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平
在蘭州大學圖書館,收藏有一部特殊的短篇論文集。文獻分上下兩冊,每冊都加裝了黑色硬紙封皮,封面都沒有任何文字信息,其特殊點主要體現在書頁和內容方面:書頁均為空白朱絲欄羅紋紙筒子頁,內容則是粘貼于筒子頁之上的已發(fā)表論文剪報,且剪報文字有不少修改之處。這種附加了修改的剪報文獻,本身就是館藏中的稀見之品,其來歷更是不同尋常,它是剪報內容作者、著名學者谷苞先生當年奉贈國立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先生,專門用以請教的一部學術論文合集,后來被交付學校圖書館收藏。
論文集上冊包括內封、目次和正文三部分,下冊全部為正文。在上冊內封頁面,有如下三行毛筆題字(豎排):
樹公校長賜正
晚 谷苞敬贈 十月二十日
卓尼番區(qū)調查之一部短篇論文
“樹公校長”是對辛樹幟校長的敬稱。辛樹幟(1894-1977),字先濟,湖南臨澧人,著名教育家、生物學家和古農史學家,1946年至1949年曾出任國立蘭州大學校長。“十月二十日”所對應的年份,經考證應該是1947年。所謂“卓尼番區(qū)調查之一部短篇論文”,可以看作是對兩冊論文集的總體命名?!白磕帷笔歉拭C南部地名;當地從明代開始長期由土司統治,民國年間創(chuàng)立了國家行政建置——設治局,與土司共同治理,新中國成立后才正式設立卓尼縣,隸屬甘南藏族自治州(此前卓尼轄境廣闊,不只囊括今甘南州大部分地域,還延及多個周邊地區(qū))?!胺瑓^(qū)”在此是指藏族地區(qū)。
目次為各篇論文題目編排了序號,共計有十二篇,又具體分為三組,第一組六篇,后兩組各三篇。這些論文是青年谷苞在其執(zhí)教的蘭州大學資助下,于1946年秋冬之際前往洮河流域和白龍江上游藏族地區(qū)開展社會調研的結果,其中前兩組已于1947年在多家刊物上發(fā)表。
第一組六篇論文僅羅列文章題名,依次為《甘肅番民的支派及其分布》《卓尼番區(qū)的土司制度》《漢族退出疊州的一種解釋》《漢族定居于卓尼番區(qū)的途徑》《卓尼番區(qū)朱扎七旗的總承制度》和《記洮源三城》。目次隨后特別注明:“以上六篇收入本集”,意思是六篇論文均被收入兩冊論文集,這也與論文集實情相符。經考察,這六篇論文均發(fā)表于蘭州當地刊物,其中《和平日報》(蘭州版)三篇,《西北論壇》兩篇,《北辰月刊》一篇。
第七至九篇為第二組。與前六篇不同的是,這三篇均發(fā)表于外地刊物,相關登載情況在題名之后均有括注說明。三篇論文分別是:《為籌邊者憂》,載《中國邊疆》南京復刊號;《饑饉中的富麗》,載上?!豆怆s志》;《疊番男女》,載北平《經世日報》。目次有相應標注稱:“以上三篇僅存獨分,未收入本集?!睋丝梢酝浦禽d前面六篇的刊物在作者手頭應該存有復份,讓他得以剪裁、匯集復份資料并呈贈于校長。
第十至十二篇為第三組,依次為《甘肅邊區(qū)中的邊民生計問題》《選條走得通的路吧,我們的邊疆教育》和《卓尼的漢番》。目次注稱“以上三篇尚未發(fā)表”,不過在《卓尼的漢番》之下另有括注寫道:“稿存顧頡剛先生處,可于《邊疆》月刊三期發(fā)表。”所謂《邊疆》月刊,也就是前述在南京復刊的《中國邊疆》雜志。除《選條走得通的路吧,我們的邊疆教育》是否發(fā)表目前尚未考定外,其余兩篇經考察后來均已正式發(fā)表。
關于正文內容亦即相關剪報,作者對多處地方用鋼筆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包括訂正文字訛誤、添補標點符號、增刪相關表述等,甚至還有對一處論文題目改頭換面的處理。目次所列第四篇《漢族定居于卓尼番區(qū)的途徑》,據剪報可知原本題作《漢人怎樣的定居于卓尼番區(qū)》,在剪報中被直接修改為與目次一致的表述。此外在《卓尼番區(qū)的土司制度》中,還有兩處添補內容直接使用了藏文字丁,要知道各篇論文原本都完全是用漢文寫就。需要說明的是,谷苞先生不僅熟悉藏族社會歷史,而且精通藏語。
谷苞先生的這部論文集,由于書頁和內容的特殊性,更由于它是當年谷苞先生呈送辛樹幟校長的贈禮文獻,早已成為蘭州大學的館藏珍品,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2月24日,谷苞先生之女谷風女士和女婿胡建成先生受邀專程到學校圖書館參觀了藏品,對能夠在七十多年之后看到其父當年的贈品和手跡感到驚喜。對于這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圖書館方面除了善加保護外,后續(xù)還將進行相應的展示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