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綺,江思穎
[摘要]“詩與遠方”之所以成為人們的渴望,是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詩性是“人”突破有限,向往無限的一種超越性本能,詩意是人的詩性生命體驗到的意義、價值和夢想。意象是詩意的載體,意象傳播的實質是詩性傳播。意象中包含的意境具有“合乎自然”“鄰于理想”兩個重要維度,在原則和目標上把握了傳播的起點、結構和導向,有效控制了傳播意圖,更利于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意象傳播有限中蘊含無限,開放中有約束,形象生動,以在場之物召喚不在場之物,通過意會感知,傳播者和接受者在意象流通中意識到自我、自然和自由的同一性,在意象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的互動中活潑交流,“神用象通”,春風化雨,在詩意中抵達傳播的最高境界,值得孜孜以求。
[關鍵詞]意象傳播;意會感知;意義空間
[中圖分類號]E750.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22)04—0154—07
ADiscussionon“ImageTransmission”
SONGXiangqi,JIANGSiying
(Collegeof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06,China)
Abstract:“Poetryandthedistance”hasbecomepeoplesdesirebecausehumanlifeislimited.Poetryisatranscendenceinstinctthat“man”breaksthroughfinitenessandyearningforinfinity.Poetryisthemeaning,value,anddreamexperiencedbyhumanspoeticlife.Imageryisthecarrierofpoetry,andtheessenceofimagerypropagationispoeticpropagation.Theartisticconceptioncontainedintheimagehastwoimportantdimensionsof“inaccordancewithnature”and“adjacenttoideal”.Itgraspsthestartingpoint,frameandguidanceofcommunicationinprincipleandgoal,effectivelycontrolstheintentionofcommunication,andismoreconduciveto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people.Thelimitedspreadofimagerycontainsinfinity,andtheopennesshasconstraints,andtheimageisvivid.Thepresenceofobjectssummonstheabsent,thecommunicatorandthereceiverrealizetheidentityofself,nature,andfreedominthecirculationoftheimage.Livelyexchangesintheinteractionofimagecreationandre-creation,“Godusesimagecommunication”,springbreezetransformingrain,reachthehigheststateofcommunicationinpoetry,itisworthyofdiligence.
Keywords:imagetransmission;perceptionandperception;openmeaningspace
在中國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中,意象是關鍵詞,其確切的界定應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達人的詩性生命體驗。[1]《周易·系辭》以“立象盡意”擺脫了原始神話意象的背景,從哲學角度奠定了“象”在中國文化構建與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傳者以“象”達意,受者以“象”解意,尤以中國古代詩歌意象傳播最為直觀。“明月、西窗、楊柳、鴻雁”等經典詩歌意象,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逐漸沉淀為具有普遍性的、固定性的文化基因,至今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影視中出現明月千里、山雨欲來、望穿秋水等場景時,大家都心領神會,各自體驗既有共性又各不相同。有限之象召喚出“象外之象”,重生出若干“境外之境”。每次欣賞都是一次解碼、闡釋的傳播之旅。意象作為意義流通的中介,具有符號的媒介功能,在長期文化實踐中早已被證明是極具傳播活性的“觸點”。目前學界研究了“意象”在文學、影視、戲曲、旅游、建筑等多個領域中的傳播應用,從不同角度探索了意象的傳播,肯定了意象的傳播價值。鮮有學者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面,將意象傳播視為中國特色的傳播方法進行專門論述。筆者從意象傳播現象入手,試圖總結意象傳播的規(guī)律,探析意象傳播的優(yōu)勢、運行方法,為建構當代傳播的中國方案服務。
