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必斌
不少孩子進入生長發(fā)育期后,有時會出現莫名疼痛。對此,家長在早期多以為是生長痛,或體內缺鈣,或者孩子活動量太大導致疲勞,或是因為粗心大意而受傷了,因而忽視。等到孩子疼痛加重,到醫(yī)院檢查,發(fā)現孩子竟然是患上了骨肉瘤!骨肉瘤常見于20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發(fā)生部位通常是四肢長管狀骨的干骺端,極易發(fā)生在膝關節(jié)四周。病情發(fā)作初期并無突出表現,只是膝關節(jié)四周疼痛,且時斷時續(xù),運動后往往會加重。
1.生長痛導致的疼痛部位并不固定,也無外傷史,各項運動能順利進行;而骨肉瘤發(fā)生疼痛的部位是固定的,通常是腿部關節(jié)位置。
2.生長痛一般只是疼痛,并無其他癥狀表現;而骨肉瘤除了疼痛外,患者往往還有其他癥狀,包括局部高溫、發(fā)脹、紅腫、靜脈擴張,乃至全身發(fā)熱等,有明顯壓痛,膝關節(jié)無法伸直,只能被動屈曲,疼痛不能改善。
3.生長痛時疼痛時重時輕;而骨肉瘤導致的疼痛是逐步加劇,特別是夜里非常突出。
4.生長痛在涂抹藥膏、藥油,或采取按摩之類的措施后,往往能夠有所改善;而骨肉瘤導致的疼痛難以改善,并且還會產生貧血、食欲差、消瘦之類的惡病質癥狀。
1.骨肉瘤的X線檢查。①成骨型:主要是成骨像,可產生病灶區(qū)普遍性致密陰影或斑片狀、絮狀、團塊狀無骨小梁構成的致密陰影,邊緣模糊,可破壞骨皮質;骨膜反應通常是日光型,也就是將骨外膜揭起之后被拉長的血管垂直于骨干,順著血管形成的新骨產生“日光放射”式陰影。軟組織陰影里能發(fā)現瘤性反應骨。②溶骨型:病變區(qū)有骨小梁的消失、破壞的溶骨x線像,個別時間表現為均勻毛玻璃狀密度上升,破壞骨皮質,并伴隨軟組織陰影,骨膜反應常見的是Codman三角(考德曼套袖狀三角),特點是被掀起來的骨膜和骨干問構成了三角形新生骨。此類改變并不是骨肉瘤獨有的現象,在尤文氏肉瘤及骨髓炎中也可發(fā)現。③混合型:以溶骨為基礎,病灶區(qū)產生分散、不勻的團塊狀、斑片狀或絮狀的致密陰影,存在明顯的骨膜反應。軟組織或產生致密陰影。
2.骨肉瘤的CT檢查??蓪⒛[瘤清楚地表現出來。平掃時可見程度不一的骨質破壞,亦可是皮質不規(guī)則增厚及骨硬化。骨膜增生的具體體現就是高密度,即腫瘤侵入髓腔導致密度低的髓內組織密度上升,同時存在擴展態(tài)勢。若產生跳躍性轉移灶,表明骨皮質中斷。CT增強后掃描清晰可見軟組織邊緣,同時對反映腫瘤和其鄰近大血管之間的關系大有裨益。
3.骨肉瘤的MRI檢查。其影像學特征是腫瘤組織里是否存在出血壞死及細胞的主要類別。成骨型骨肉瘤的T1、T2加權圖像均是低信號特征。成軟骨型T2加權圖像體現為高信號特征,其中局部的低信號區(qū)顯示的是軟骨鈣化部分。成纖維型往往存在短T1、短T2的特征,T1、T2加權圖像表現的都是低信號。骨肉瘤為毛細血管擴張型時,存在不小的囊性血腔,而T1、T2加權圖像均體現為低信號特征。
骨肉瘤患者化療有一定療效,放療則效果不佳。確診后即實施術前化療,化療4~6個周期后通過手術將腫瘤切除。
切除方式包括兩種:其一為截肢,適合那些發(fā)現遲、求診晚的巨大腫瘤患者及復發(fā)患者;其二為廣泛切除、重建關節(jié),即保肢。這里的廣泛切除,指的是與腫瘤保持相應距離,從正常組織中將腫瘤切除。若腫瘤有較長節(jié)段,經過廣泛切除后難以重建的,即應實施根治性手術,也就是實施由一端關節(jié)至另外一端關節(jié)的切除。切除腫瘤后會產生骨關節(jié)的較大缺損,應實施假體機械重建,自體骨、異體骨等生物學重建,或混合型重建。術后要實施化療,約9~12個療程,往往應結合化療過程中腫瘤的反應狀況調整治療方案。
骨肉瘤發(fā)展迅速,愈早查出治療效果愈佳。所以,若兒童或青少年有原因不明的腫痛,和外傷、活動無關聯時,特別是膝關節(jié)四周產生疼痛,難以改善,且持續(xù)加劇,有的還有夜間痛,應及時開展影像學檢查,早期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