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水
1 越南成都大學。
患者黃XX,女,31 歲,越南人(網(wǎng)診)。
主訴:發(fā)熱5 日。
現(xiàn)病史:患者于2022 年2 月23 日自覺發(fā)熱(體溫39.2°C)、惡寒、身痛、腹中冷痛、便溏3~4 次,自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2 月26 日開始咽痛燒灼感、咳嗽無痰,進行性加重?,F(xiàn)癥見:發(fā)熱,體溫波動 36.8°C,咳嗽、痰黃量少,口苦及咽痛重,無胸悶、胸痛,無呼吸困難,納寐可,小便可,近2 日未排便(平素便秘,大便4~6 日/行),月經(jīng)正常。舌淡紅,芒刺鮮紅、苔白、根厚膩,脈象不詳(網(wǎng)診)。
圖1 患者初診舌象
診斷:
西醫(yī)診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
中醫(yī)診斷:太陰肺濕熱瘟病。
六經(jīng)辨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合病。
治法:清解三陽,固護中焦。
處方:
2 付,日3 次,溫服。
方解:處方應用吳雄志教授的太陰肺濕熱溫病(冠狀病毒性肺炎)防治指南[1]中的中期治療處方:銀柴消毒丹加減。
備注:藥房無佩蘭、石上柏:故去佩蘭、以魚腥草代替石上柏。因患者口苦、咽痛甚,近2 日未排便,故雖未出現(xiàn)舌質(zhì)變紅、舌苔變黃等表現(xiàn),仍判為太陽之邪已傳入少陽陽明兩經(jīng)、濕郁化熱。若不及時截斷,濕熱疫毒必迅速內(nèi)陷少陰、入營血分[2]。故加大青葉清少陽肝火、生石膏清陽明胃火、知母清瀉陽明又滋潤少陰。
隨訪(2022 年3 月1 日):
患者因疫情期間交通不便,未及時服藥?,F(xiàn)癥見舌苔稍變黃、厚膩、較前滿布,咽喉疼痛劇烈難忍,吞咽時劇痛,燒灼感擴散到下頜及耳后。今日未大便。囑患者自備鮮桑葉40g 煮水喝,日3次。
圖2 患者2022 年3 月1 日舌象
隨訪(2022 年3 月2 日):
服用鮮桑葉水后咽喉、下頜、耳后燒灼感明顯好轉(zhuǎn)。現(xiàn)咳嗽加重,輕度胸悶、憋氣,舌苔轉(zhuǎn)白,仍厚膩,視為熱稍減而濕未祛,但濕郁釀熱,熱像仍將再盛。當日下午13 時,患者收到中藥,繼續(xù)口服中藥治療。
患者自訴咳嗽減輕,咽痛明顯改善,無發(fā)熱,平臥時憋悶明顯,運動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口苦、口渴,3 日未排便。舌苔轉(zhuǎn)黃。
處方:
1 付,日3 次,溫服。
方解:在一診處方基礎上,調(diào)整用藥,因患者舌苔由白再次轉(zhuǎn)黃,且近3 日未排便,藿香由9g 改為20g,薏苡仁由60g 改為80g,生石膏由20g 改為30g,當歸由9g 改為30g,加大黃、生地、玄參:取宣白承氣湯與四妙勇安湯之意,祛濕、瀉熱通腑,抗病毒、抑制炎癥。加姜汁固護中焦。
圖3 患者2022 年3 月2 日舌象
患者自訴咳嗽已明顯減輕,夜間已不咳,咽痛減輕,憋悶及呼吸困難未加重??诳嗉翱诳矢纳?。昨日患者大便4 次(前3 次成型,后1 次稀便)。齒痕稍較前明顯。
處方:
1 付,日3 次,溫服。
方解:在二診方基礎上:因大便已解,故減量當歸、薏苡仁,且去石膏、知母、玄參、大黃等苦寒瀉下之品。咽痛減輕,故去桑葉。
圖4 患者2022 年3 月4 日舌象
夜間不咳、白天仍咳,咽癢,少痰,深呼吸時自覺胸悶、憋氣明顯,呼吸困難開始加重,咽痛消失。昨日大便2 次,質(zhì)軟。
處方:
3 付,日3 次,溫服。
方解:在三診方基礎上:加麻黃、太子參、玄參。麻黃堿為擬腎上腺素藥,可直接激動腎上腺素受體,興奮交感神經(jīng),松弛支氣管平滑肌[3],與中醫(yī)宣肺平喘功效相同。太子參補氣,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具有抗疲勞、耐缺氧狀態(tài)[4],能提高血氧飽和度。二藥同用,一宣一充,針對患者低血氧飽和度導致的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咽癢加玄參。
圖5 患者2022 年3 月5 日舌象
隨訪(2022 年3 月06 日)
患者自訴呼吸困難明顯好轉(zhuǎn),憋悶感緩解,即使平臥時,呼吸困難也較前有所減輕。自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囑患者繼續(xù)服藥。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202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