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蓉
文言文該怎么教?王榮生教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教學概念——“一體四面”?!耙惑w”,指的是以“文言”這種古代書面語寫成的文章,“四面”是解讀文言文的四個角度,即文言、文章、文學、文化。王榮生教授指出,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文言”上,所以,學習文言文的前提是學習文言?!拔恼隆笔侵钙涔δ?,學習文言文,實際上是體認其所言志、所載道。“文學”則是指其表現(xiàn)形式,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詞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jié)點、精髓處。 “文化”是文言文中所傳達的中國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意與思想。從教學的層面看,這“四面”就是文言文教學內容確定與重構的四個角度。
(一)遵循“文言”的處理原則
七年級學生接觸文言文的機會不多,文言積累量遠遠不夠,也正因如此,大多數老師在教學文言文時,為強調“言”的作用,采用“滿堂翻譯”“逐字逐句翻譯”等教學方法,忽略了文言本身的文化深意。王榮生教授認為,處理文言文的字詞句,可采用“放過”“突出”等原則?!胺胚^”,即對于一些生僻的難字難句,或教科書有淺易注釋的字詞,則無須字字落實,特別處理?!巴怀觥保磳沤瘛巴杏挟悺钡某S米衷~重點突出,甚至做拓展性的補充。例如,文言文中常出現(xiàn)的“去”字,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理解為“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在文言文中則常指“離開”,教學時要重點解釋這個字的含義。再則教師還可以對“去”字繼續(xù)拓展補充,通過例句說明它還有“距離”“除去”等含義。當闡述“期”這個字的意義時,可結合現(xiàn)代漢語中“不期而遇”這個成語,讓學生橫向聯(lián)系,深刻理解“期”解釋為“約定”。也可以通過復述故事情節(jié)的方式,讓學生根據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尋找對應的文言詞匯,如“回頭看”對應文中“顧”字,“丟下”對應“舍”“委”等。
因此,文言文的教學,要遵循“放過”“突出”原則,做到詳略得當,突出重難點,讓學生能了解文言的文字內涵,感受文言魅力,從而提高文言文學習興趣。
(二)領會“文章”的載道功能
“文章”,是指其功能。文學作品具有實用功能、言志功能及載道功能。初中語文教材中編入了多篇古代應用文文本,例如《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誡子書》等,在當時就有其“贈言”“上書”“勸諫”等實用價值。而“言志”是指通過某些事物來表達作者的志向、理想、情趣、抱負,諸如《愛蓮說》《桃花源記》《陋室銘》等作品,都具有言志功能。“載道”則指的是說明道理,傳達思想。語文教材中,《論語》以語錄的形式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雖有嘉肴》運用類比的方法指出教和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道理,這些課文的“載道”功能就非常明顯。
明確文本功能,了解其所言志、所載道,能夠更好地確定教學內容。以《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為例,一方面,通過描寫“友人”與陳元方對話,“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傳達出為人要誠信、有禮的道德準則。另一方面,《世說新語》的創(chuàng)作編纂背景是劉義慶處境危難時期,祈求能在魏晉文人的精神氣質中尋求化解和超脫,因此全書主要傳達出的就是追求自由、率性灑脫的風度精神。陳太丘的“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入門不顧”的率性行為,表現(xiàn)出魏晉時期率真、隨性、自由的思想。我們可以由此確定由分析人物形象探究魏晉風度,由《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引申至《世說新語》整本書的閱讀。
(三)探究“文學”的表現(xiàn)藝術
“文學”,是指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錘煉和章法的考究兩方面。因此,教師可從作者言志載道的精髓處——章法考究和煉字煉句入手,分析文本,探究其文學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1.謀篇布局——“心電圖”式的情節(jié)探索。“章法”是指文章的整體結構以及選材剪裁等?!蛾愄鹋c友期行》的整體情節(jié)結構完整,且一波三折,富于變化。因此,在探索本文一波三折情節(jié)時,我們采用了“心電圖”式的情節(jié)探索方式。
請兩位學生到講臺上,一位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而另一位學生則根據“友人”這個人物的感情變化,在黑板上用“心電圖”的方式繪制曲線,并在曲線旁做好文字標注。最后,根據學生所繪制的曲線圖,采訪該學生如此繪制的原因。
在畫“心電圖”的過程中,學生容易把自己代入故事,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換情緒,很快能把握住本文情節(jié)特點:波瀾起伏。雖然文章只有短短102字,但是情節(jié)有沖突,動人心弦,對于學生日常寫作有所啟發(fā)。
