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輝
新課程改革吹響了地理教學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號角,也有效激發(fā)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質量追求與價值訴求。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推動下,教師紛紛對地理課堂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積極探尋高中生喜愛的教學方式與信息載體。教師是地理課堂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因此,應立足新課程改革理念,積極對地理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與利用,并借助一些較為新穎的教學方法助力地理課堂對課程資源的大力開發(fā)與高效應用,為高中生輸送更多、更好的課程信息。
一、借助電化教學直觀展示教材
電化教學是以網(wǎng)絡技術、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為科技支撐的教學模式,能夠借助聲、光、電三維表現(xiàn)元素對高中生形成感官刺激,提供多種直觀認知途徑,能夠使高中生留下深刻的認知印記。因此,教師可以立足新課改理念,借助多媒體設備對地理課程資源進行直觀化、虛擬化、電子化展示,減弱高中生的認知難度與理解難度,使高中生的高效認知成為可能,同時能開發(fā)課程資源的應用價值。
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為例:
對高中生而言,“地球的運動”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因而對于一些空間立體感較弱的女生而言,根本無法在頭腦中想象出地球既“自轉”又“公轉”的動態(tài)畫面,自然難以理解教師在此基礎上的知識講解與視野拓寬。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讓高中生看見地球既“自轉”又“公轉”的動畫版展示圖,借助強烈的感官刺激與認知體驗幫助高中生在頭腦中“入駐”一個“地球雙轉動態(tài)圖”,幫助高中生解決認知困難,提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效率。
二、借助對分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對分教學是教師先進行粗略的知識講解,幫助高中生初步感知課程資源,然后再由高中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以加深對課程資源的認知程度,最后教師再將自己的主觀認知與高中生的認知結果進行整合、小結。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對分教學對課程資源進行三次循序漸進的探究,以此實現(xiàn)高中生對課程資源的三次主體感知,進而實現(xiàn)對地理課程資源的高效開發(fā)與科學應用。
以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三節(jié)“大氣環(huán)境”為例:教師可以為高中生展示地球上的“大氣環(huán)境”帶狀圖,并言簡意賅地解釋對流層的大氣變化、熱力環(huán)流與大氣運動、氣壓帶與風帶分布圖、全球季風環(huán)流圖、天氣系統(tǒng)的成因與影響等教材內(nèi)容,幫助高中生對“大氣環(huán)境”擁有大體上的初步認識。然后,教師要讓高中生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再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自己對“大氣環(huán)境”的個人感知結果。最后,教師要帶領高中生攻克熱力環(huán)流與大氣運動、季風成因這兩個教學難點,實現(xiàn)高中生對課程資源認知效果的提升。
三、借助支架教學助力主體認知
支架式教學是指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選取高中生需要面對與解決的教學難點,并對其進行攻克,將教學難點轉變?yōu)榻虒W支點,幫助高中生對其他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推動高中生成為地理課堂的認知主人。因此,教師可以開展支架式教學,及時清理高中生課堂認知過程中的前進障礙,使高中生獨立自主地對課程資源開展主體認知與合作學習成為可能。
以湘教版必修Ⅰ第四章第四節(jié)“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為例:在“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節(ji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幫助高中生攻克“我國水災頻發(fā)的根源與應對”這部分重點內(nèi)容與難點內(nèi)容,以此為支點助力高中生對其他較為淺易的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這樣高中生就會立足“我國水災頻發(fā)的根源與應對”這一參照案例去探究其他地方的自然災害及其防治策略。因此,教師的示范性講解為高中生的課程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支點,可以幫助高中生學習更多的課程資源。
綜上所述,地理課程資源是高中生積累知識、拓寬視野、增長才干的重要信息來源,是高中生地理認知、合作探究與科學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輔助。因此,教師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思想,積極借助電化教學、對分教學與支架教學三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模式針對地理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與應用,力求在高中生與課程資源之間架構起一個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的信息通道,助力高中生的信息獲取、信息解讀、信息處理,促進高中生科學、全面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利丹,任慧源.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新課改實施建議:以陜西省延安中學為例[J].地理教育,2019(S1):22-23.
[2]唐玉法.核心素養(yǎng)指引下高中地理新課改的“三思而后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9):76-77.
[3]袁勇.瀘縣高中地理新課改中的問題、對策及反思[J].中學教學參考,2013(2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