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新
畫假飯票吃白糧那事兒,在當年的母校,其實就蒙了白大師一人,班里同學大多數(shù)不僅知道,還屢屢為“主犯”宿俊山當參謀打掩護。
宿俊山不知從哪兒弄的牛皮紙,還有紅藍兩色圓珠筆。人只有陷入非常的窘境,才會有非常的行為,要不如何理解學業(yè)頂尖的宿俊山,會挖空心思造假飯票呢!他將那牛皮紙裁得跟真飯票同等大小,拿雙色筆寫呀畫呀,小心翼翼變法子作舊:雙掌呵了氣,邊輕搓慢揉假飯票,邊細細察看,等票邊泛毛票面起皺,上面的字跡圖案若隱若現(xiàn),就像極了飽經(jīng)滄桑的真飯票。
行了,行了。圍觀的同學說,再搓揉會露餡的。
學生大灶的白糧窗口,只有周末給沒條件回家背糧的同學開放,而且打飯者寥寥。為了掩護宿俊山,吃雜面碗餑餑喝雜面粥的同學,會故意去那窗口晃一下,隨后由拿真白糧票的三兩人,推宿俊山到最前,故意營造擁擠假象。
坐鎮(zhèn)白糧窗口的便是白大師。
學生大灶的師傅黑頭黑腦的粗人一幫,唯獨白大師慈眉善目,藍衣白帽在窗口一杵,天設地造的白糧主廚,故得名“白大師”。表情帶了彌勒佛般的笑意,斜睨的目光輕描淡寫,迎視窗外抵近的每位同學。心懷鬼胎的宿俊山,在白大師的注目下,假模假樣地把假票呈上。白大師伸出手,食指跟中指剪刀似的將票夾住,好像認真看了一眼,又好像根本沒有看,輕輕丟入手旁鐵盒中。再斜睨雙眼接過宿俊山的搪瓷碗,鐵勺深扎飯盆舀一勺,又淺淺地舀半勺。正常情況,這淺淺的半勺在凌空入碗的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晃蕩出些許,以精確校準勺中飯量,從而使整盆面條舀出該有的碗數(shù)??山o宿俊山打飯時,白大師斜睨的目光觸及近旁一個小娃的身影,那晃蕩的力度變得若有似無。
緊跟宿俊山近旁的小娃,是他小學在讀的侄兒。
那小娃實在夠精靈,每隔兩三周的一搪瓷碗白面條,吃到一半便停住手,筷子搭碗口放床頭,掰塊雜面餑餑啃咬起來。
咋不吃了?宿俊山很惱火,跟白面飯有仇嗎?
小娃置若罔聞,手掬雜面碗餑餑,嚼咽得有聲有味。
宿俊山換種語氣,屁大點兒人,不吃白面咋長個頭!
四周的同學聽得眼酸,不知道應該勸說什么。大哥病故,嫂子改嫁,高中生宿俊山帶小學生侄子讀書,整個校園無人不知。個別同學明里暗里送過白糧票,一律遭宿俊山婉拒:誰的口不饞好吃——我記著大家的情呢!
據(jù)宿俊山回憶,高中兩年,他先后私造過十六張假票,在白大師的眼皮底下,為小侄子打了十六碗白面條。直到大學畢業(yè)分配工作,領得第一份工資,宿俊山買了豐厚禮物,專門找到退休在家的白大師。不等自我介紹,白大師雙眼盯住宿俊山,你就是那……拿……假票吃白飯的!
對。您說得沒錯!宿俊山低下頭,緊緊將白大師抱住了。
你那侄兒呢?白大師說,就是緊跟你身后的那個碎娃呢?
他剛參加完高考……這不,我還要幫他估分和填報志愿呢!
不是師生勝似師生的兩人,聊到激動處,情不自禁開了酒瓶。就著臨時買的豬頭肉,一盅碰一盅,一口接一口。不勝酒力的白大師漸漸帶了醉態(tài),吐露真言說出真相,原來當年宿俊山鼓搗的那些假票,在最后交伙管的時候,全由白大師自掏腰包換成了真的。
白大師是合同工,每月掙十幾塊錢,養(yǎng)家糊口的,自己都舍不得吃一碗白面條。宿俊山每在同學前說起,總是止不住熱淚盈眶。
此后逢年過節(jié),宿俊山跟侄兒無論誰回老家,看望白大師成了必選行程,直至白大師去世。白大師葬禮上,從省城趕來的宿俊山長跪靈前,熱淚奔流。最后征得家屬同意,宿俊山跟遠在美國的侄兒連線視頻。
手機中,那個西裝革履的漢子,面對鏡頭前慈眉善目的遺像,虔誠地鞠躬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