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麗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通過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議題式教學是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對議題式教學理解的深淺,決定著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如何深入把握議題式教學,是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可回避的問題。
從“操作活動”到“思維活動”
通過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或者說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應該如何設置,這不僅是議題式教學的根本問題,也是教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沒有恰當、正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學科課程教學目標,從原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目標,發(fā)展為后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三維目標,再到現(xiàn)在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越來越凸顯、越來越強調(diào)學科課程教學的育人功能。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無疑,議題式教學是體現(xiàn)、實施活動型課程的重要教學方式。然而,當前的議題式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將活動型學科課程這一課程性質(zhì),簡單地理解為行為層面的活動型課程,因而,將議題式教學的教學目標與設計重點,放在學生操作活動的設計上,意圖通過操作活動體現(xiàn)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活動性質(zhì),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發(fā)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本質(zhì)上而言,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活動”,不僅是指行為層面上的操作活動,更是指思維層面上的思維活動。要實現(xiàn)培養(yǎng)、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課程教學目標,就不能停留在行為層面上認識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活動性質(zhì)”,更要在思維層面上認識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活動性質(zhì)”。操作活動是思維活動的反映與結果,思維的內(nèi)容與方式?jīng)Q定著操作的內(nèi)容與方式,因此,我們應將議題式教學的教學目標與設計重點,從注重學生的操作活動,轉為強調(diào)學生的思維活動,并“聯(lián)通”思維活動與操作活動,從操作活動內(nèi)容中提取出思維活動內(nèi)容,設計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和分析的觀點、觀念,把思維活動內(nèi)容顯化為操作活動內(nèi)容,設置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實踐任務。
以“深度思維”獲得“動態(tài)知識 ”
傳統(tǒng)的學科講授式教學中,教師基于已知知識的學習,強調(diào)概念、原理的識記,多以脫離真實情景、遠離生活的方式進行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的被動接受學習。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思維僵化地學習,消解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進而消解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最終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學習,對學習內(nèi)容一知半解,因而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大相徑庭。
若僅在行為層面上認識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活動性質(zhì)”,將議題式教學作為操作活動層面的教學活動,并不能改變上述情況。議題式教學以思想政治課程學科知識為中心,倘若將思想政治課程的知識視為靜態(tài)的知識,那議題式教學就會聚焦“哪些知識需要講授”“哪些知識可不講授”“哪些知識需要‘精講”“哪些知識可以‘略講”等問題,從而變成教師在“議題”下根據(jù)學情(學校校情、班級情況、學生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等),分層分類地給學生設置任務,讓學生通過任務去記憶學科知識。這樣,知識只是作為外在于學生而存在的靜態(tài)知識,學生通過議題活動把知識“原原本本”地“搬”進頭腦,而非主動建構而成、內(nèi)在于自身認知結構的動態(tài)知識。
從行為層面躍遷至思維層面上認識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活動性質(zhì)”,將議題式教學作為思維活動層面的教學活動,教學則會聚焦“講知識—教能力—提思維”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即幫助學生構建概念體系。思維的對象是概念,概念來源于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實踐活動。在特定情境中進行實踐活動,人會產(chǎn)生對實踐對象各方面、各屬性的認識,即概念,并通過一定的關系將概念相互關聯(lián),構建概念體系,從而形成對實踐對象的認識。因而,在思維層面上把握議題式教學,就必然將學科知識視為動態(tài)知識,強調(diào)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點的議題情境,讓學生在其中獲取信息、形成概念、構建概念體系。因此,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精準的情境引導,觸發(fā)學生的思維點,設置思辨性、爭議性、批判性的問題,引發(fā)學生多元化的思考和辨別力、判斷力的形成,在思想認識的提升和辯證思維中明道理、知方向。
以劣構問題推動真實生成
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封閉、按部就班,使得學生思維被動,無所謂“生成”?!吧伞睉撌菍W生在課堂學習中引發(fā)出有新意的,有個性的問題、方法、見解,這是學習主動性與創(chuàng)新力的體現(xiàn)。
然而,在現(xiàn)實的議題式教學中,一方面,部分教師以自身強制的引領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以教師的既定答案代替學生的思維意志,將議題式教學變相回歸為傳統(tǒng)的機械式教學;另一方面,教師為讓學生更輕松地獲取問題信息,更有效率、更低成本地開展探究,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將情境中干擾性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刪去,僅保留與主題直接相關的信息,降低學生探究的成本和難度。前者,教師強制帶領學生經(jīng)歷“問題—分析—結果”的思維過程,不具備“生成”的形式,后者,教師雖然沒有強制帶領學生經(jīng)歷思維過程,但教師通過刪去無用信息為學生提供良構問題情境,學生雖不受教師的強制影響,但“問題—分析—結果”思維過程都由教師精心設計安排,雖然具備“生成”的形式,但不具備“生成”的實質(zhì)。兩者都是假性“生成”,都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要有效支持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通過實踐活動形成概念,構建概念體系,就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劣構(結構不良)問題情境。劣構問題是指界定不明、狀態(tài)不明、目標不明、解決路徑不明的問題情境,其沒有明確的思維過程與問題解決途徑。相較于良構問題情境,劣構問題情境更加接近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生需要以開放的思維在其中進行情境識別、概念提取、體系構建、問題分析、方案形成。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尚在形成階段,因而在劣構問題情境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引導作用的發(fā)揮,并不是以教師的思維過程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而是要將教師的引導轉化為問題支架,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撐和補充。為避免問題支架對學生思維活動產(chǎn)生消極的限制影響,問題支架需要貼近學生的認知結構和發(fā)展水平,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需要具有層次性,能夠由淺至深、由表及里,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問題;需要對學生思維活動起到啟發(fā)和拓展的作用,能在學生無法找到答案時啟發(fā)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并幫助學生拓展知識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