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紅
學校是育人的主陣地,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在“雙減”背景下,怎樣讓家校共育“減”得有方向,“加”得有質量,從而構建一種良好的新樣態(tài)?
不難看到,有的家長擔心孩子“玩野”,便設法拓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過于焦慮,自行加重學生負擔,給孩子聘請家教、補加作業(yè)等。家校背離,令“雙減”效果大打折扣。
作為班主任,我在實際工作中采取針對性策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走出誤區(qū),著力建立和諧的家校教育協(xié)同機制
首先,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以家庭教育問題切入,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精心設計家長會,誠邀每一位家長參與。梳理突出的家庭教育問題,分析“雙減”落地后教育形態(tài)的變化,引發(fā)每一位家長深入思考,并以此為契機,結合本班學生個案,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走出“四個誤區(qū)”。一是走出片面評價孩子的誤區(qū)。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應結合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現,看孩子本身努力的程度,看孩子能力的提升,適時鼓勵孩子,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二是走出放任自流、任孩子自由發(fā)展的誤區(qū)。鼓勵家長無論有多忙,都要做好孩子成長的參與者與引路人。三是走出遷就孩子、替孩子包辦一切的誤區(qū)。做一個有原則、有要求的家長,溫柔而堅定,嘗試讓孩子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四是走出一味地要求孩子而不以身作則的誤區(qū)。例如玩手機問題,主因是家長自己認識不到位,在孩子面前不能以身作則。建議家長在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能夠放下手機,和藹可親地與孩子交談,分享彼此的快樂和問題,幫助孩子消除煩惱,與孩子一起參與親子鍛煉或陪伴閱讀等。
其次,在班級群里不定期地開展線上交流,聚焦教育熱點問題,與家長展開深入討論。如“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學習習慣”“四年級孩子表現得與眾不同”“陪伴孩子心理過渡、幫助孩子掌握學法”“溝通從心開始”“最有效的陪伴”等。及時在群里推送有關教育孩子的好文章或制作精美的PPT,與家長共勉共進;針對班上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梳理并列舉出來,引發(fā)家長思考;充分發(fā)揮家委會功能,鼓勵家長主動參與;邀請優(yōu)秀學生家長代表分享育兒妙招;及時為家長解疑,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
通過以上辦法,著力建立起和諧的家校教育協(xié)同機制,致力于“雙減”政策在家長層面入腦入心,進一步暢通家校交流渠道。
拉近距離,開設適合的家長自主課程
2022年春季學期,學校組織各班開展家長自主課程活動。當在班上安排此項活動時,學生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都為自己的家長報名,最后選中熊同學家長。當晚與熊同學的爸爸電話溝通時,他異常激動,爽快地答應了。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憂慮:孩子們感興趣的課外知識是什么?一節(jié)課該如何去組織和設計教學流程呢?我耐心地和他分析三年級孩子的興趣特點,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幫助他了解教師是如何精心備課和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讓他信心滿滿地準備課程。
家長自主課程前夕,熊同學的爸爸抱著一箱準備好的學具,早早地出現在教室門口。他為孩子們帶來的課程是《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動力組合》,課堂效果非常好,孩子們完全沉浸其中。整節(jié)課中,作為班主任的我還扮演了學生、攝影師、思考者等角色。后來,熊同學的爸爸興奮地與我分享感受:為了讓課堂上的演示實驗成功,他在家里和孩子合作操練多次,也失敗了多次。面對每一次失敗,孩子都會和他一起分析原因,這既讓他深刻地體會到老師平時上課的艱辛,又讓他走近了孩子,并與全班師生一同體驗“雙減”課堂。
課后,我及時將全班學生的課堂表現視頻分享到班級群里,很多家長開始主動報名參與后期的家長自主課程。通過家長進課堂實踐活動,孩子們拓寬了學習視野,家長也更深入地了解與體驗學校的“雙減”行動,拉近了家長與教師、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有效促進了和諧家校關系的構建和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共情體驗,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科作業(yè)和家庭實踐作業(yè)
如何做到學生作業(yè)減量而不減質?這就要求教師設計作業(yè)時要著重在“實”“精”“趣”上下功夫,注重引導學生實踐和思考,體現多樣化、生活化,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如,在平時的作業(yè)設計上,或讓學生變成詩人、畫家與哲學家,或通過回顧、思考和梳理,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在提升學習力的過程中享受親情之樂。
結合四年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嘗試設計了以下家庭實踐作業(yè),深受學生喜愛。
“古詩配畫”。學習古詩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自己動手配上相應圖畫,把自己體會到的詩的意境變成鮮活的畫面,讓濃濃的詩情躍然紙上。
“手工小達人”。學習口語交際后,讓學生回家制作自己喜歡的手工作品,并和父母說一說制作的過程,學會用“首先、再、接著、然后、最后”等連接詞,讓學生樂于動手,樂于表達。
“我是觀察員”。在學習習作“寫觀察日記”時,讓學生觀察自己喜歡的植物或動物,記錄它們發(fā)生的變化,拍攝圖片或是配上形象生動的繪畫,完成后裝訂成冊,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學習。
“我是小詩人”。在現代詩歌單元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通過收集、創(chuàng)作現代詩歌,更多地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小組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
結合學校節(jié)氣課程,適時給學生推薦節(jié)氣作業(yè),讓學生了解節(jié)氣文化,制作節(jié)氣書簽,記錄節(jié)氣變化等。遵循學生的興趣愛好,布置一系列有意思的勞動、閱讀、體育、自然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作業(yè)等,讓學生在家中進行各方面的學習和鍛煉,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在班級群里曬一曬與孩子一起活動的視頻或照片,體會共同成長的幸福。
針對班級中個別特殊孩子,采取電話、面談、家長會、班級群等溝通形式,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狀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利用周末進行家訪,到學生家中指導作業(yè),與家長一起探討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改善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雙減”之下,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引導家長履行好家庭教育義務,共同為學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形成家校教育共同體,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家校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育人新樣態(tài)。
責任編輯/楊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