一“意象傳播”的提出
中國古人以“觀物取象”等方式展現世間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以象表意”的象形漢字。“象”是中國早期文化記錄與傳播的主要方式,“言象互動”傳統(tǒng)在中國文化傳播中源遠流長。《周易》中《系辭》篇對言、象的表意功能有集中論述:“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盵2]這句話不僅肯定了“象”可以作為符號載體傳遞意義,還認為“象”能表達“言”所不能表達的“圣人之意”。
(一)從“言、象、意”到意象
“言象互動”旨在有效達“意”,三國時期王弼在《周易》的詮釋中對“言、象、意”三者的關系進行了更加明確的闡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盵3]王弼指出以“象”觀“意”是透徹理解“意”的最佳途徑,“言”是表現“象”最佳的形式。此時,“意”“象”二字還未并用,“象”作為傳播的文化符號,已然在中國文化建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傲⑾蟊M意”“著言明象”即傳播學中的編碼環(huán)節(jié),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主要內容。
考察中國文化傳播的脈絡,發(fā)現言、意、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進程中始終充當重要角色,意大利學者維柯認為原始人由于推理能力弱、想象力強,主要借助手勢、象形符號等形象認識世界,其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特征,中國文化是感悟文化,較完整地保留了這一特質。漢代王充在《論衡·亂龍篇》中首次使用“意象”一詞:“夫畫布為熊麋之象,名布為侯,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盵4]按約定俗成之意,把熊糜之象視為象征諸侯權威的符號。劉勰則進一步將“意象”運用在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上:“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盵5]認為意象是創(chuàng)作者主觀精神的投射,并通過意象營造表達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萬千溝壑”。劉勰站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闡明了意象是闡發(fā)創(chuàng)作者文思的主要手段,“假象盡辭,敷陳其志”[6]即立象盡意,這里的象、辭是使用語言符號為媒介構成的文本意象;意(志)則是傳播者的文心、詩心,也是叔本華意義上的生命意志、欲望和理性的載體。通過意象營造,抽象的思想情感被賦形,得以傳達,劉勰揭示了文學意象編碼的原理。
站在接受者立場上,可以進一步揭示意象解碼的原理:意象通過物象的排列組合把編碼者詩性生命體驗對象化,“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7]。編碼者用語言文字媒介符號把自己對詩性生命的認識,編碼成意象,形成文本;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都在尋求“自我同一性”,意象的詩意組合觸動受眾的詩性本能,促使解碼者自我求異、自我定位、自我升華、自我價值的肯定等,從俗世轉向生命本真,在意象中逐漸返回生命的本原——自然。在自然中,一切生命異質同構,內在神理相通。意象使傳播和接受雙方驀然發(fā)現自我、自然、自由的同一性,在詩意中心心相印,達到天人合一。這是文學經典長盛不衰的奧秘,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
(二)從意象到意象傳播
