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芹,曹廣喜
(臨沂市皮膚病醫(yī)院,山東 臨沂 276004)
蕁麻疹是由皮膚、黏膜小血管反應性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引發(fā)的一種局限性過敏性水腫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邊界清楚的紅色或蒼白色瘙癢性皮疹,病情嚴重的患者可伴有消化和呼吸系統(tǒng)癥狀。慢性蕁麻疹是指持續(xù)6 周以上的蕁麻疹。此類蕁麻疹的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情緒。積極探討慢性蕁麻疹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院應用苯磺貝他斯汀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20 年1 月至2021 年6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接受治療的92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其納入標準是:臨床資料完整。其排除標準是:治療前1 周內(nèi)使用過糖皮質(zhì)激素;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處于妊娠期、備孕期或哺乳期;自愿參與本研究[1]。隨機將其分為左西替利嗪組和貝他- 利嗪組(46 例/ 組)。左西替利嗪組患者中有男性29 例,女性17 例;其年齡為18 ~52 歲,平均年齡(33.2±7.6)歲;其病程為6 ~13 周,平均病程(9.2±1.2)周。貝他-利嗪組患者中有男性30 例,女性16 例;其年齡為18 ~53 歲,平均年齡(33.5±7.4)歲;其病程為6 ~13.3 周,平均病程(9.3±1.1)周。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為兩組患者均采用食物不耐受法檢測食物過敏原,讓其禁食相應的過敏食物,忌煙酒。為左西替利嗪組患者采用鹽酸左西替利嗪片進行治療。鹽酸左西替利嗪片的用法是:口服,5 mg/ 次,1次/d。在此基礎上為貝他- 利嗪組患者加用苯磺貝他斯汀片。苯磺貝他斯汀片的用法是:口服,10 mg/ 次,2 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8 周。
1)療效。采用4 級評分法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價。臨床癥狀包括瘙癢、風團、水腫、發(fā)熱,根據(jù)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1 分、2 分、3 分,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2]。根據(jù)患者癥狀積分的下降指數(shù)將其治療效果分為以下四個等級:(1)治愈:治療后,患者癥狀積分的下降指數(shù)≥90% ;(2)顯著好轉(zhuǎn):治療后,患者癥狀積分的下降指數(shù)為60% ~89% ;(3)有所好轉(zhuǎn):治療后,患者癥狀積分的下降指數(shù)為20% ~59%;(4)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積分的下降指數(shù)<20%。2)不良反應。統(tǒng)計治療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口渴、胃腸道不適、困倦感、頭痛等)的發(fā)生情況。
對研究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左西替利嗪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18 例,為顯著好轉(zhuǎn)者有14 例,為有所好轉(zhuǎn)者有7 例,為無效者有7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4.78% ;貝他- 利嗪組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者有24 例,為顯著好轉(zhuǎn)者有16 例,為有所好轉(zhuǎn)者有5 例,為無效者有1 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83%。貝他- 利嗪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左西替利嗪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后,左西替利嗪組患者中有2 例患者發(fā)生口渴,有1 例患者發(fā)生頭痛,有1 例患者發(fā)生胃腸道不適,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8.70%;貝他-利嗪組患者中有1 例患者發(fā)生口渴,有1 例患者發(fā)生胃腸道不適,有1 例患者出現(xiàn)困倦感,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為6.5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P>0.05。
蕁麻疹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病情嚴重的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喉頭水腫和過敏性休克等情況,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蕁麻疹的病因復雜,尤其是慢性蕁麻疹,約有3/4 的慢性蕁麻疹患者難以找到確切的病因[1]。有研究指出,慢性蕁麻疹的病程較長,易反復發(fā)作,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和情緒。積極探討慢性蕁麻疹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苯磺貝他斯汀是一種抗組胺藥。此藥可抑制組織胺異常導致的皮膚反應。此藥的適應證包括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皮膚疾病引起的瘙癢等,個別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xiàn)困倦、口渴、惡心、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鹽酸左西替利嗪是鹽酸西替利嗪的左旋體,屬于第三代抗組胺藥。此藥的抗組胺活性與鹽酸西替利嗪相似,但無鹽酸西替利嗪的鎮(zhèn)靜、嗜睡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副作用。此藥除具有較強的拮抗H1 受體的作用外,還具有抑制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的脫顆粒反應、以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的聚集和浸潤等作用。研究表明,此藥對組織胺異常誘發(fā)的皮膚疹塊和潮紅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此藥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與呼吸系統(tǒng)、皮膚和眼睛相關的過敏性疾病,個別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xiàn)頭痛、嗜睡、口干、胃腸道不適等不良反應。張良岐等[3]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采用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苯磺貝他斯汀進行治療的53 例蕁麻疹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30%,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3.10%),P<0.05。石華[4]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采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培菲康)與苯磺貝他斯汀進行治療的500 例寒冷性蕁麻疹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00%,治療后其病情的復發(fā)率為10.40%,與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治療后病情的復發(fā)率相比,P<0.05。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貝他- 利嗪組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療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左西替利嗪組患者,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P>0.05。這與相關研究的結(jié)果相符[5-7]。
綜上所述,用苯磺貝他斯汀聯(lián)合鹽酸左西替利嗪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