傳媒、四季恒溫的房屋、氣動管道運輸……他把那些當時人們還無法想象的發(fā)明寫進了1000年以后的世界。然而在現(xiàn)代,故事里的許多預言早已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