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一篇自傳體散文,記錄了他十五年的心路歷程。文章既飽含深情,又富有哲思。作者以優(yōu)美真誠的文字將自己感悟到的最寶貴的東西傳達(dá)給我們,值得我們仔細(xì)體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感悟生命的真諦,感受母愛的偉大吧!
一、領(lǐng)會生命的真諦
地壇雖古老卻充滿了生機,與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關(guān)系。正是地壇幫助史鐵生打開了生命中的生死之結(jié),帶領(lǐng)他走向了新的人生旅途。21歲少年的生活本該如夏花般絢爛,然而命運卻給了他沉重的一擊——雙腿殘廢。這一擊也摧毀了他的精神支柱。在那段日子里,他時常到離家不遠(yuǎn)的荒蕪古園——地壇,以此來逃避現(xiàn)實世界。這一晃便是十五年。對于地壇里的一草一木,他比任何人都要熟悉。而這座歷經(jīng)400多年滄桑的古園給予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就交代自己與地壇的緣分,即“這中間有著宿命的緣分”。其實,當(dāng)作者來到地壇的時候,這里就成為了他的精神家園。他棲居于此,并領(lǐng)悟了生命的真諦。作者寫地壇,就是要記錄下自己與地壇不斷“交流”的精神默契,贊美地壇那歷經(jīng)滄桑卻生生不息、醇厚沉重的生命品格。在他看來,地壇荒蕪卻不衰敗。正是這番景象使得他再次燃起了活下去的信念。他開始主動思考“生與死”的問題。這里的一草一木都飽含著滄桑,卻掩蓋不了生命的躁動。在經(jīng)過漫長而深入的思考之后,作者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生,不可辯論;死,必然降臨。他終于領(lǐng)悟了生命的真諦,能夠達(dá)觀地看待生與死,也重新獲得了走出人生陰霾的力量。坦然地面對人生,便只剩下如何生活的問題。作者依然鐘情于地壇,時常到地壇去探尋生活的哲學(xué)。地壇對于作者來說,就如同一位伙伴,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無論在老樹下、荒草邊還是頹墻旁,無論是默坐還是呆想,只要他在這里,就能“推開嘈雜、理清思緒、窺見自我”。
二、感受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在地壇想了那么多年,終于找到了生死問題的答案。于是,他便開始探索怎樣活著的問題。他倒下了,卻能夠重新“站起”。這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在人生的至暗時刻,他一個人在地壇孤獨地進行自我療愈。直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段艱難的路途并不是他一個人在走。還有一個人在默默地陪伴著他,那便是他的母親——“活得最苦的母親”。他的母親承受著加倍的折磨,以幫助他重生。當(dāng)史鐵生去往地壇的時候,他的母親何嘗不是在痛苦之中掙扎呢?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細(xì)致地描寫了母親復(fù)雜的心理活動,含蓄地表達(dá)了自己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面對突然殘疾的兒子,她的悲傷不少于任何人,甚至不能像兒子一樣通過發(fā)脾氣、離家出走來宣泄負(fù)面情緒。身為一位母親,她必須把悲傷壓在心底,用源源不斷的愛去幫助兒子活下去;甚至不得不經(jīng)受那最壞結(jié)果的折磨,做好自己承擔(dān)一切苦難的準(zhǔn)備。她將自己對兒子的愛化為了“門口呆立的雕像”“地壇里焦灼的神情”與“默默離去的背影”。
史鐵生的母親是聰慧、堅韌、無私的。作者一開始并不理解母親所做的一切,只是想著自己。直到母親永遠(yuǎn)地離開之后,他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直到作品獲獎之后,他才明白“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史鐵生的母親又是幸運的、幸福的。她以偉大的母愛鑄成了一把生命的鑰匙,終于開啟了兒子緊閉的心門,使他獲得了重生。史鐵生以苦難為筆,創(chuàng)作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實在令人欽佩;而這位母親卻以苦難為筆,只創(chuàng)作了史鐵生這一部“作品”,更加令人欽佩。
總之,在《我與地壇》中,史鐵生通過描寫自己在地壇的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想,深刻地剖析了生與死的問題,并通過敘寫自己與母親相處的日常,贊美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園中處處都有他的車轍,而有車轍的地方也有他母親的腳印。這兩個部分內(nèi)容緊密相連,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