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作品介紹
《中庸》原為中國文化元典“五經(jīng)”之一《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南宋時,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xué)》《孟子》一起編訂為“四書”?!吨杏埂肥侵袊糯钪匾娜寮业浼弧?/p>
《中庸》的主要思想,是在論述為人處世的普遍原則。做任何事情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根據(jù)具體情況做到恰到好處,這就是中庸之道。全書論述了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闡明性、道、教三者的內(nèi)涵及其相互關(guān)系,指出“中和”為不變的恒常之道。
性,人之性,是上天所賦予的;道,人之道,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教,教化,含有修己化人之意,使道得以修明。性、道、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當(dāng)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尚未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這種狀態(tài)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而又能合乎法度,就叫做“和”?!爸泻汀笔俏覀冞@個世界不變的根本之道。
第二,論述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時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認(rèn)可中庸之道,而以自己的認(rèn)識為“中”,故實為反中庸。
第三,論述中庸之道的“體用”關(guān)系。中庸之道“費而隱”,其“用”廣大而其“體”精微。它雖然高深玄妙,卻體現(xiàn)在日用平常之中。其小者、粗者,即使愚夫、愚婦、不肖者,亦可知之、行之;其大者、精者,則察乎天地,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故中庸之道,應(yīng)當(dāng)從身邊的平常事做起。
第四,論述“誠”是實現(xiàn)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條件。誠有自誠而明和自明而誠兩種情況。自誠而明,是天之道,它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得力于天命之性的全然呈現(xiàn),只有生知安行的圣人才能達(dá)到。自明而誠,是人之道,它是通過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以明乎善而擇之。我們一般人則需要通過“人之道”這樣的過程才能最終抵達(dá)中庸之道。
第五,贊美孔子中庸之道?!吨杏埂穼鬃又杏怪蕾潛P備至。曾言仲尼遠(yuǎn)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
藝術(shù)特色
《中庸》體例完整,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邏輯嚴(yán)密,表達(dá)了儒家哲學(xué)思想。它的藝術(shù)特點如下:
1.并舉對比,相得益彰
《中庸》在語言形式上有并列對舉的形式,兩兩相形,相得益彰。如: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第一章)
從戒慎、恐懼于見聞,說明不可須臾離于道,又從“見顯”出乎“隱微”而得出“慎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中”與“和”的關(guān)系。
除對舉之外,也用對比的形式。上下相形,高低相對,對照映襯,對立比較,其形更顯,其義更明。如: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第二章)
通過君子、小人并舉對比,凸顯君子、小人對待中庸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2.排比頂真,其氣彌足
《中庸》各章,文字一般都不長,但運用排比手法的就有近四十處。運用排比法來鋪陳其事其理,使之語意完足,氣勢磅礴,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
《中庸》在第一章之首,開宗明義,運用排比方法,闡述何謂性、道、教,為一篇之根本,以下就逐章逐節(jié)從各方面演述這些道理。
《中庸》里又往往運用頂真的修辭手法闡述道理,一個緊接一個,層層密切聯(lián)系,充分顯示其相關(guān)性。如: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示?,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第二十章)
為政的根本在于得人,而能否得人則在為政者,只有為政者本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才能真正得人。運用頂真,把為政的根本所在闡述透徹。又運用頂真說明修身、事親、知人、知天的緊密聯(lián)系。
3.比喻引用,理充意實
運用淺顯的、人所熟知的比喻,來闡明深刻的較為難明的事理,使人易于接受。如:
人莫不飲食也,鮮知其味也。(第四章)
用人人都懂得的飲食之事,比喻說明道之不可須臾離,而人們對之又不易察明,猶如天天飲食而不能細(xì)細(xì)品其味,事例淺顯而喻意深長。
《中庸》里還大量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語句,這是當(dāng)時的風(fēng)尚。引用《詩經(jīng)》的語言來加以闡發(fā)和證明,使人信服,這也是《中庸》運用語言的特點之一??鬃釉f:“不學(xué)詩,無以言。”如: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眻?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yuǎn)。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正。(第十三章)
引用《詩經(jīng)》執(zhí)柯伐木的詩,來闡明以人治人的道理。
比喻和引用,有時會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意義表達(dá)得更充足、更實在。
4.疊詞反復(fù),贊嘆傳神
語言中運用疊詞,著重摹狀,使聲音、色彩、神情、狀態(tài)更為真切,更為形象具體,更為具有真實感。運用反復(fù)的手法,是為了突出某種情況,使人感受更強烈,更深刻。
《中庸》里多處運用疊詞和反復(fù)的修辭手法,顯示了贊嘆傳神的作用。如: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八章)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ǖ谌拢?/p>
“拳拳”,是懇切真誠的樣子,贊揚顏回的為人。
“肫肫”,是懇摯的樣子;“淵淵”,是靜深的情態(tài);“浩浩”,是廣大的狀貌。連用三個疊詞,贊揚至圣之人態(tài)度的懇摯、修養(yǎng)的純真、胸懷的廣闊。
《中庸》里多處運用反復(fù)。如: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戰(zhàn)矯!(第十章)
“強哉矯”,反復(fù)四次,著力回答了子路問強的內(nèi)涵,一再強調(diào)什么才是真正的強。
總之,《中庸》一書,除了運用上述修辭手法外,還運用了夸張、回環(huán)、層遞、設(shè)問等,使得雖是簡樸的短章,而內(nèi)涵卻極為豐富,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
選段賞析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選自《中庸》第一章)
◆賞析
《中庸》開頭便說,中庸之道原本就存在于人天賦的本性中,為人之所固有。順著人的本性行事,就是正道——中庸之道。人們據(jù)此修養(yǎng)自己和教化他人,就叫作“教”。
文章從極高處切入,大氣磅礴,大有高屋建瓴之勢,有力地說明了中庸之道原是天賦而“不可須臾離”的道理。
接下來作者提出了“慎獨”的要求。對中庸之道的持守,明處易,暗處難,人前易,人后難,一時易,終身難。“慎獨”就是要求我們在思維和情感的萌發(fā)之時,就要端正而不失中庸之道。這是修己所必須經(jīng)受的考驗,也是實現(xiàn)“不可須臾離”的難點與重點。
最后從人的性情來闡釋“中庸”之道。因為中庸之道就在人的本性之中,當(dāng)我們的“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未發(fā)之時,人的性情自然是中正不偏的,這就是“中”(是先天的稟賦);而“喜怒哀樂”之情一旦抒發(fā)出來又都合乎“執(zhí)兩用中”,并且“無過無不及”,這就是“和”,這是后天教化所獲得的。“中和”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也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則。在人類的世界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踐行中庸之道,就會像宇宙萬物那樣達(dá)到“天地位”和“萬物育”的極致。這就是中庸之道的神功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