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提出的新名詞,該任務群貫穿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滲透在其他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中,這一重大改變體現(xiàn)了我國對媒介教育的重視,同時也反映了媒介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梢?,跨媒介是語文課堂的學習內(nèi)容,也是貫穿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理念,尤其對語文寫作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的寫作困境,從寫作的素材、訓練、評價及成果四個方面探析跨媒介的作用,推動跨媒介全面滲透高中語文寫作課堂的步伐,有效地解決高中生聞“寫”色變的局面。
一、擴展寫作素材,練就一雙排沙簡金的“慧眼”
新課標必修課程學習要求中提出,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多媒介獲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閱讀和表達的能力。因此,擴展寫作素材時,不能僅僅重視知識文本的閱讀,而是要著眼于“跨媒介”的應用,致力于紀實性的視頻。相比較文本,視頻將圖片、聲音、文字結(jié)合在一起,在有限的時間傳達豐富的信息,加深學生對素材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依據(jù)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筆者提出兩點建議,具體如下。
(一)架起“教材文本”與“寫作任務”的連心橋
以讀促寫,是現(xiàn)今一線語文教師較為常用的教學方式,其應用的效果通常不甚理想,“教材選文”與“寫作任務”之間存在鴻溝。為此,“跨媒介”滲透于寫作素養(yǎng)的關鍵就在于利用“跨媒介”的關聯(lián)性,架一座聯(lián)通“教材文本”與“寫作任務”的連心橋,讓學生從“讀”經(jīng)驗與收獲看向“寫”的任務,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思考、探討的有效性。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019版)第一單元以“青春激揚”為人文主題,編排了《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百合花》《峨日朵雪峰之測》及《致云雀》五篇詩歌,寫作任務為“寫詩歌”,對照教材所選的五篇詩歌發(fā)現(xiàn),每一篇詩歌都有特定的時代背景,使詩歌擁有生命與感染力。教材所選詩歌的時代與學生的生活時代相隔深遠,僅僅憑借言簡意賅的文字敘述詩歌的時代背景,學生難于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禁錮,將詩歌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全方位的理解,難以深刻地體會詩歌的藝術性,對寫詩歌也倍覺困難。面對“詩歌”與“寫詩歌”之間的鴻溝,教師并未寄希望于抽象與枯燥的文字,而是將目光投向于“跨媒介”,利用新媒介——多媒體,播放教師依據(jù)學情與任務需求二次創(chuàng)作而來的《建偉業(yè)》,引領學生以“視頻”為媒介穿越歷史,使學生化身成為選文時代的“人”,有感而發(fā)地創(chuàng)作詩歌,范例如下。
盛世,硝煙
他們在硝煙中奮戰(zhàn)
我們在盛世里耕讀
他們的青春
我們的芳華
……
鑒于此,每周的周記中讓學生觀看相關的紀錄片等視頻,與課內(nèi)教學內(nèi)容相輔相成,指導學生形成“讀—看—寫”的周記練筆形式,拓展學生的寫作素材。
(二)念好“文字材料”與“視頻資料”的聯(lián)字經(jīng)
對比來講,文字對于“心”的沖擊力較弱于視頻,所以日常的寫作命題要適當?shù)剡\用相關的媒介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地利用各種新媒介,將集圖片、聲音、音樂于一身的視頻融入教學,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感官浸潤學生,促使學生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寫作素材。在考試中受條件所限,作文的題目是文本形式,但是在日常的寫作訓練中,寫作命題有更寬廣的空間。高中生比較畏懼寫作,難以動筆,或者下筆空泛,部分原因是一些學生未能充分解讀文字材料中的寫作信息,尤其是寫作具有特定背景的時候。雖然寫作能力和思考的意識是需要長期鍛煉的,也應該是寫作教學要攻克的要點,但是在日常的寫作訓練中,充分利用媒介資源,補充寫作的背景材料,勢必會減少學生寫作的畏難心理,也能聚焦寫作主題。例如,2020年八省聯(lián)考的作文是圍繞“抗美援朝”的“銘記歷史,迎接挑戰(zhàn)”主題征文活動,一些學生對抗美援朝的認識局限于歷史書,但是對其鮮活感人的精神缺少共情。在日常的寫作訓練中將命題改為“文字+視頻”的形式,雙管齊下,補充適當?shù)囊曨l音像,如補充2020年感動中國中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上將的視頻資料。寫作訓練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這些寶貴的音像資料的使用有助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也有助于學生深入地思考。
