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行業(yè)、越來越多的品牌、越來越多的人群進入直播賽道,從塑造品牌,到展示自我,再到種草賣貨,直播的內容和形式也變得豐富多樣。你是否參與過直播?你身邊有哪些直播達人?哪些直播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對直播現(xiàn)象怎么看?你認為直播的價值何在?本期就來說一說你和直播的故事。
除了帶貨,直播還有很多其他功能。最近我一直在B站上看一些老師的直播,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的董晨宇老師,他經(jīng)常分享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科研心得。還有中國傳媒大學的黃典林老師,時常在直播間里發(fā)表一些對社會現(xiàn)象的觀點、看法,以及科普一些學術研究方法、研究主題等。
之前有一句話叫“用興趣推倒學術的墻”,現(xiàn)在似乎也可以說“用直播推倒學術的墻”。這樣看來,直播也能夠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讓我們見識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觸及的人或事物。
與此同時,也會有一些弱勢群體通過直播為自己發(fā)聲,還能通過自己的才藝獲得一些直播收益,緩解自身經(jīng)濟上的壓力。比如B站UP主“折翼手辦娘向晨曦”。她患有“免疫介導壞死性肌炎”,是一種很難治愈的罕見病。為了減輕家庭壓力,她幾乎每天都會在B站直播,介紹一些做手辦的知識,記錄自己做手辦的過程。通過這個途徑,她的收益與開銷基本實現(xiàn)持平,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了這類罕見病。
直播并不僅僅局限于帶貨,我們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去看待直播。
—盧曉林
雖然身邊沒有直播達人,但我每周都會多次觀看各種類型的直播,如美妝、帶貨、比賽、游戲、新聞、課程等,偶爾還會刷一些禮物。
直播的門檻與成本很低,選擇直播的人中,有的是宣傳品牌提供優(yōu)惠,有的是為了高額的利益或生存,有的是為了記錄生活展現(xiàn)自己……直播是一個雙向互動的信息傳播,觀看直播的年齡層上自老人下至兒童,但不論目的是什么,傳播出來的內容一定不能造成惡劣的影響,避免觸及法律與道德這些根本性底線問題。到目前為止,仍有許多與直播相關的負面新聞發(fā)生,因此我認為直播行業(yè)還需要更嚴格的自律和管理。
于電商直播而言,直播平臺為品牌提供了流量,帶來的廣告效應更加直接,消費者可以通過直播更直觀地看到產(chǎn)品本身,購買的價格也會更加實惠,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狀態(tài);于展現(xiàn)自我的直播而言,人們有了記錄自己美好生活的平臺,可以充分滿足自己的分享欲,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實時交流與反饋,獲得認同感。
我認為直播的價值在于“實時的雙向奔赴”,但傳播效果的利弊仍取決于直播達人本身的目的與行為。在這個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直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付出對等的成本,而優(yōu)質的直播則會助推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
—邸 佳
Z世代的精神閾值已經(jīng)被娛樂麻痹得太高,同時內心壓抑的孤獨感也更甚,我們渴望交流,但對身邊的人失去分享欲;我們期盼推薦,但拒絕說教。這也是街頭陌生人擁抱活動愈發(fā)流行、語音交友軟件勢頭正勁,以及直播儼然變成另一種“下飯劇”的原因。
所以,當前段時間媽媽給我發(fā)了一張直播截圖以及一條長達60秒的語音,告訴我她在直播間給我買了東西時,我知道直播在我媽媽眼里成了關心我的又一個載體。她不是Z世代,但卻總是為了我,接近Z世代的社會屬性。
我之前說菜鳥驛站中每一個不在我意料之中的包裹都是一封關心我的家書,現(xiàn)在我也坦然接受直播在各個視角下都有著五彩斑斕的價值?;蛟S,直播成了Z世代心中的又一處寄托。有些東西雖然披著工具的外衣,但也該承認它烏托邦般浪漫的精神內核。
—興 許
作為資深網(wǎng)購一族,我曾不計其數(shù)地在帶貨直播中下單。但要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卻是一場與帶貨完全不相關的直播了。
2021年10月,一次偶然的廣告推送讓我得知了“騰訊藝術”將在“世界芭蕾日”進行直播,世界上50多個知名芭蕾舞團都會參加此次活動。一開始我以為會看到《天鵝湖》《吉賽爾》等經(jīng)典節(jié)目,卻沒想到直播的內容大多是舞者的幕后準備、早課練習和排練現(xiàn)場。
其間,我注意到無論是做各種細致到腳尖的動作,還是大跳和旋轉,他們的訓練服都能貼合身體,柔軟、舒展、優(yōu)雅。作為休閑運動服的愛好者,我一下子就被種草了UA訓練服,于是立刻搜索同款并下單。這次直播并不是為了帶貨,但是舞者們對芭蕾的熱愛、專注的神情和優(yōu)美的姿態(tài)都讓我把訓練服當成了承接點,仿佛穿上同款訓練服就能像他們一樣用肢體語言充分表達感情。
直播帶貨往往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用最短的時間展示產(chǎn)品的優(yōu)點,但很多人也會像我一樣更喜歡這種無意間的打動和共情。相比為了銷量而刻意選擇低價低質量,不如向消費者展示你的產(chǎn)品值得高價。
—牛藝穎
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一名原住民,我其實并不是很熱衷于帶貨直播,這也許和我從小認識到的“沖動消費”有關。
帶貨直播最初是通過我家電視的購物頻道闖入我的世界的,電視上會實時對各式各樣的保健品進行瘋狂安利。同許多老年人一樣,我的姥姥常常被屏幕里主持人的花言巧語弄得心動不已,按捺不住就想要撥打屏幕下方的熱線電話進行搶購。為此,我家可沒少對迷糊又可愛的姥姥進行“批評教育”。所以我一直對帶貨直播心存芥蒂,常常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這個商品為什么這么便宜?商家真的能掙到錢嗎?質量是否真的有保證?
但在疫情當下,帶貨直播盛極一時,即便我覺得自己足夠理性,有時也難免會抱著“不買就虧了”的心態(tài)在直播間顫顫巍巍地加購,事后又覺得有些東西大可不必購買而追悔不已。“沖動消費”實在是我們Z世代無法避開的一個話題。但是,面對生活的形形色色,也許我們有時消費的并不是產(chǎn)品本身,而是對于主播的信賴和點下“確認購買”時那一刻的沖動和滿足感。最后,還是要提醒大家在直播間心動不已時,三思而后行!
—在下是臘腸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