卡西爾在《人論》中說,人是符號的動物,符號是一種象征物、意義載體,指稱和代表其他事物,承載著交流雙方意會的信息?!胺柺强梢宰g成意義的傳播要素?!盵8]意象作為意義傳遞的載體,具有與符號相同的傳播功能,但意象是特殊的符號。意象原本是詩學術語,指詩人創(chuàng)造的詩性符號,是詩性生命體驗的對象化表達,能虛實相生,動態(tài)產生新的理想、意義;意象由“實”入“虛”,“象”的實體性被模糊,傳者和受者在“象”的交流中都有主觀能動性,雙方的生命意志碰撞、演化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無限意味的“象外之象”。與一般符號意義傳遞不同的是,“意象”傳遞的意義不再是平面化的、精確化的表達,而是模糊化、立體化、多向度的意義闡釋。意象是符號的縱深表達,本質是詩性符號,其能指與所指并非一一映射,因主體情志的再創(chuàng)造,作為有機整體而充滿藝術張力,在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形成開放性的意義生產空間。
“意象”經過千百年的衍化已逐漸成為中國詩學的“詩性生命本體”[9],意象傳播是傳播藝術化的境界;一切藝術的本質都是詩,傳播藝術當然也離不開詩性。什么是詩性?這得從人性來分析,“人”總是在現實性中向往著可能性,向往著更理想的生活,人的二重性是人性重要內涵之一?!叭恕钡纳怯邢薜?,詩性是“人”突破有限,向往無限可能性的超越性本能。人類正是在傳播和接受中,塑造人性,提升人性,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伴隨信息化浪潮以及網絡傳播的飛速發(fā)展,受眾的主體地位愈加凸顯。從受眾心理出發(fā)的“意象傳播”更能春風化雨,以有限抵達無限,潤物無聲。提出意象傳播的概念,其實是強調詩性傳播的重要性,倡導重視傳播藝術化,旨在把傳播內容當成審美對象,更好地應用意象思維,精耕細作,提升傳播效果。
簡言之,意象傳播是指編碼者以詩性生命體驗原始信息,以詩性思維進行藝術化編碼、塑造、加工,形成文字、圖像、聲音、畫面等文本意象。這個詩性傳播過程突破有限,趨于無限。作為編碼成果的意象是包含編碼者詩性生命體驗的表達藝術,是“人類的喉舌”。意象文本進入信息傳播渠道后,受眾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依據文本提示在內心重新生發(fā)、闡釋,以達到和編碼者詩性生命體驗相互溝通的傳播效果。編碼者與解碼者的生命體驗在意象中相互交流、升華,獲得境界提升、自我確認、價值認同和精神皈依,抵達萬有相通的精神家園,這是傳播的最高境界。
原始意象是先民們最初睜眼認識世界看到的物象、場景和生態(tài),“每一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來說始終遵循同樣的路線”[10]?!叭恕币坏┗氐狡瘘c,回到大自然,瞬間直接把握原初意義,一觸即通。由于聚焦人類共同生活場景,中外解碼者都感同身受、心領神會,有效傳播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三)意象傳播是詩性傳播
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傳播活動是意義產制和流通的過程,[11]而意義的傳遞和接受則是依靠符號這個中間載體進行的。意象作為詩性符號,以極富張力的表意結構在中國文化傳播層面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不同民族生存環(huán)境、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同,人類符號演進過程中分化出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中國文化以超語言的“道”為核心,形成了尚感悟、重直觀的“言象互動”符號系統(tǒng);西方文化則圍繞可言說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形成了尚理性、重思辨的語言符號邏輯系統(tǒng)。意象與西方概念中的符號有交集,“象與意的組合形式與西方學術話語中的能指與所指具有相似性”[12]。意象是一種寓意豐富的詩性符號,意象的多解和動態(tài)總是與特定的情境聯系在一起,使這個古老范疇從不落伍。編碼者以詩性生命潛入生活,抽象、概括、提取能引發(fā)共鳴的符碼,創(chuàng)造、加工、組合成意象文本。在這個意象構建的象征世界里,受眾結合自己的經驗,找到人生參照系,心領神會,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天人合一”的產物,傳播和接受雙方處于原始的“同類感”中,從根本上超越了人己關系的外在性,先天、樸素、自然具有悲天憫人的“高格”,王國維說“有高格自有名句”,有名句自有傳播效果。一般社會、政治、道德傳播是主客關系模式,停留在“應該”、區(qū)分人己的領域,只能理解重復的、共同的東西,是“規(guī)格”。意象傳播的“高格”比一般傳播的“規(guī)格”更有境界,具有動態(tài)性、審美性、生成性、無限性。這就是意象傳播的詩性特質。
二意象傳播的優(yōu)勢
