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適用話題】真相 勇氣 科技 博弈 較量
古代戰(zhàn)場上一大公認的“難事”,就是攻城。比如《孫子兵法》就曾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戰(zhàn)簡直是能不打就不打。
而在影視劇里的古代戰(zhàn)爭場面中,“攻城戰(zhàn)”常常無比慘烈,經(jīng)常是一排排士兵冒著槍林箭雨拼死沖鋒,再一排排死在守城方的弓矢刀劍下。血腥的場面常讓觀眾不忍直視,當然也有很多“聰明人”忍不住吐槽:明明第一排士兵沖上去就是死,這些古人為何還這么死心眼?
其實,放在古代攻城戰(zhàn)里,這還真不是一個“死心眼”的問題。首先一個基本事實是:士兵們在攻城時臨陣脫逃的后果,遠比戰(zhàn)死嚴重。
以戰(zhàn)國時期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為例,秦軍在“沖鋒問題”上,紀律條令十分苛刻:擔任突擊隊角色的“險隊”,往往由十八人組成,如果有一個人在作戰(zhàn)中臨陣脫逃,那么這位逃跑者會在上千士兵面前被“車裂”,既死得十分痛苦,更死得十分恥辱。而且這些臨陣脫逃的膽小鬼,不但自己會受到嚴懲,更會連累戰(zhàn)友。戰(zhàn)國時期的秦軍,五人為一伍,如果有一人臨陣脫逃,另外四人都要遭到兩年以上的徒刑,除非以斬殺敵人首級折罪。
在嚴懲逃跑行為的同時,秦國軍隊對勇敢者的獎勵,也是十分豐厚。士兵如果能斬殺敵人一名軍官,就能拿到爵位并獲得土地,人生開始翻身。百人以下小分隊如果能斬殺33個敵人,就能獲得“滿功”,大家都有獎勵。特別是在攻城戰(zhàn)里,甚至不需要斬殺敵軍軍官,只要攻城部隊能夠圓滿完成任務,照樣能獲得土地爵位。假如在攻城中陣亡了,只要任務完成,陣亡士兵的家屬,照樣能繼承土地爵位。
而在秦朝以后,這一整套獎懲制度,也被歷朝歷代繼承下來。特別是在攻城戰(zhàn)時的賞賜撫恤方面,更是無比優(yōu)厚。而且對古代那些訓練有素的軍隊來說,“第一排沖鋒”看似兇險,卻未必九死一生。單看古代的攻城裝備,就知道古人在攻城這件事上,做了多少功課:不但有可以運載攻城士兵的“對壘”“飛梯”“云梯”,還有可以直接砸城墻的“鵝車”,以及可以燒毀城門的“火車”。冷兵器時代的強弩與拋石機,更是攻城利器。
比如那場書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奇跡的陳湯滅北匈奴之戰(zhàn)中,深入中亞作戰(zhàn)的陳湯,面對重兵防御的單于城,就沒有狠拼硬打,而是先以強弩對敵壓制,密集的箭雨里,負隅頑抗的北匈奴郅支單于都被射傷,號稱堅不可摧的單于城,死撐了一夜就徹底崩潰。
發(fā)展到宋元明清年間,強大的攻城裝備,更是成為攻城戰(zhàn)的關(guān)鍵助力:宋軍使用的大型床子弩,就可以將巨型弩箭“釘”在城墻上,助士兵們攀爬著攻城。火器大量應用于戰(zhàn)場后,重炮轟擊更成為攻城時的常態(tài)。
歷代多少攻堅戰(zhàn),除了勇氣的較量,更有戰(zhàn)術(shù)與軍事科技的博弈。
(離蕭天摘自微信公眾號“朝文社”)
【素材任意門】17世紀下半葉,在南明軍隊收復臺灣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中,面對荷蘭人不惜血本打造的安平古堡,鄭成功在總攻階段,以二十八門重炮展開猛轟,外加各式火炮齊轟,總共打了兩千五百多發(fā)炮彈,嚇得荷蘭殖民者慌忙投降,倉皇逃出臺灣。82B9C047-FDE7-4EB2-B26A-2EDF1BE5FA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