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題,場景畫面導入。
2. (出示課文插圖1)用已學第1自然段的語言解讀“看瓜刺猹”這一場景。
【設(shè)計意圖】踐行場景學習理論,利用語言、畫面將學生帶入少年閏土“看瓜刺猹”這一特定場景之中。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將一位人見人愛的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建立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lián)系,為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對閏土的情感埋下伏筆。
1.聚焦文中另一位少年——“我”。
2.比較“我”和閏土的身份的不同。
3.出示: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
4.拓展魯迅家世背景。
5.體會想象兩人相識的場景。
6.出示學習要求:自由輕聲讀第4自然段。第一次見面時閏土是什么樣的?讀課文,畫出有關(guān)句子。思考:從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少年?
7.出示: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研讀:閏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8.寫法探究。出示拓展資料:人物的外表足以烘托出一個單獨的人格,外貌描寫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沒有用的東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贅。(老舍)
9.“我”和閏土少年時期見面時關(guān)系怎樣?文中是怎么說的?
【設(shè)計意圖】這個單元的主題是魯迅,本文寫閏土也是為了寫少年魯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者引導學生扣住“小說大多是虛構(gòu)的,卻也有生活的影子”這一特點,認識到“我”的身上也有少年魯迅的影子。在學習閏土的外貌描寫時,通過老舍先生的話,領(lǐng)會魯迅先生抓住重點描寫人物外貌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入,讓教學泛起思維的漣漪。
思考:兩人成了朝夕相處的好朋友,他們在一起時,都會干什么呢?
1. 看圖(出示課文插圖2),用一句話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場景,和它對應的是課文哪部分內(nèi)容?(閏土給“我”講新鮮事的場景,第6~18自然段)
2.出示學習要求:快速默讀第6~18自然段,說說閏土給“我”講了哪幾件新鮮事。試著用幾個字歸納每一件事。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少年?
3.根據(jù)回答板書小標題: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看魚。
小結(jié):著重記敘了閏土給“我”講的四件新鮮事。
4.學習“雪地捕鳥”部分。
指名朗讀第7自然段。
思考: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特別新奇有趣?從中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閏土?
交流:(動詞,“只一拉”“什么都有”等)這幾個詞語讓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閏土?(聰明能干)
練習朗讀,讀出捕鳥的有趣和閏土的聰明能干。
5.學習“看瓜刺猹”部分。
指名分角色朗讀,體會誰的語言更生動。
練習:兩個同學一組,一個扮閏土,一個扮“我”。
交流:誰的語言更生動?(閏土)
(插圖1和插圖2組合在一起)圖文對照,在閏土“看瓜刺猹”的過程中哪些語言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畫出相關(guān)語句,從中你又讀出了一個怎樣的閏土?
交流:月夜瓜地、閏土刺猹的動作,猹的動作以及咬瓜的聲音。
分角色讀,你們讀出了閏土的什么特點?(機智勇敢)
質(zhì)疑:開頭已經(jīng)寫了瓜地刺猹,為什么這里還要詳細地寫這一段呢?(交流)
再讀第1自然段,讀出對閏土的喜愛之情。
6.學習“海邊拾貝”部分。
評價:海邊生活太有意思了。
7.學習“潮汛看魚”部分。
小結(jié):這幾段的描寫多么精彩,四件事刻畫出一個聰明能干、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閏土形象。
8.出示: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設(shè)計意圖】場景學習,就是在情境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對于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跳魚這種并列結(jié)構(gòu)的學習內(nèi)容,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描寫中領(lǐng)會人物的特點,領(lǐng)會作者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學、匯報、分享,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10.課件出示課后第三題。
思考:這幾句話中的加點字是什么意思?三句話都是寫什么的?
在文中找到這幾句話所在的位置,用橫線畫下來。想一想,這三句話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共性特點?
對比閱讀,體會“我”的內(nèi)心世界。
11.課文為什么寫這么多“不知道”?
12.閏土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見識呢?
聚焦閏土生活的環(huán)境,思考“我”的生活環(huán)境是怎樣的。
出示拓展資料:百草園、三味書屋的圖片。
13.結(jié)合圖片,理解“四角的天空”。
啟發(fā):你感受到“我”怎樣的內(nèi)心?
