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迎
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意思較為淺顯,但與學生平時接觸較多的現(xiàn)代文相比,表述方式仍有很大差異,學生理解起來尚有一定難度。那么,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更加適合中年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讓他們發(fā)自內心愛上文言文呢?本文以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的教學為例,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比起現(xiàn)代文,文言文內容凝練傳神,能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和思考空間,有助于學生自發(fā)形成內在學習動機,并依靠對問題本身探究的內在興趣,形成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學習力。教師要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找準觸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燃點”,促進學生指向特定目的的持續(xù)學習。
1.看圖競猜,激活思維。課堂伊始,筆者出示幾幅根據(jù)《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而繪制成的圖片,配上富有激勵性的提問:“你能猜出每幅畫上畫的是什么嗎?看看誰的反應快?!敝心昙墝W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迫切想要證明自己,而看圖競猜活動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對他們極具吸引力,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濃厚的閱讀動力,并對教學內容給予較高的關注。筆者“趁熱打鐵”,請學生講一講自己了解的《精衛(wèi)填?!返墓适?。學生能用幾句話講清自己知道的內容,故事內容大多與本課類似,但篇幅、表達方式與課文差異較大。
2.主動提疑,激發(fā)動機。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且能較為主動地學習和提問。初讀課文后,大部分學生不禁產生疑問:“這篇課文和我以前讀的故事都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呢?” 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教學都會關注學生的問題發(fā)現(xiàn)力與問題解決力,但文言文較現(xiàn)代文而言,學生接觸較少,所以產生的疑問更多。學生傾向于將文言文與熟悉的現(xiàn)代文進行對比、轉化、整合,以求對語言形式新穎的文言文有更多了解。本課中,這一小小的問題,貫串整節(jié)課,足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整堂課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直接影響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狀態(tài)和對文言文的關注度。下課前,教師再次回歸這個問題,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只要學生的回答言之有理,都應給予肯定。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符合該學段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需要。
中年級學生與文言文“初相識”,應注重文言詞匯的積累和詞匯意義的聯(lián)結。此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連貫的、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
1.積累。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而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是深入學習的基礎。一旦忽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將難以充分理解文本,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在教學中,當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停頓后,教師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提問。接著,讓學生利用其理解字詞的方法對字義、詞義進行探索。學生充分思考、交流后,依舊無法理解的問題,教師再進行點撥。例如,本文教學中,學生對“以堙于東?!钡摹耙浴弊痔岢鲆蓡?,教師出示《古漢語字典》中“以”字最常用的幾種意思:使用;認為;率領;介詞,因為;連詞,常表示后一行動是前一行動的目的;停止。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推測出此處的“以”應作為連詞使用。在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中,學生逐步積累了文言詞匯。
2.聯(lián)結。在理解文言文字詞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其與學生已有知識結構間的關聯(lián)處,及時“搭橋”,以便學生較好地克服教學中的難點。如,將古漢語字詞與現(xiàn)代文字詞進行聯(lián)結,通過學生對已掌握的該字或該詞意義與古漢語字詞比較,弄清兩者的異同。在教學“少”的字義時,筆者出示兩句話——“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一位少女向我們走來”,請學生小組內交流,比較兩句話中“少”的意思是否相同。教學“曰”的字義時,同時出示“名曰女娃”和“美其名曰”,再請學生對兩者的字義進行比較。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發(fā)現(xiàn),古漢語和現(xiàn)代文中的同一個字存在意思上的異同。再如,將古漢語字詞的理解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結,借助學生生活中已了解到的有關該字的信息,幫助其理解和記憶。在教學本文中“曰”字時,筆者又將其與“日”字的字形作比較, 提醒學生:“曰”和嘴巴說話有關,所以中間的一橫不能和右邊一豎接觸,要留一個口把話說出來。教學本文“游于東?!币痪鋾r,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其意思為“在東海里游玩”。教師再引導學生認識到理解古漢語意思時要注意語序的變化。此時,出示“小鳥在天空中飛”“蝴蝶在花間采蜜”“青蛙在池塘里鳴叫”等例句, 學生嘗試將其轉化為古漢語,鞏固變換語序理解意思的方法。
教育學家葉圣陶主張“教是為了不教”。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由“扶”到“放”,為學生搭建范例式支架,使學生在相似情境中“舉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差異并將思路遷移運用。
1.教讀一句,領悟方法。教學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時,學生對“少女”“名”“曰”等詞有疑問,教師引導學生采用看注釋、組詞和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后,再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話講講整句話所描述的內容。最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朗讀這句話,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在讀出停頓的基礎上,帶入合適的語氣和情感。
2.遷移運用,鞏固方法。課文第一句教學結束后,筆者提問:“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第一句話的?”學生回憶后,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文言文句子的“四步走” 方法—— 提出字詞疑問、選用方法解決、講述句子內容、讀出句子情感,以及理解文言文字詞的好方法—— 注釋法、組詞法、聯(lián)系上下文法。同時,筆者根據(jù)學情,對自主學習任務單做了個性化修改,將整個思考和實踐的過程轉換成一張思維導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一個降低難度的任務單式支架。教學第二、三兩句時,教師和學生約定好分組規(guī)則,把課堂和時間交給學生。每個小組都成為一個“小課堂”,以自主學習任務單為輔助,運用“四步走”的方法,將句子學好、學透。學生交流期間,教師巡視并適時點撥,尤其關注學生運用方法解決問題的情況。十分鐘后,師生共同聽取小組匯報結果。
積極情感體驗常常源于課堂。例如,課堂中融洽的合作關系、師生良好的評價和反饋、學生參與課堂的樂趣、解決問題所收獲的自我效能感……它們體現(xiàn)在整個課堂的方方面面,適用于大部分課堂,不做贅述。
積極情感體驗的另一重要來源是文本。因此,本節(jié)課的最后,筆者帶領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精衛(wèi)”的形象直觀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不禁產生疑問:“精衛(wèi)很弱小,且力量有限,為什么它還敢和東海較量呢?”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回憶本單元前兩篇神話故事的主人公:“她沒有盤古那巨大的力量,更沒有女媧那無窮的神力,但她依舊勇敢地與自然較量?!痹谌宋飳Ρ戎?,學生對主人公形象的認識愈加深刻。這時,筆者再追問:“在填海的過程中,她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她又會怎樣應對呢?”學生親自探索、親身體驗,進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想象,如:狂風怒吼著,精衛(wèi)不害怕,依舊銜來一塊塊石頭填著海;傾盆大雨中,精衛(wèi)不退縮,依舊和東海作斗爭……想象的過程為接下來的情感體驗做了很好的鋪墊。筆者趁勢請學生夸夸精衛(wèi),此時,這一“夸”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下課前,回歸課堂最初學生提出的問題“今天這篇課文和我以前讀的故事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學生自行分享,角度多樣。當提及文體上的不同時,教師順勢引導,幫助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時,學生所獲得的是帶有溫度的知識。再遇見文言文時,學生就像與老朋友重逢,必定是積極主動參與,充滿熱情,那時,何愁學不好?
中年級是學生學習古文的起點,教師應把握好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教學上的差異,站在學生的角度,找準其興趣所在,搭建良好的支架,關注學生能力發(fā)展和情感體驗,掌握教學策略,教學必將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梨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