二、推動寫作訓練,構建一個條理清晰的“寶庫”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對“教學建議”提出了具體化的要求: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整合課堂教學,促進知識的遷移與應用。依據(jù)高中階段的學生認知特征組織開展寫作訓練時,教師無須著眼于復雜華麗,而是要致力于真實性與針對性,營造出具有較強感染力的寫作氛圍,讓學生從“雜亂無章”轉(zhuǎn)向為“條理清晰”。通過研析教材發(fā)現(xiàn),新教材在寫作編排中出現(xiàn)跨媒介寫作任務,體現(xiàn)了信息時代語文的與時俱進,對寫作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在跨媒介寫作的影響下,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的雙線模式為引導,充分利用信息社會中豐富的媒介形式,實現(xiàn)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學生應嘗試將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介相結(jié)合進行寫作”目標。
高一語文必修上次(2019版)第七單元以“自然情懷”為人文主題,編排了《故都得秋》《我與地壇》《赤壁賦》《荷塘月色》及《登泰山記》五篇文章,該單元的寫作任務則為“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對照教材的單元學習任務發(fā)現(xiàn),景與情在寫作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讀者產(chǎn)生心靈觸動與情感共鳴的“催化劑”。通過調(diào)查得知,面對“如何做到情景交融”這一寫作任務時,大多數(shù)高中師能找到具有特性的自然景物,但卻難以精準地把握內(nèi)心的情感,甚至偏激地認為“情與精根本無法融合”。為此,教師并未單刀直入,而是言簡意賅地提出“情景交融”的兩種情況:1.觸景生情,情因景生;2.因情寫景,借景抒情,立足于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情感氛圍,使學生從“山重水復疑無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比而言,“景”較為直觀,對高中生來講難度較低,因而教師提出由具象到抽象的進階式“問題串”如下。
問題1:日常生活中,你身邊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問題2:看到讓你駐足的景,你有拍攝照片或者視頻嗎?
問題3:以心靈觸動為線,將日常拍攝的照片或者視頻制作成為小視頻,并配上字幕。
上述三個問題,水到渠成地引領學生從“傳統(tǒng)媒介”走向“新媒介”再到“跨媒介”,很大程度上避免“跨媒介”滲透于寫作教學訓練環(huán)節(jié)淪為一個“口號”,更重要的是,“問題1”拋出“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橄欖枝——看向身邊生活之中的“景”,使學生認知到“素材原就在那里,缺少的則是一雙慧眼”,點撥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問題2”帶領學生再次回到初見“景”的情境,讓學生拿出手機或者相機拍下景色,促使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觸動,孕育出“提筆”的欲望,同時悄然地推動“跨媒介”走進來,并提供走向深處的“契機”;“問題3”指出內(nèi)心觸動從“無形”到“現(xiàn)身”的途徑——字幕,讓學生意識到“情景交融”并非僅能依據(jù)文字,而是可以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媒介達成的。至此,絕大部分學生找到“景”與“情”交融的媒介——人心,更重要的是,“跨媒介”與“寫作訓練”的有機結(jié)合,充分發(fā)揮了“跨媒介”對寫作的推動作用。
三、創(chuàng)新寫作評價,筑就一條各抒己見的“通道”
在寫作教學中,傳統(tǒng)的寫作評價是以教師為主的單向評價,而如今各種便捷的應用軟件為多元評價提供了技術支撐。在當下社會中,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在青少年中高度普及,而如今的網(wǎng)課教學也見證了青少年電子產(chǎn)品的普遍性。寫作評價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jù)需要有選擇地應用一些軟件或者平臺,實現(xiàn)寫作評價的多元化。借助一些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以線上投票或平臺打分、留言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破單向評價的束縛,增加寫作的交流互動,促進“以評促寫”,提高學生寫作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統(tǒng)來講,“跨媒介”滲透于寫作教學的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始終貫徹“過程”與“結(jié)果”,“自評”與“他評”的有機結(jié)合,筑就一條各抒己見的“通道”,規(guī)避評價“上不達‘師聽,下不達‘同伴聽的”的尷尬。
高一語文下冊(2019版)的第五單元以“抱負與使命”為人文主題,編排了《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諫逐客書》及《與妻書》三篇文本,該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寫演講稿,對照教材的“寫演講稿”發(fā)現(xiàn),聽眾的期待與接受能力就是確定演講稿話題的重要依據(jù)。為此,教師著眼于“跨媒介”的聯(lián)動性,設計了“線上投稿”“線下比賽”兩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如下。