在接受美學視野下,從符號到意象符號,所表達的意義已經超過了創(chuàng)作者本意,傳播者編碼營造的召喚結構,在不同受眾的期待視野中,達到“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傳播效果。人類觀照世界的方式無外乎科學的和藝術的兩種。在科學性的符號傳播過程中,符號是編碼和解碼雙方共同約定的、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以此物象征彼物,其意義一一對應,是認識論層面的;而在藝術性的意象傳播過程中,意象是一種寓意豐富的特殊符號,通過有限具體物象的排列組合來暗示整體無限的意味,已上升到實踐存在論層面。認識論層面揭示的是事物“是什么”這樣概念性的事實,實踐存在論層面揭示的是事物“怎么樣”這樣本質性的關聯?!啊裁茨耸前淹愂挛镏械牟煌浴町愋?、特殊性抽象掉而獲得的一種普遍性,‘怎樣則是把在場的東西和與之不同的、包括不同類的不在場的東西綜合為一……從哲學存在論的意義上顯示出當前在場事物之背后的各種關聯,這些背后的‘怎樣關聯,并不像自然科學所要求的那樣需要出場和證實?!盵13]意象傳播召喚出不在場之物,才實現了以有限隱喻無限的傳播效果。意象傳播的優(yōu)勢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意象傳播建立了凝聚生命意志的召喚結構
意象是“一種富于暗示力的情智符號,也是富于誘發(fā)力的召喚結構。詩人常常以想象的方式將特定的情感或智慧,通過比喻性、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給讀者,讀者通過對意象的讀解體驗此中情智”[14]。意象符號能夠以有限的“在場”召喚無限的“不在場”的出場。召喚結構是接受美學的基本概念,筆者借來說明意象傳播的信息編碼中因空白和否定所導致的不確定性,隨時召喚著受眾能動地參與進來,通過各自的經驗和想象,以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解碼。意象傳播中編碼之“意”是主體生命意志、人生經驗和情感遭遇的詩性體驗,其本質是主體實踐存在追求的意義、價值和夢想。意象之“象”是主體憑借想象力對客觀事物的再創(chuàng)造。“表意之象”已經超越了具體形象本身,乃心象和“活象”?!耙狻迸c“象”的生成、營造都是建立在主體生命意志的基礎上,是主體自我意識、主觀能動性的體現,被打上了主體“自我”鮮明的標記,意象中的花、鳥,既能“賤淚”,又能“驚心”,與“人”一同經歷“國破山河在”的傷感、蒼涼,使抽象的情感生動、具體,呼之欲出。何以達到這樣的傳播效果?究其根本,意象是“人”的自我認識的一種象征表達,作為自然之子,編碼者以詩性生命體悟到人與自然萬物的同一性,相互理解,相互融通,“自我”從群體中既識別又皈依,每個人都是整體中相互關聯的一個交叉點,即所謂的萬有相通[15]。在意象創(chuàng)造中體驗到自我—自然—自由的同一性,個體生命瞬間突破有限,獲得無限慰藉。比如,意象中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這些名物經過馬致遠編碼后,變成具有無限張力的意象,給“人”在天涯的解碼者提供了“想象框”“解釋框”,漂泊者的萬千感慨、無限愁緒都能在編碼者開辟的自我—自然—自由一體化的場域中獲得心靈安慰和精神皈依。從某種意義上講,個體的誕生就意味著和母體自然的分離,意味著孤獨、漂泊,所謂永恒的鄉(xiāng)愁。自我回歸自然,才是實現精神自由的終極路徑。意象作為人化的自然,召喚著個體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藝術中“歸家”,這也是意象傳播作用下中國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展的奧秘。
(二)意象傳播蘊藏關懷生命的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meme)一詞源于生物遺傳學的“基因(gene)”概念,由美國生物學家道金斯提出。文化基因“內在于各種文化現象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16],文化基因以一定的穩(wěn)定性結構作用于文化肌體,具備強大復制性。中國人的宇宙觀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為基礎的,先民們在農耕文明中養(yǎng)成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生態(tài)意識,比如,“月”的永恒、溫柔、寧靜、祥和衍生出無數以“明月、海月、江月、雪月、故鄉(xiāng)月、缺月、殘月、寒月、冰輪……”等為元素的意象符碼系統(tǒng),含蓄蘊藉,月有陰晴圓缺隱喻了所有的悲歡離合,不同情境下生成千姿百態(tài)的“月意象”,有豐富的表意功能;梅、蘭、竹、菊因秉性高潔,承載著不同的價值追求、人格精神和道德理想;風、花、雪、月等變幻莫測、稍縱即逝則成為欲望、感性的象征;中國哲學的陰陽之道也是借助八卦之象的相互轉換,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些意象在傳播編碼過程中的每一次再創(chuàng)造,都是一次繼承和發(fā)展,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傳播方式、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這些文化基因累積無數編碼者的生命意志,已經沉淀為中華民族集體記憶,蘊含中華民族共同的人文關懷。