2.煉字煉句——巧用增補,揣摩語氣知形象。任何文學作品的語言都經過錘煉和加工,煉字煉句就是對文中某一個字或句進行精細地推敲運用,使其既簡練精美,又形象生動?!蛾愄鹋c友期行》一文雖短小,但是語言非常精練,字里行間無不展現(xiàn)著人物的鮮明個性。于是,筆者利用給文章做“加法”的形式,從填寫合適的稱呼語入手,促進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語段設計如下——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過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庇讶吮闩唬骸埃?)非人哉!(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前面的稱呼填寫還算順利,在“(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填稱呼時,學生卻犯了難。填“太丘”顯得重復,填“君”又不符合友人當時的語氣。這時要巧妙地轉換思維,用第二人稱“汝”“爾”更為合適。而“汝”和“爾”本是由上對下的稱呼,放在朋友同輩之間稱呼則會顯得不尊敬,那么,友人粗暴、無禮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之后引導學生模仿友人的語氣,再讀一讀課文,加深對友人的印象。這樣增補的稱呼方式,巧妙地讓學生在選擇稱呼語、揣摩語氣的過程中明確了人物形象,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章法考究和語言錘煉是作者言志傳道的精髓處,通過“心電圖”式的探索以及從稱呼語入手細究文本的方式,都能巧妙地讓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會文本所傳達的“誠信”“方正”的思想以及魏晉風骨。在此基礎上,加上《世說新語》材料的補充,拓展《王子猷雪夜訪戴》中王子猷雪夜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率性行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魏晉時期文人的精神氣質,提升自己的欣賞品位。
(四)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反思
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文言文在多方面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例如,文言文中記載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具體文化內容,以及文中所傳達的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文言文的基礎上,了解作品的文化價值,感受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和藝術魅力。
1.挖掘文化常識中的稱謂文化。有“禮儀之邦”美稱的中華民族,非常重視“禮”。《禮記·曲禮上》云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币虼?,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用謙卑的詞語來指稱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和人,用尊敬的詞語來指稱對方或他人,即謙辭和敬辭?!妒勒f新語》作為一部記載魏晉士人言行軼事的小說集,記載了很多當時魏晉名士交際時關于謙敬辭的使用。他們常常以字、官爵、地名來稱呼對方,以示尊敬。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中,就用“太丘”一詞來表示對陳寔的尊敬,陳寔為人清高又有德行,曾擔任過“太丘長”,因此后人尊稱他為“陳太丘”。此外 , 人稱代詞的選擇也非常講究,“君”“卿”的使用頻率比較高?!蛾愄鹋c友期行》中,元方即使在對方羞辱自己父親而進行反駁時,也依舊使用了“君”稱呼對方——“君與家君期日中”,而在稱呼自己父親時,則使用“家君”?!凹摇笔俏簳x人在他人面前言及自己的親屬時所冠之詞,有表謙之意。元方的謙遜沉穩(wěn)、不卑不亢,良好的修養(yǎng)此時就在這些謙敬辭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
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應處處引領學生就時代背景學文章,就作品整體學文章,將文言文閱讀體驗放在文化之中,讓學生在文化中浸潤濡染,自然“沉醉不知歸路”。
2.傳承古代仁人賢士的思想。新課標指出,七至九年級的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方面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于《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多數教師對于此篇文章的主題探討,一般停留在“誠信”這一點上。然而,結合《世說新語》成文于戰(zhàn)亂頻繁、封建禮法瀕臨瓦解的魏晉南北朝的時代背景,文人已經開始探討并追求“人”的個性自由,深入文本解讀,在字斟句酌間,這一追求個性、率真的思想無一不表現(xiàn)在文字背后。陳太丘與友人約好正午,正午已過,太丘舍去。從文本中推測,此友人坐車到來、坐車不下,可見其身份地位高于太丘,但是太丘也沒有趨炎附勢,畏懼權貴而對“友人”的遲來妥協(xié)。陳太丘的風度也影響了自己的兒子,對于友人“對子罵父”的行為,元方據理力爭,“入門不顧”。魏晉名士蔑視權貴、率性而為的思想在這些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在這一時期,名士們追求隨性自由的生活,遵循內心所想,積極探索生命的內在價值。他們把這種超越世俗的獨立精神落實到行動和日常生活中,藐視功名利祿,大膽沖破封建束縛,坦率真誠,張揚個性,率性而為,表現(xiàn)出人格精神上的獨立自由和對世俗生活的審美超越。魏晉風度,作為一種時代的美學風范,在人格長期受到壓制束縛的封建社會豎立了一塊難以企及的豐碑,代表了中國人文精神中特有的具有詩情畫意的人生境界和審美境界。那么,教學具有極高審美價值的《世說新語》,就要讓學生了解其文化價值,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
通過“一體四面”的方法確定和重構文言文教學內容,有效做到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學生在理解文言內容的基礎上,從章法、語言等細節(jié)處深入文本,感悟文言背后深厚的文化意蘊,形成自己的情感思想體悟?!?/p>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