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南千佛山西盤山路唐槐亭之上的轉(zhuǎn)折處,有一處雙柱單樓式牌坊,為清道光二十五年歷城知縣葉圭書建造。葉圭書,河北滄州人,在道光、咸豐年間曾兩任歷城知縣,后任山東按察使,官至三品。坊正面題額“齊煙九點”,瀟灑挺秀,為葉圭書所書。另一面題字為“仰觀俯察”,是借用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句而來,字是由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中摹寫勾勒放大的。牌坊位于千佛山半腰,故仰可觀蒼穹之宏偉,俯可察萬物之欣榮,與“齊煙九點”題額相得益彰。
濟南在唐代稱為齊州,“齊煙九點”指的就是匡山、粟山、(北)馬鞍山、藥山、標(biāo)山、鳳凰山、鵲山、華山(見題圖)和臥牛山共九座山頭,順序是從西到東依次排列。即使是實指九座山頭,各時期人們所指也不同,如清朝郝植恭在《游匡山記》中就與常人所述不同:“自鵲、華而外,如歷山、鮑山、崛山、粟山、藥山、標(biāo)山、匡山之屬,蜿蜒起伏,如兒孫環(huán)列,所謂‘齊州九點煙也”。這些山頭,或綠秀峻拔,或碧如屏風(fēng),或巍然盤陀,或嵐煙繚繞。青翠的山峰,山勢各異,云霧潤蒸,縹縹緲緲,如清水芙蓉、如鳳凰展翅、如鳥雀飛翔、如青牛伏臥……像是齊煙九點一般,很是形象,甚有詩意。
這些山的名字,有些是以其肖形的事物命名的。如匡山,原名筐山,據(jù)《山東通志》載:“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币蚨鸥浝畎自娭杏小翱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的句子,有人便在山上修祠立碑,標(biāo)之曰“太白讀書處”,并將山名改為匡山;粟山,取“滄海一粟”之“粟”名之,形容其微小如同沙礫;馬鞍山,其狀中凹,形同馬鞍,一大一小兩個山頭呈圓形,連在一起,故又名“日月輪山”,這里曾為古戰(zhàn)場,齊晉“鞌(鞍)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標(biāo)山的兩個山頭,就似煙波浩渺的湖水之中的標(biāo)尺。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在《標(biāo)山記》這樣形容:“蓋土人以旁無他山,惟此若標(biāo)可望,故以名之”;華不注山(華山)則更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骨朵兒。
(綜合搜狐、濟南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