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北京一直有著深厚的冰雪運動文化傳統(tǒng)。數(shù)九寒冬,京城百姓三五成群相約冰雪運動,利用自然、開發(fā)自然,既鍛煉身體,又愉悅身心、放松精神,自發(fā)形成了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源遠(yuǎn)流長的北京冰雪文化
自明代以降,北京的冰雪運動常見諸文人的筆端,既有明人劉若愚的《酌中志》、清人高士奇的《金鰲退食筆記》、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jì)勝》,清末民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等筆記著述,又如《百戲竹枝詞》《都門竹枝詞》《都門雜詠》等詩歌作品。其中,民國時期金受申的《北京通》一文對北京的冰雪運動記述比較詳細(xì)、生動。
從金氏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當(dāng)時參與冰雪運動的人員眾多,且遍布京城各地。城里的什剎海、北中南三海,城東的通惠河以及各處的護城河,凡有河湖結(jié)冰之處,皆可成為人們開展冰雪運動的場所。運動的項目極為豐富,群體性的如清代皇家冰球、擲球比賽,個體性的如冰床、冰車、冰上舞蹈。特別是冰上舞蹈宛若今天的花樣滑冰,“蘇秦背劍”“金雞獨立”“鳳凰單展翅”等絕技令人驚嘆。有的人為了展示高超的冰上技藝,在腳上綁住木板,從朝陽門碼頭順通惠河一路溜冰到通州,“買上幾個糖火燒,來上一罐醬豆腐,馬上回京”,被金受申稱之為“二十八英里競賽”??梢?,冰雪運動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形成獨特的冰雪文化。
北京人熱衷于冰雪運動,與清代對這類運動的重視密不可分。據(jù)《滿文老檔》所載,早在清初,努爾哈赤就曾在遼陽城外太子河的冰面上,舉辦過大型的冰雪運動會,王公大臣及家眷均可參加。在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下,冰雪運動是一種重要的戰(zhàn)斗技能,一方面可以演練軍事,一方面也可彰顯軍威。入關(guān)后,冰雪運動雖然還沒有形成定制,但是皇家偶爾也會舉辦冰上搶球之戲。到了清代國力最為強盛的乾隆朝,冰雪運動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視。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乾隆帝將源于關(guān)外的冰雪運動定名為“冰嬉”,親自寫下了大約1300字的長文《御制冰嬉賦》。全文描述了冰嬉各項賽事的生動場景,并引經(jīng)據(jù)典地從天文地理、上古傳說及歷史典故等多個角度闡釋了舉辦冰嬉的意義。乾隆帝將冰雪運動比于孔子所說的“射義”,認(rèn)為這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游樂活動,而是通過體育競技來砥礪人們的道德,讓人們在承平之時居安思危。可見,乾隆帝為冰嬉賦予了更豐富的寓意,突出了其教化民眾、警醒后人的文化屬性。此后,冰嬉被編入《清會典》,以制度的形式出現(xiàn)在清朝的慶典之中。據(jù)《清會典》記載:“每歲冬月,閱八旗冰嬉于太液池?!睆拇?,冰嬉成了每年都要舉行的、有基本固定時間和地點的國家級活動。
蔚然成風(fēng)的清代冰嬉
冰嬉的雛形是一種軍事演習(xí),在乾隆時期,演變?yōu)橐粓霭酥T多比賽項目的冰雪運動會。這些體育項目既有競技類、展示類,也有雜糅了競技與展示雙重特點的綜合性項目,如“擲球”“搶等”“打滑撻”“轉(zhuǎn)龍射球”等。
“擲球”是一種搶球類的團隊競技。據(jù)《帝京歲時紀(jì)勝》記載:“金海冰上作蹴鞠之戲,每隊數(shù)十人,各有統(tǒng)領(lǐng),分位而立,以革為球,擲于空中,俟其將墜,群起而爭之,以得者為勝。或此隊之人將得,則彼隊之人蹴之令遠(yuǎn)。歡騰馳逐,以便捷勇敢為能?!笨梢?,這是一種結(jié)合了溜冰技術(shù)與中國古代足球的游戲,在一定時間內(nèi),得到皮球次數(shù)多的隊伍獲勝。
“搶等”是一種類似于今天速度滑冰的競技比賽。在離皇帝坐處兩三里外,豎立一面大旗,皇帝坐處與大旗下各鳴放一炮,大旗下列隊士兵,著冰鞋,急馳而來,將皇帝的御床附近設(shè)為終點,以滑至終點的先后次序判定名次。乾隆帝在其《御制冰嬉賦》中稱其“閃如曳電,疾若奔星”,可見這一競技項目給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打滑撻”是一種高坡滑冰的技巧展示類項目。據(jù)《郎潛紀(jì)聞》記載:“禁中冬月打滑撻,先汲水澆成冰山,高三四丈,瑩滑無比,使勇健者著帶毛豬皮履,其滑更甚,從頂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倒地不撲者為勝?!睆倪@段文字的描述來看,“打滑撻”這一運動類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都是考驗參賽者從高處高速下滑時的身體穩(wěn)定性。
