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王 龍, 石學斌, 胡 林, 楊志明, 鄭昌兵
(1.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 北碚 400799; 2.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事務中心, 重慶 巫溪 405800)
重慶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始建于2001年,總面積22 423 hm2,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植被及物種多樣性。保護區(qū)地處大巴山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qū),物種豐富。2011—2013年,保護區(qū)聯(lián)合西南大學等科研單位,對境內(nèi)生物多樣性進行調(diào)查,共記錄維管植物184科884屬2807種[1]。
受保護區(qū)委托,課題組于2020年8月和10月,再次實施了保護區(qū)維管植物多樣性調(diào)查,共采集標本336號1 200余件(標本保存于重慶自然博物館植物標本室)。室內(nèi)對標本進行整理和鑒定,查閱《中國植物志》、《重慶維管植物檢索表》等文獻[1-4],共發(fā)現(xiàn)保護區(qū)葫蘆科3新記錄種,馬銅鈴(H.graciliflora)、南赤瓟(T.nudiflora)和毛蕊裂瓜(S.dioicusvar.trichogynus),其中毛蕊裂瓜為重慶市新記錄種。
Hemsleyagraciliflora(Harms) Cogn.in Engler,Pflanzenr.66(V.275.I):24,1916;中國植物志73(1):105.1986;Flora of China 19:4.2011(圖1:a-e)
圖1 馬銅鈴植株(a)、花序(b)、果(c)、種子(d)、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多年生草質藤本,莖光滑,鳥足狀復葉具7小葉,小葉長圓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腋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序梗被柔毛;花萼裂片三角形;花冠輻射狀,淺黃綠色,中部以下合生;雄蕊5枚,花絲極短;雌花與雄花同型。果實筒狀倒圓錐形,底平截,果柄彎曲。種子倒卵形,具寬膜質翅?;ㄆ?—9月,果期8—11月。
采集地:重慶、巫溪、陰條嶺,生于林下路邊,alt.1277 m,31.473883°″N,109.879328°E,2020-08-19,F(xiàn).Chen,X.B.Shi, L.Hu et L.Wang(陳鋒,石學斌,胡林,王龍)YTL-018(CQNM)。
分布:分布于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城口、彭水、南川)等地[5-7]。巫溪陰條嶺為新記錄。
ThladianthanudifloraHemsl. ex Forbes et Hemsl. in Linn. Soc.,Bot.23:316.1887;中國植物志
73(1):154.1986; Flora of China 19:24.2011(圖2:a-d)
圖2 南赤瓟 憑證標本(a)、果(b)、種子(c)
形態(tài)特征:草質藤本,匍匐生長,全株被硬毛狀柔毛。葉卵狀心形,先端漸尖,基部心形;卷須2歧?;▎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萼裂片卵狀披針形,花冠裂片卵狀長圓形;雄蕊5枚;雌花單生,花梗纖細,花萼和花冠同雄花。果實長圓形,被糙毛,熟時紅色。種子寬卵形,具網(wǎng)紋。春夏開花,果熟期秋季。
采集地:重慶、巫溪、陰條嶺,生于路邊草叢。alt.1194 m,31.515625°N,109.823581°E,2020-10-14,F(xiàn).Chen,X.B.Shi, L.Hu et L.Wang(陳鋒,石學斌,胡林,王龍)YTL-251(CQNM)。
分布:于河南、陜西南部、湖北西部、重慶(城口、巫山、奉節(jié)、石柱、武隆、南川)等地。巫溪陰條嶺新記錄。
Schizopepondioicusvar.trichogynusHand.-Mazz. in Oesterr.Bot.Z.85:219.1936;中國植物志:73(1):185.1986; Flora of China 19:31.2011(圖3:a-e)
圖3 毛蕊裂瓜植株(a)、葉(b)、花序(c)果(d)和憑證標本(e)
形態(tài)特征:攀援草本,莖枝細弱,卷須2歧,葉片寬卵狀心形,邊緣有鋸齒,掌狀脈5~7條,葉面粗糙?;▎涡?,雌雄異株;雄花序總狀,花序梗纖細,花冠輻射狀,白色,裂片卵狀披針形,雄蕊3枚;雌花單生葉腋,子房下位,被毛,3室。果梗纖細,果闊卵形,先端急尖,表面被白色柔毛。花果期6—10月。
采集地:重慶、巫溪、陰條嶺,生于林緣路邊。alt.1194 m,31.515625°″N,109.823581°E,2020-10-14,F(xiàn).Chen,X.B.Shi,et L.Hu(陳鋒,石學斌,胡林)YTL-130(CQNM)。
分布:于湖北、貴州、云南、四川等地[8-9],重慶市新記錄。
巫溪陰條嶺保護區(qū)現(xiàn)有葫蘆科植物5屬9種[1],本次增加后一共有6屬11種1變種,補充了陰條嶺保護區(qū)葫蘆科植物資料。以上三新記錄物種在緊鄰的城口縣、神龍架林區(qū)和巫山縣均有分布[5-6]。理論上而言,物種在同一個自然地理單元均有分布。陰條嶺所在的巫溪縣與北側的城口縣、東部的神農(nóng)架林區(qū)和南側的巫山縣屬于大巴山脈自然地理單元,植物區(qū)系上同屬于中國日本植物區(qū)系。因此,在陰條嶺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以上物種屬正常。
陰條嶺所在的巫溪縣交通條件差,一直以來是植物資源調(diào)查的盲區(qū),直到2013年西南大學生物多樣性團隊才開展第一次系統(tǒng)的本底調(diào)查,出版了生物多樣性專著[1]。陰條嶺屬于川東——鄂西特有現(xiàn)象中心的核心區(qū),物種資源非常豐富,更多的新記錄種甚至新種還有待進一步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