比如,“春花秋月”作為經典意象出自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往事”不是指其個人的“雕欄玉砌”的故國之思,而是指“春花秋月”一樣許許多多的美好事物。詞人從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從“春花秋月”的生命力中,獲得了抵御人生悲劇宿命的力量,承擔一切厄運,正如王國維所言“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17],最后抒發(fā)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憫之情,慰藉千秋萬代的受眾。“春花秋月”在受眾心目中是獨具中國美學特質的文化基因,解碼者借助文本,基于文化基因而從內心重新生發(fā)、闡釋,還原出帶著個體經驗的新意象。一部中華經典傳播史,也是一部文化基因的生成史,意象在中國文化傳播中點石成金,正是文化基因的作用。這也是精準投放、計算傳播、算法邏輯等科技傳播難以企及的中國式藝術傳播的優(yōu)勢。
(三)意象傳播包含“有限寓無限”的象征符號
中國文化在萬有相通、互為象征的意象體系里繁衍生息,傳承發(fā)展,綿延至今。其動力在于“人”的兩重性,“人”既注重當下,也追求未來。人的兩重性反映了人超越現實自我、趨向于理想自我的本能。這種本能驅使“人”不斷超越自我,實現更理想的可能性。“象有限,意無窮”,意象的無限性里有“人”的理想自我的象征。歌德曾指出象征是“以具體物象來暗示整體無限的意味”[18],在藝術中,象征“以有限的形象體現無限的意義,以在場的個體呼喚不在場的整體”[19]。象征是靠意象傳播實現的,意象符號就是象征符號,二者都具有“有限寓無限”的統(tǒng)攝力,超越了比喻一一映射的局限。蘇轍《老子解》云:“象,其微也。”[20]“象”是主體情意、情志的載體,虛實相生,以實象呼喚“象外之象”,以微小狀眾多,以有限寓無限?!跋笸庵蟆贝蜷_“實象”的生命力,敞開了意義生產空間。比如:“春江花月夜”這五個自然物象在編碼者張若虛的組合下,創(chuàng)造出包含世間良辰美景、悲歡離合、盛衰榮辱的藝術空間,回答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三個終極追問。西方哲學長篇大論未必說清的問題,張若虛以意象方法做出明確回答:“我是自然、我從自然來、我到自然去。”自然是孕育意象的搖籃,也是一切生命的歸宿。在這樣的藝術空間中,編碼者打通了自我—自然—自由的關系;解碼者在虛實之間,體會到年少春光,離愁別恨,感嘆逝者如斯,自我在意象流轉中跌宕起伏,曲徑通幽,演繹了一曲宛轉悠揚的生命贊歌。意象傳播獲得的效果雖然是無限的,但又確定在“象”隱喻的范圍內。類似于π,位于3.1415與3.1416區(qū)間內,沒有準確數字,并不妨礙我們通過它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鞍l(fā)送者—信息—接收者”的線性傳播模式在此演變成立體傳播模式,這一特性正是意象傳播的潛力所在。越是大數據時代,越是需要這種有限中蘊含著無限,開放中有著約束,確定性中凝聚著不確定性的人性化要素。更為重要的是,意象是塑造意境的關鍵,而意境是包含理想之維的藝術空間。王國維說:“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盵21]換言之,意象傳播在原則和目標上把握了傳播“合乎自然,鄰于理想”的起點和導向,不固化傳播內容,能順應大眾趨同向個性化需求發(fā)展的未來,有效控制了傳播意圖,更利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
主體詩性生命體驗的獨特性、文化意蘊的豐富性、象征的無限性為意象注入了超越具體形象之外的詩性。詩性使“意象”區(qū)別于認識論層面的科學“符號”,詩性聯系著現實性和可能性,把一切還原到人生現場,上升到實踐存在論層面,在動態(tài)發(fā)展的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意象獨具的文化基因及開放的意義生產空間,使其成為一個得天獨厚的“溝通元”。溝通元是一種基于內容的文化單元,它凝聚了生活者最感興趣的內容和最容易引起討論和關注的話題,一旦投入數字生活空間,就“能夠被延展為各種形式的信息與內容,同時具有強大的可復制性,一旦退出,就能夠在生活中進行飛快的復制,并引發(fā)協同創(chuàng)意,從而形成連綿不斷的傳播浪潮”[22]。
