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學生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高標準、新要求,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基礎歷史知識,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也需要不斷做出改進,用更貼近學生為人處世方面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給予學生更多感受人文歷史的機會,了解歷史發(fā)展進程以及那些在歷史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用這些人物的事跡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促進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深入思考良好思想品德的作用或意義,成功實現(xiàn)德育的滲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人處世技巧對個人成長以及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也使學生在今后學習與生活中始終注意提升個人素養(yǎng)。接下來,筆者將從多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現(xiàn)德育滲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一、在初中歷史中滲透德育的意義
歷史是一門總結與記錄過去重要事件的學科,通過學習歷史知識,我們能從過去人類文明發(fā)展重要事件中不斷總結并發(fā)現(xiàn)歷史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而大部分歷史都是由人引起并推動發(fā)生的,所以我們在學習歷史時,也要善于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結合思想品德相關內容深入思考,積極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生活中找尋全新的歷史結構。只有教師不斷從學習中感受歷史發(fā)生的來龍去脈,才能真正豐富歷史學科的知識性以及引起對當前人類生活方式的思考。當學生了解浩如煙海的歷史事件以后,對人文社會的認知自然也更為深切,當他們在生活中真正經(jīng)歷一些大事件或者身處動蕩時,也能迅速結合所學歷史知識與當前時代背景,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行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會學生從歷史發(fā)展中找尋更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律,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二、在初中歷史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措施
(一)嘗試滲透德育,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在中國各個重大歷史節(jié)點站出來的偉大人物,用他們感人的事跡激勵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教師在嘗試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時,可以舉例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成功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詳細介紹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為中華民族做出偉大貢獻的史實資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成功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的感染,慢慢用歷史知識教導學生應用什么樣的姿態(tài)繼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今后的生活與學習中,學生才能始終保持對國家深沉的愛,發(fā)奮圖強,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盡一份力。
比如,教師為學生介紹西漢歷史時,就一定會提到西漢名將霍去病,霍去病出生于公元前140年,作為名將衛(wèi)青的外甥,他在西漢中期多次跟匈奴交戰(zhàn),并創(chuàng)下了“兩出定襄、三征河西、直搗漠北,使匈奴遠遁瀚海,而漠南無王庭”的傲人戰(zhàn)績,也正因為他留下了如此耀眼的戰(zhàn)績,霍去病留下“封狼居胥”的傳奇佳話,一直為后人所稱道。教師在給學生介紹霍去病傳奇的一生時,可以將西漢時期的相關歷史知識穿插其中,讓學生在驚嘆于霍去病將軍赫赫戰(zhàn)功的同時,也對西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引導,讓他們學習霍去病將軍那種保家衛(wèi)國,愿意在國家動蕩時挺身而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偉大品格。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好地實現(xiàn)了德育滲透,讓學生能從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語句中體會到個人對國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嘗試滲透德育,結合鮮活歷史人物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就有了燦爛的青銅文明。另外,萬里長城、直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以及精妙絕倫的唐詩、宋詞、元曲等,這些都是支撐我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飽含信心的來源,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幫助中國始終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巔,讓中國人民在世界上都能保持一種強大的自信與自豪。而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中國產(chǎn)生濃厚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不斷研究將中國當前國情與中國發(fā)展歷史結合起來的全新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能在新時代依舊保持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強大競爭力。
教師可以結合古今名人的一些名言警句開展德育。比如,孟子曾經(jīng)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边@就是一種始終在世間保持自己人格獨立與正直的高尚情操,而周總理也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警醒了近代那些飽受欺凌而無力反抗的同胞們,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給自己立下遠大抱負,既要為了自己也要為了中華民族而不斷努力提升自我,擁有更強的實力。這些鮮活的歷史人物不僅在他們的年代起到了重要的歷史推動作用,他們偉大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對我們的思想品德有著深遠的影響,是能給人奮進力量的優(yōu)秀榜樣,能與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
(三)嘗試滲透德育,引導自主探究總結
中國的近代史可謂是多災多難,更是中國人民永遠無法忘卻的屈辱,但即使是在那樣的時代,中國人民依舊保持著強大的韌性,在各路愛國主義人士的帶領與指導下,無數(shù)名人志士為了中國光明的未來奉獻生命,為和平年代做出杰出貢獻。學生在學習歷史相關知識時,不僅要牢記歷史發(fā)展關鍵節(jié)點、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學習經(jīng)驗、教訓,更要將那些為了促進中國偉大復興的人們牢記于心,主動用歷史人物的一言一行要求自我,強健個人心靈,逐漸培養(yǎng)出崇高的氣節(jié)與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成功實現(xiàn)德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唐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中最為璀璨的一段歷史,但無論是多么強大的朝代,即便是當今為人所懷念的“大唐盛世”,歷經(jīng)多年歲月,依舊衰落滅亡。在學習這段歷史時,教師既要幫助學生理清唐朝時期的政治制度、人們的勞作方式、人才選拔制度等,又要帶領學生共同探究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結合唐朝發(fā)展歷史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是唐朝后期發(fā)生的“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一蹶不振,最終走向滅亡。還有的學生認為是皇帝對于宦官、后宮管理不當導致的……在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告訴學生任何事物的發(fā)展要想長期保持興盛,都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專注、謙虛的心態(tài),始終保持學習與研究的良好習慣。
(四)嘗試滲透德育,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
所謂道德行為是在有一定道德認知的情況下所采取的行動,它是一個人道德的體現(xiàn),是在道德情境中通過自我道德的認知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具體動作。學生的所作所為,充分體現(xiàn)了其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用教育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引導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
比如,譚嗣同在變法失敗時,面對捕殺他選擇了犧牲自我,同樣的,鄧世昌在軍艦沉沒后也沒有選擇獨自逃生,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來祭奠國家等。這些都是在教學中能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材料,在歷史教學中,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能讓學生了解到之所以這些英雄人物被人們世代歌頌,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情操,他們的行為是令人敬佩的,能讓學生將這些知識折射到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當面對困境或者對自己的道德底線提出挑戰(zhàn)時,能有正確的選擇,做出正確的行為。教師要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讓學生將自己現(xiàn)實中的行為與課堂中所學的先進人物的行為相結合,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在積累扎實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會正確地做人做事。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上做出改進,試著將思想品德教育策略與歷史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深入探究的興趣,并在探究活動中始終讓學生擁有更多學習積極性,從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中感受崇高的思想品德起到的巨大作用,在今后也始終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完美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成長為具有奮進力量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