“轉(zhuǎn)龍射球”是一種冰上較射的競技。據(jù)《清朝文獻通考》記載:“每歲十月,咨取八旗及前鋒統(tǒng)領(lǐng)、擴軍統(tǒng)領(lǐng)等處,每旗照定數(shù)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nèi)務(wù)府預(yù)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等項。至冬至后,駕幸瀛臺等處,陳設(shè)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比賽時,冰場上立旌門,門架上懸“天球”與“地球”,參賽者分兩隊,著特制服裝,有的人還要背插牙旗,他們依次溜冰至旌門,有的人負(fù)責(zé)射“天球”與“地球”,有的人則負(fù)責(zé)表演冰上舞蹈與雜技。故宮博物院所藏《冰嬉圖》,正是乾隆時期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瀚對這一場景的描繪。在畫卷中,參與“轉(zhuǎn)龍射球”的人有序地溜冰至懸有“天球”“地球”的旌門,有的人抽弓搭箭準(zhǔn)備射球,有的人則做出各種難度較高的舞蹈動作,如金雞獨立、蜻蜓點水、紫燕穿波、鳳凰展翅、哪吒探海、朝天蹬、千斤墜等,更有甚者還在賽道中表演起了單人或多人的冰上雜技?!侗覉D》中多處呈現(xiàn)了這些場景,如一人舉著雙旗立在兩人肩頭,如一人肩背處立有三幼童,其中一幼童呈倒立狀,兩幼童各舉一旗,再如一人在冰面上表演中幡雜技,令人嘆為觀止。
由于清政府的大力倡導(dǎo),冰嬉使民間的冰雪運動蔚然成風(fēng)。冰嬉技藝的精益求精與推陳出新,自然也融入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努力。從制度設(shè)定來看,冰嬉本來只是皇帝對八旗子弟冰上技能的檢閱,但由于其獲勝者常??色@得賞賜,優(yōu)勝者還有更好的升遷機會,因此八旗以外的老百姓對冰嬉之道亦趨之若鶩,史籍中很多善于宮廷冰嬉的高手,都來自民間。據(jù)《有清一代的冰鞋史和冰鞋》一文記載,如乾隆時期的喜桂,本是一個來自湘西的苗族青年,聽聞若掌握了滑冰技術(shù),就能謀得御前當(dāng)差的機會,便每歲冬日苦練于冰上,終于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藝,被冰鞋處官員發(fā)現(xiàn),攜之入伍。在演練冰嬉時,他向乾隆帝展示了“燕子三抄水”的絕活,大獲皇帝贊賞,稱其為“冰上燕兒”。再如咸豐末年的楊而立,本是涿州籍人,獨創(chuàng)了名為“撞天鐘”的精彩節(jié)目,也就是在急速溜冰的同時,以高難度的動作,先后用彈弓打出兩枚彈丸,并能使這兩枚彈丸相撞。后來,他也以此絕技進入冰鞋處,在表演時頗受皇帝贊譽。
寓意深遠(yuǎn)的文化符號
北京的冰雪運動風(fēng)尚極大地促進了冰嬉技藝的發(fā)展,高超的冰嬉技藝使皇帝看到了它的文化交流功能,經(jīng)常在使臣和地方少數(shù)民族領(lǐng)袖覲見時向他們展示冰嬉。這也讓冰嬉不僅成為慶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乾隆帝特作詩文,在詩句及詩注中敘述了他對冰嬉的看法。參對《清實錄》的記載,那次覲見的使者有朝鮮國王使臣李在協(xié)、副使魚錫定,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使者土爾扈特郡王車凌德勒克等人。乾隆帝特邀請他們共賞冰嬉的目的,正如他的詩句所說“冰嬉仍寓詰戎訓(xùn),苑覲都懷奉朔衷”,表達(dá)了他要通過冰嬉這樣一場冰雪運動,將中華文化遠(yuǎn)播四方的目的。
此次共賞冰嬉的來客中,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如來自臺灣高山族的領(lǐng)袖。原來在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朝廷剛剛在這些高山族人民的共同合作下平定了另立國號的林爽文叛亂。此次相邀,正是要以共賞冰嬉的特恩對有功之臣進行賞慰。
清代的冰嬉作為一項國家制度,逐漸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時間、地點以及比較穩(wěn)定的參賽者規(guī)模和規(guī)定項目,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和影響力。
1924年1月,被稱為冬季運動周的運動會在法國夏慕尼舉辦,兩年后國際奧委會正式將這一運動會更名為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奧會由此誕生。
我國傳統(tǒng)的冰雪運動,與社會文化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留下了各類古籍文獻、文化遺跡、珍貴文物等遺產(chǎn),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dá)。2022年,北京即將舉辦第24屆國際冬奧會。伴隨著北京冬奧會的到來,以冰雪運動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與奧林匹克運動相互促進、融合,在國際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鑒中迸發(fā)出新的時代風(fēng)采。
讓我們從悠久歷史中汲取力量,大力挖掘、弘揚、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奧運會的精彩答卷。
(作者簡介:楊原,北京市社會科學(xué)院滿學(xué)所助理研究員)
責(zé)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