經典為我們示范了意象傳播的“溝通元”。糾結“生存或毀滅”的哈姆雷特、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出走后前途渺茫的“娜拉”、背信棄義的“陳世美”……跨越時空,架構了一條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意義溝通橋梁,至今仍散發(fā)積極的傳播活性?!吧缧蟆薄安莞钡扔|碰現代人生活痛點、敏感點的意象符號,通過網絡媒介產生病毒式的傳播效果,成為當代社會的“熱詞”。意象“有限寓無限”的包孕性和生產力早已引起眾多學者不同角度的觀察,中西學者不約而同認識到意象在傳播中的普遍存在和深刻作用:蘇珊·朗格指出,“藝術品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就是情感的意象?!盵2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藝術打動人的力量來自情感塑造的意象,由此及彼,觸發(fā)共鳴。勒內·韋勒克認為“意象、隱喻、象征、神話,代表了兩條線的會聚”,即區(qū)分詩歌與哲學、科學的“訴諸感官的個別性的方式”與賦予詩歌主題的“‘比喻或稱‘轉義這類‘間接的表述方式”[24]。個別性和普遍性,直接性和間接性在意象、隱喻、象征、神話中圓融相通。深入紛繁復雜的意象傳播現象,或許能夠找到意象傳播的方法。把意象思維納入傳播內容編碼環(huán)節(jié),則能為中國現代傳播,以及傳播學本土化發(fā)展提供有益線索和借鑒價值。
三意象傳播的方法
意象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范疇,與中國古代宇宙本體論的發(fā)端——“道”息息相關。意象傳播運行方法具模糊性、寫意性、無限性的特征,類似于“道”。《老子》對“道”這樣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也,字之曰‘道?!盵25]又言:“道可道,非常道?!盵25]由此看出“道”作為宇宙世界之本源,是無法言說的,能夠言說的“道”就不是“大道”。那么“道”的領悟依靠什么?《老子》又言:“執(zhí)大象,天下往也?!盵25]可見,通過“大象”是可以悟到“道”。這里的“大象”就是溝通形而下的客觀物象與形而上的“道”之間的橋梁,“是超越有限物象的意象,全靠直觀感悟(通過想象)來捕捉?!盵26]在“道”的背景下產生的意象,從形式上來說是可以直觀感受的,但其間包含的意義則是無法用具體的語言囊括的,只能依靠感悟和想象獲得。
因此,意象傳播運作的方式,就如“道”的內涵一般,“可意會,不可言傳”?;蛘哒f,意象傳播方法就是意會感知的方法。一般信息傳播通過言語、圖形等符號將某種事物或理念直接、明確地描述清楚,告訴受者這個事物是什么,這種“言傳”方式傳達出的意義精確度則相對較高,能指與所指的關系具有明確性和穩(wěn)定性。比如:桌子,英文名稱table,用于指稱由光滑平板、腿和其他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家具。人們能夠根據這一描述較為準確地找到符合該特征的事物,并將其都歸在“桌子”這一語義場內。意會感知方式則并不直接指明所指稱事物或理念的性狀,而是借助其他事物劃定可能的范圍,或者告訴受眾,它不是何物。意會感知方式讓受眾在想象中感悟、體會其內涵。
意象傳播的運作需要經歷三個環(huán)節(jié):意象編碼—意象流通—意象解碼。如圖1所示。
(一)意象編碼環(huán)節(jié)
霍爾將傳媒利用符號進行意義生產的過程,稱為“編碼”,其定義為:“實踐的對象(信息)就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并以符號載體的形式產生各種意義和信息,它們像任何形式的傳播或語言一樣,在一種話語的語義鏈范圍之內通過符碼的運作而組織起來?!盵27]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編碼包括信息重組和符碼運作兩個必要步驟。
海明威閱讀海,發(fā)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凡·高閱讀麥田,發(fā)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后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fā)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fā)現哥倫布沒有發(fā)現的美麗海岸線。
加繆閱讀卡夫卡,發(fā)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當代意象研究發(fā)現“意象的構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舉凡事態(tài)、情狀、理致都有可能用為意象”[1],把意象細化成物象、事象、情象、理象,“感事寫意”可以塑造事象,行為、動作、容顏、姿態(tài)可以塑造情象,有機表達詩性生命體驗的思想可以塑造理象。這大大拓展了意象傳播的編碼方法?!敖浀湓伭鱾鳌笔乔橄髠鞑?,“舌尖上的中國”是理象傳播……這些成功的傳播現象對我們進行意象傳播編碼都有示范作用。符號的表達層面被稱為符號文本,構成符號文本的材料被稱作符碼。在意象編碼的環(huán)節(jié)中,傳者以詩性生命體會原始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再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表意之象”;在意象流通環(huán)節(jié),通過文字、圖像、聲音等符碼,落實于文本層面,形成可供傳播的文本意象;虛實相生,引導讀者理解傳播意圖;答案雖不唯一,卻有明確出發(fā)點和導向性。
