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萊恩·貝休恩 韋華明 編譯
牛津大學社會與進化神經(jīng)科學研究小組負責人、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確立了著名的“150人的認知極限”,即一個人至多可以維持的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鄧巴專注于通過人類的核心圈子來理解友誼是如何建立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因家庭環(huán)境、年齡、性別和文化的不同而組成的,但仍然普遍限于另一個穩(wěn)定的數(shù)字:5。
鄧巴說:“朋友意味著友誼,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最重要的5個人,我們想哭的時候能依靠他們肩膀哭的5個人,是這樣組成的:2個朋友,加上2個廣義的家庭成員,第5個,有時是朋友,有時是家庭成員?!?/p>
鄧巴指出了社交網(wǎng)絡中朋友和親人之間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家庭就在那里,通常從出生開始,它能夠承受長期的忽視,無論是良性的還是其他的,而不會失去相互的責任感。鄧巴稱之為親屬關系的溢價。朋友則需要努力才能獲得和保持關系。鄧巴說,平均每天要花30分鐘來經(jīng)營友誼,這就是為什么親密朋友的數(shù)量如此之少。對于家人來說,距離實際上會讓兩人的心變得更親密。家人雖然有時令人討厭,但卻是可靠的。如果分別的時間過長,友誼就會被破壞。
加拿大的發(fā)展心理學家蘇珊完全同意這一觀點,她的《村莊效應:面對面交流如何讓我們更健康、更快樂》一書,自2014年出版以來完全得到讀者的贊同。面對面的接觸對于非語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輕輕拍一下手臂這樣的行為。她補充道:“和同事在一起表明你愿意投入時間,這是每個人潛意識里都會想到的一個道理。如果你不維持一份友誼,那么它就會慢慢消融?!?/p>
鄧巴指出,大約一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的社交圈里都是半家庭半朋友。隨著家庭的不斷縮小,我們的核心圈子里的親人也會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朋友。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