小結(jié):孤陋寡聞的“我”對見多識廣的閏土心生羨慕之情。體會“我”對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己所處環(huán)境的不滿。
【設(shè)計意圖】“四角的天空”這句話含義深刻,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巧妙設(shè)計,梯度教學,關(guān)注書后含有加點字的句子,師生合作將這三句話與文中閏土講述新鮮事的語句比對著讀,為的是更好地表達“我”的情感。教師出示百草園、三味書屋等圖片能直觀顯現(xiàn)“四角的天空”,幫助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我”的內(nèi)心世界。
1.課件出示: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
2.想一想,兩個人在分別時為什么哭的方式不一樣?
3.課件出示友誼深的句子,讀中感悟。
小結(jié):“我日日盼望新年”中那種對閏土熱切期盼的眼神,“我”和閏土不到半天便“熟識了”的一見如故, “我”和閏土短暫生活的親密無間,“我”和閏土“分別時”無可奈何的大聲哭喊……友誼告一段落。
從這里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我”?(重情重義)
4.回歸少年閏土看瓜刺猹的段落,再次引導背誦第一自然段。
【設(shè)計意圖】學習語文,就要學會在文字間走個來回。這部分內(nèi)容涵蓋面廣,知識跳躍性強,時空跨度大,但內(nèi)在聯(lián)系非常緊密。因此,教師圍繞“從這里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我”這一問題,把看似零散的一個個點貫穿起來,讓學生的閱讀經(jīng)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
1.三十年后歸來,那少年還是原來的少年嗎?一起看看中年閏土的模樣。(出示《故鄉(xiāng)》中描寫中年閏土的模樣的片段)解讀背景,思考這一切是什么造成的,人物命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起伏。
2.出示背景資料以及黃蓓佳的《靈魂的柔軟和堅硬》選文片段。
【設(shè)計意圖】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guān)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要想了解閏土,認識那個年代,必須置身于恢弘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學習。拓展三十年后的閏土的情況,目的是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閏土,從而深化主題。
教學反思
在這篇課文中,有很清晰的主線。第一條是明線,閏土和“我”從相識、相知、相處到相別,這是一條情節(jié)線;第二條線是暗線,“我”對閏土的喜愛、親近、羨慕、不舍,是一條情感線。明線貫穿了課的始終,暗線編織在明線之中,二者水乳交融。在教學中,教師將“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作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主線。相識時,閏土的外貌描寫凸顯出閏土活潑可愛的特點,而重點是閏土給“我”講的四件新鮮事。雪地捕鳥、看瓜刺猹、海邊拾貝、潮汛看魚,展現(xiàn)出一位聰明能干、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海邊少年的形象。由聚焦感悟到最終的內(nèi)化,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我”對閏土生活的向往之情,對農(nóng)村生活的羨慕之情。
《少年閏土》是一篇帶有自傳氣息的、極具詩意的小說,語言簡潔、傳神,采用白描、對話、舉例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海邊農(nóng)村少年形象。那么,是以情節(jié)為主線,還是以情感為主線,也就成了執(zhí)教者必須面臨的一大選擇。其實兩種取向皆可成為關(guān)聯(lián)課堂板塊的主線,只不過體現(xiàn)了教學秩序和審美個性的不同罷了。一旦確立了兩條線索之間的情感張力,設(shè)計的重點也就自然形成了。例如,相識時的一見如故,相知的過程當中閏土給“我”講述新鮮事,“我兩人”之間那種童言無忌、親密無間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初次見面在廚房,分別的地點還是在廚房,廚房見證了“我”與閏土之間的友誼。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閏土的有情有義也表現(xiàn)得非常鮮明。
這堂課對文本進行了有效拓展,尤其是最后,教師將摘錄下來的三段文字整合在一起,不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開闊的與文本對話的平臺,還能幫助學生直抒胸臆,深刻理解文本。此時此刻,作者的千言萬語化成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以閏土為代表的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這一束縛造成的純真人性的扭曲,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這一切都融入執(zhí)教者精心選擇的拓展文字中。由此,學生會對魯迅其人其文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從而受到“魯迅精神和魯迅文化”的啟蒙。※
[本文為南京市教科所第12期個人課題“依托場景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力提升的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Ab5427]
(姜梅紅,江蘇省特級教師,任教于南京市三牌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