(二)意象流通環(huán)節(jié)
傳者借助文字、圖像、聲音、影像等符碼,將心中的“表意之象”轉換成文本意象,需要經過媒介傳遞才能進入解碼者視野,讓“表意之象”得以傳遞交流,實現意義的傳播。中國古代詩歌的意象傳播雖然以文字為主,傳播手段單一,卻能借助想象的力量賦予文字以多媒體性,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為讀者提供一種超媒介的、沉浸式的良好傳播體驗。所謂詩中有畫、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象外之象、意在言外、境外之境等,都是意象傳播、流通過程的描述。古代詩歌意象傳播是文人雅士的專利,準入門檻升高。但大眾文化時代人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意象編碼和解碼已成為常識,意象映射著現代人精神世界,都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杰作”?,F代傳播媒介的演進也進一步拓展了意象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只可意會”的局面正在改變。一方面,多元傳播媒介深耕受眾。另一方面,復合傳播媒介能夠多角度激活受眾感官,增強沉浸感,充分激活受眾的視覺、聽覺等感官系統(tǒng),讓“只可意會”的詩性生命體驗變得更加鮮活可感。AR、VR等技術的發(fā)展則可能進一步調動、記錄人的更多感官體驗,徹底“言傳詩意”很難,但“逼近詩意”是可能的。
(三)意象解碼環(huán)節(jié)
當編碼的信息經流通渠道,傳遞給受眾,使“這組已解碼的意義‘產生效果、發(fā)生影響、取悅于人、引導或者勸說他人,使受眾“產生非常復雜的感知、認知、情感、意識形態(tài)或者行為結果”[28],霍爾將這個過程稱為“解碼”。在意象解碼的環(huán)節(jié)中,由于傳者只給出導向,并未明示“象”的具體意義,受者能夠依據自我的主觀意志,通過意會感知的方式在傳者所建構的意義世界中探索傳者之意,形成了開放的意義生產空間。伽達默爾指出:“本文的意義超越它的作者,這并不只是暫時的,而是永遠如此的。因此,理解就不只是一種復制的行為,而始終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盵29]意象解碼是受眾從意象1到意象n的永無止境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如圖2所示。
由于接受者的觀念、經驗和期待視野等個體差異,不同受眾對信息的意義內涵解碼也不同,為信息再傳播與再創(chuàng)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意象傳播過程中,受眾不只是理解到意象1中有限的信息,更是在意象1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造出的意象1-n。意象傳播既重視傳者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尊重受者的再創(chuàng)造,與當下“以受者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吻合。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選取瓷器、茶葉、刺繡等典型意象,色彩斑斕的物象飽含豐富的象征、隱喻,觸發(fā)受眾無限聯想,跨越種族和國界,打通歷史和未來,建構了人類文明薈萃的意義空間。接受者在欣賞該片時,對各地歷史背景、政治經濟、文化越了解,傳播效果就越好;“期待視野”不同,解碼也有所不同;甚至不同情境,欣賞角度不同,收獲都各有千秋。
盡管意象傳播是通過意會感知的方法運行的,其意義生產指向形而上,但其運行過程卻是虛實相生的?!霸谑录男旁磦鬟f到信宿的過程中,‘訊息是它必須采用的‘出現形式?!盵11]信息本身就如空氣一般無法被掌控,需要具體的傳播介質(即符號)承載。意象就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是具有客觀物質形式的在場之物。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意象并非客觀之象,而是審美對象。
四結語
