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新
一位女士在服用醫(yī)生開的抗抑郁藥后,頭昏、思睡、疲乏無力、肌肉微微抽動、口干、惡心欲吐。這讓她心煩意亂,更加緊張著急。醫(yī)生是不是用錯藥,為什么抗抑郁藥會加重焦慮呢?
在臨床工作中,的確有患者服用抗抑郁藥后會出現(xiàn)癥狀不見減輕,反而更加難受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抑郁癥患者常常伴有焦慮癥狀,都希望服藥后馬上減輕病情。但幾乎所有的抗抑郁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往往在服藥后很快就會出現(xiàn),而藥物的治療作用則來得較為緩慢,一般2~3周才會逐漸顯效。因此,醫(yī)生用藥前應該加強健康教育,把藥物適應證、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注意事宜等告知患者,使其對藥物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有心理準備,輔以心理干預,方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相應的不良反應。從病人服藥開始,就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只是不同的抗抑郁藥,其不良反應各異。一般而言,新一代抗抑郁藥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三環(huán)抗抑郁藥,尤其是抗膽堿能藥物。不過,即使這些不良反應消失,但過去曾經(jīng)有過的感受也會讓病人記憶猶新,不愿意再次服用抗抑郁藥治療。這提示臨床醫(yī)生在選擇一種抗抑郁藥時,不僅要考慮藥物的療效、價格、劑量等,更要考慮藥物的不良反應。
在臨床中,一些抑郁癥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藥后體重增加,這讓他們懷疑抗抑郁藥含有激素而不愿服用,服藥依從性差。的確,有些抗抑郁藥由于具有組胺作用,可能會引發(fā)食欲增加、睡眠增多等不良反應,從而導致體重增加。不同的抗抑郁藥對患者體重增加的效應各不相同,對體重增加影響比較明顯的抗抑郁藥首先是阿米替林,其次是米氮平;有些選擇性五羥色胺抑制劑(如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選擇性5-HT和去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文拉法辛),也會導致體重增加。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藥物應從治療量開始服用。不過,使用抗抑郁藥物時,最好從小劑量開始,采取逐步遞增劑量,盡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應降至最少,以提高服藥依從性。當小劑量療效不佳時,可根據(jù)藥物不良反應和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情況,逐漸增至足量(有效藥物的上限)。
換用抗抑郁藥物時要謹慎,只有在足量、足療程使用某種抗抑郁藥物仍無效時,方可考慮換藥,換用同類另一種藥物或作用機制不同的另一類藥。換用不同種類的抗抑郁藥物前,應該停藥一段時間,以利于藥物的清除,防止藥物相互作用。應注意氟西汀需停藥5周才能換用選擇性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其他選擇性五羥色胺抑制劑需2周。選擇性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停用2周后才能換用選擇性五羥色胺抑制劑。
抑郁癥為高復發(fā)性疾病,目前倡導全程治療。抑郁癥的全程治療分為急性治療、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三期。單次發(fā)作的抑郁癥,50%~85%會有第2次發(fā)作,因此常需維持治療以防止復發(fā)。如果只是在抑郁癥發(fā)作的急性期使用抗抑郁藥治療,見效就停,沒有充分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將會導致疾病反復發(fā)作,使病情慢性化,不僅增加治療的難度,增加疾病的經(jīng)濟負擔,還會影響疾病的預后,使社會功能進一步受損。維持治療結束后,病情穩(wěn)定,可緩慢減藥直至終止治療。但應密切監(jiān)測復發(fā)的早期征象,一旦發(fā)現(xiàn)有復發(fā)的早期征象,迅速恢復原治療。
抗抑郁藥的維持量并非固定不變,需要動態(tài)調整。每個病人的病期、癥狀學、藥物耐受性、軀體狀況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都有差異,因而藥物應用需遵循個體化原則。維持治療的劑量應該根據(jù)情況適當調整,不能一成不變。比如生理周期的變化,對月經(jīng)期的女性患者應該適當增加藥物劑量。春季由于氣溫、氣壓等氣象條件變化無常,是抑郁癥的高發(fā)季節(jié),抗抑郁藥的使用也應該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