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濤
愛美麗也愛媒體。閑讀紅樓,注解人生。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寫了很多有關(guān)為官之道和斷獄判案的故事。身為清朝乾隆時期的一品官員,紀曉嵐熟悉當時的官場和司法制度,他試圖用作品懲惡揚善,也生動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以權(quán)謀私、胡亂斷案給百姓帶來深重苦難的官員的丑惡嘴臉。
但在書中,對這些官吏的懲處,很多并不是通過現(xiàn)實中依據(jù)大清律例的公正審判,而是采取因果報應(yīng)的方式,讓陰間裁判,或是以狐妖鬼怪,又或是心病來折磨他們。也許是因為對當時現(xiàn)實中的官場不那么有信心,紀曉嵐轉(zhuǎn)而用這種陰司報應(yīng)的懲惡方式來勸誡眾人。但這一招,顯然對《紅樓夢》里的王熙鳳不起作用。
王熙鳳父親是官威顯赫的九省統(tǒng)制。她深諳官場潛規(guī)則之道,又極有頭腦,頗具膽量,自稱從不怕陰司報應(yīng),肆無忌憚貪贓枉法。
第十五回王熙鳳弄權(quán)鐵檻寺時,老尼姑凈虛憑一張巧嘴,激起王熙鳳好勝心,攬下為長安知府的小舅子李衙內(nèi)倚勢強行求親的官司,王熙鳳辦成此事后得錢財三千兩,卻逼得已有婚約、重情守義的財主之女張金哥和守備公子雙雙自殺,張李兩家人財兩空,各吞苦果。“自此王熙鳳膽識越壯,以后有了這樣的事,便恣意作為起來?!?/p>
在尤二姐事件中,王熙鳳更是為所欲為、有恃無恐。她不僅一步步逼死尤二姐,還買通尤二姐已退婚的“前未婚夫”張華,狀告賈璉“國孝家孝之中,背旨瞞親,仗財依勢,強逼退親,停妻再娶”。
有時候,就對壞人的懲戒而言,道德譴責做不到的,讓其害怕和恐懼能做到。
張華深知利害,不敢造次。鳳姐竟放言說:“便告我們家謀反也沒事的,不過是借他一鬧,大家沒臉。若告大了,我這里自然能夠平息的?!?/p>
鳳姐看不上張華的膽小、沒見過世面。在她眼里,就連“告其謀反”這樣的大罪,她都可以輕易擺平。案子結(jié)束后,鳳姐又指使旺兒尋找張華,“或訛他做賊,和他打官司將他治死,或暗中使人算計,務(wù)將張華治死,方斬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譽”。
所幸旺兒認為人命關(guān)天,不敢也不忍滅口,留下了張華的活路,為日后東窗事發(fā)埋下伏筆。
這個反反復復的復雜過程,換做別人會如踩鋼絲,王熙鳳卻能翻云覆雨、收放自如。無論是對法律,還是對人命,她都毫無敬畏之心,視為手中玩物,讓人嘆為觀止。
鳳姐的“不怕”和“無畏”,讓她變成了“可怕”的人。
其實,“怕”也是一種文化。朱元璋有次問群臣,“什么人最快活?”有人回答是功成名就,有人回答金榜題名、富甲天下。這些回答都沒讓朱元璋滿意。只有大臣萬鋼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
“畏法度者”懂得在法律邊界內(nèi)行事的自由,不會膽大妄為,不會違法犯罪,不會提心吊膽有朝一日會抄家入獄,妻離子散,失去自由和生活中一切的美好。
有時候,就對壞人的懲戒而言,道德譴責做不到的,讓其害怕和恐懼能做到。
所謂文化,不僅僅是學歷、文憑,也不僅僅是知識、思想。更重要的,是讓人知恥、知懼、知不足、知反省、知道德、知法度,知生命可貴,知善惡人心。不知道這些的人,無論掌握了多少知識和能力,都會是文明社會的反面,是“沒文化真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