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規(guī)
大家都說:知子莫如父。其實我們做兒女的也應該做到知父母者兒女也。我父親有三個特點:一是嘴巴快,二是好面子,三是愛吃零食。我平時與父親的相處之道就是按照父親的特點投其所好。
1961年,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學校的校長原來是縣委宣傳部部長,他通過人脈在縣百貨公司為每個老師買了五米毛料。毛料到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為自己做一套衣服,但再認真細想,我剛參加工作,來日方長。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親,工作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尚未穿過一件好衣服。最后,我決定給父親做一套毛料衣服過年,讓他高興高興。大年初一,父親穿上了這套衣服,走到鄉(xiāng)親們聚集的場子上,顯得特別亮麗,引來了不少鄉(xiāng)親圍觀。父親滿面紅光,覺得特別有面子。不等別人問,心直口快的父親就說:“這是兒子給我做的?!?/p>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都是拖兒帶女回老家過年。我知道豬肉、牛肉、魚、雞、鴨這些家里都會準備,于是,我就買墨魚、魷魚、香菇、木耳、腐竹、香腸、板鴨、皮蛋等這些家里沒有的東西帶回家,讓春節(jié)餐桌上的菜肴花色品種更多。親朋好友吃得津津有味,贊許有加,為父親賺足了面子。
曾國藩有“八本”人生訣竅,其中“一本”就是“事親以得歡心為本”。父親喜歡吃零食,到了耄耋之年更是如此。于是我每兩周就會買些糕點和時令水果送回去給父母吃??h城離父母居住的村莊有60里路,乘班車只能坐到50里的地方,最后10里路要靠我肩挑手提送回家。一路上鄉(xiāng)親們看到我后都要駐足說一聲:“又送東西給你爹娘吃呀!”
每次回家,我都要留些時間與父母拉拉家常,聊些耳聞目睹的鄉(xiāng)間事。父母說話的時候,我都認真傾聽,讓他們覺得我對他們講的話感興趣。雖然這是一件小事,卻能給父母帶來歡心。
父親上了70歲以后就退“耕”了,喜歡走家串戶,和鄉(xiāng)親們拉拉家常,往往會說些兒子有良心、有孝心之類的話,于是在鄉(xiāng)親們眼中,我成了一個有孝心的人。鄉(xiāng)親們教育子女往往拿我做例子:“長大以后要像相保(我的小名)那樣有孝心。”
有一次我在縣里開會,正好和村黨支部書記的兒子(在縣政府工作)同一桌吃飯。談到村莊上事的時候,他竟然說:“你是我們村的驕傲,村莊上家家戶戶教育孩子都是拿你做例子……”我說:“其實,我對父母也沒做什么,我只做了一件事——投其所好。”
由于我投其所好,父親經(jīng)常有一個好心情,所以他也長壽。我父親在94歲那年過世,走得很安詳,我也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