(一)線上投稿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不再受制于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因而立足于演講稿話題的確定依據(jù):聽眾的期待與接受能力,教師不再局限于“面對面”溝通,而是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共享文檔”的形式,組織學生線上投稿,且借助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對學生匿名投票的結(jié)果進行客觀地分析,精準地捕獲“聽眾”的期待,了解“聽眾”的接受能力。這里值得關注的就是,學生投票的過程便是評價的過程,且該評價是自覺主動進行的,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根據(jù)客觀、真實的數(shù)據(jù)看清每個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為后續(xù)寫作教學提供清晰、個性化的方向。
(二)線下比賽
通過線上投票選出的優(yōu)秀作品,也并不是完美的,因而教師結(jié)合選出的優(yōu)秀作品,組織班級學生開展線下演講比賽,讓學生從“表”及“內(nèi)”的評價作品,使學生從“作品”中延伸出“見解”,并主動地張口“說”、動腦“思”,歷經(jīng)意見從“各異”到“歸一”的過程,引領學生認識到:評價并非一味地接受,而是思辨中生新,達成以“評”促“思”、以“評”促“寫”。上述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能夠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學生看到他人的“優(yōu)”,反思自身的“缺”,確定個性化的努力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聯(lián)合“過程”與“結(jié)果”給予學生客觀又真實的評價,即保護學生“寫”的自信心,又指出學生“寫”的努力方向。
四、展示寫作成果,注入一份化差為優(yōu)的“信念”
在寫作教學中,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偏重學生的寫和教師的改,而不重視寫作成果的物化與展示。如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儲存都非常方便。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很多種方式展示寫作成果,而寫作成果的展示也是寫作交流的延續(xù),將擴大寫作的影響,增強學生寫作的興趣和信心。寫作成果的物化為師生貯存了寫作資源庫,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具有紀念意義。在寫作任務中,教師可以將一些專題的作品用共享文檔的形式收集起來,編輯成冊,作為一個學期或?qū)W年的寫作資源庫,用寫作資源庫中鮮活、翔實的案例豐富自己的寫作教學,提高寫作教學的針對性。而學生也可以自己一學期或一年的寫作練習以電子文檔儲存起來,或者做成電子書,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也是一份成長的紀念。
高一語文上冊(2019版)的第三單元以“生命的詩意”為人文主題,編排了《短歌行》《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念奴嬌·赤壁懷古》《歸園田居(其一)》《琵琶行并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聲聲慢(尋尋覓覓)》八篇文本,該單元的寫作任務就是寫文學短評,對照教材發(fā)現(xiàn),“讀”作品、聚焦“微”依次是寫文學短評的兩環(huán)節(jié)。面對高中生“讀不懂”“難聚焦”的問題,教師并未機械地貫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就教材選文寫短評,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讀懂”的唐詩宋詞,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作品教師未能采用半封閉式的“師評”,而是利用???、班級群、APP等,讓學生的成果展示于“眾”,使每個學生身兼“創(chuàng)作者”與“評價者”兩種身份,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注入從“寫不好”轉(zhuǎn)向為“妙筆生花”的信念。
綜上所述,將“跨媒介”教學理念滲透到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必要的,但具體的設計與實施中,教師要結(jié)合寫作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現(xiàn)有問題,找到“跨媒介”走進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入口,推動“跨媒介”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jié)合。素材方面,強調(diào)在寫作任務設計與寫作命題中充分利用媒介資源;跨媒介寫作方面,注重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多種媒介形式;評價方面,借助應用軟件,注重評價的多元性;成果展示方面,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物化寫作成果,重視成果的多樣化展示。在寫作教學的各個階段充分發(fā)揮多媒介的優(yōu)勢,增強學生寫作的熱情、信心與成就感,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跨媒介的優(yōu)勢,將“跨媒介”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擴展寫作素材、跨媒介寫作、創(chuàng)新寫作評價與展示寫作成果的過程中,改善寫作教學的面貌,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和針對性,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與成就感,提高學生的綜合寫作水平。
注: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實踐”(課題立項批號:FJJKXB20-734)研究成果。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