意象傳播概念的提出及其優(yōu)勢和運行方法的分析,一是從經驗層面總結出獨具中國特色的傳播學智慧,以便更好指導傳播實踐;二是從理論上把握意象傳播的編碼和解碼路徑,發(fā)掘意象傳播的現代潛能,用好意象思維。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人類認識活動的領域中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都是通過‘意象進行的?!盵30]意象傳播的召喚結構、豐富的人文情懷、“有限寓無限”的優(yōu)勢獨具特色,揭示出這種以意會感知為核心的意象傳播編碼和解碼方法,能夠與精確傳播有效互補,是對中國現代傳播理論及實踐的一次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陳伯海.為“意象”正名——古典詩歌意象藝術札記之一[J].江海學刊,2012(2):14,20.
[2]徐丙昕.讀懂《系辭》[M].北京:線裝書局,2018.
[3]吳世常,陳偉.新編美學辭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4]王充.論衡校注[M].陳蒲清,校注.湖南:岳麓書社,2015.
[5]劉勰.文心雕龍譯注[M].趙仲邑,譯注.廣西:漓江出版社,1982.
[6]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7]嚴云受.中華藝術文化辭典[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
[8]李沁熊,澄宇.沉浸傳播與“第三媒介時代”[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20(2):34-43,126-127.
[9]陳伯海.釋“意象”(上)——中國詩學的生命形態(tài)論[J].社會科學,2005(9):163-169.
[10]邵培仁,范紅霞.傳播儀式與中國文化認同的重塑[J].當代傳播,2010(3):15-18.
[11]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上海:復旦大學大學出版社,2003.
[12]韓偉.“意象”范疇三段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5-18(3).
[13]張世英.藝術哲學的新方向[J].文藝研究,1999(4):74-81.
[14]王澤龍.中國現代詩歌意象藝術的嬗變及其特征[J].天津社會科學,2009(1):100-108.
[15]朱立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6]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27-31.
[17]王國維.人間詞話[M].施議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8]龍泉明.二十年代象征主義詩歌論[J].文學評論,1996(1):13.
[19]洪瓊.西方“游戲說”的演變歷程[J].江海學刊,2009(4):69-74.
[20]劉坤生.老子解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1]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2]陳剛.創(chuàng)意傳播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2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學參考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4]李壽福.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研究[M].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
[25]朱志榮.中國美學研究(第11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6]汪裕雄.意象與中國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3(5):89-100.
[27]蔡騏,謝瑩.文化研究視野中的傳媒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4(3):43-49.
[28]劉玉平,王曉鵬.文化產業(yè)文獻導讀[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29]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0]王家民.中國藝術設計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